名家論
Loading
關於經新聞
即時新聞
影音專區
圖文懶人包
謠言澄清
名家論
活動特報
首頁
名家論
搜尋類別:
請選擇搜尋類別
能源
商業
水資源
投資
國際貿易
產業與科技
經濟統計
標準檢驗
國營事業
智財與專利
其它議題
人事資訊
地質礦物
中小企業與新創
時間:
至
關鍵字:
2016.04.06
產政攜手共創新格局 / 詹文男
新政府即將在五月正式上台,相信大家都寄予高度的期待。尤其面臨出口不振,產業亟待轉型的當下,如何振衰起蔽,相信各界都在等著新政府如何出手。不過,雖然媒體報導新政府的幕僚已有許多的產業政策思考與作為等著開展,但個人認為,情勢要有所突破,除了政府的方向與措施外,產業本身的努力與配合,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亦即產業政策要發揮作用,不能單靠倚賴政府,企業也需攜手向上,產業轉型才能竟其功。而哪些是企業必須努力的呢? 開放心態 首先是應以開放心態迎向國際良性競爭。臺灣企業目前面臨的考驗,除要保持與日韓企業間的競爭優勢外;另一方面更是隨著中國與東南亞經濟體崛起,而備感競爭壓力。事實上,臺灣企業在全球仍保有相當經營實力,有許多隱藏在臺灣各地的中堅企業,甚至許多採行利基策略的中小企業,但卻往往是國際大廠緊密的合作夥伴,其競爭實力放眼全球並不遜色。 因此,在全球化趨勢的影響下,具備關鍵性技術與Know-how的臺灣企業應儲備信心,用開放的意識與心態面對國際化的挑戰。如強化自身組織成員的雙語、多語能力,培養良好的國際視野與經驗,甚至進一步吸收國際同業或異業的經營模式,截
2016.04.06
商業
more
2016.03.29
重視成長,更要重視分配 / 于國欽
我們多數時候只關心,台灣該不該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該不該儘速簽署兩岸貨貿、服貿協議,該不該成立類主權基金投資重點產業等等。然而,何以要這麼做?我們總不假思索的認為,這樣對經濟才有幫助。 「這樣對經濟才有幫助」這句話是很模糊的,到底是對誰有幫助?是對資本家有幫助、對中小企業有幫助、還是對勞工有幫助?是對傳產有幫助、對生技有幫助、還是對農業有幫助?經濟成長的果實最後是雨露均霑地分配到各階層,或者僅歸少數人享有?若自由貿易、GDP成長的果實至終無法讓多數人分享,這樣的成長是難以持久的。 何以說GDP分配不均會影響經濟成長?因為當家庭收入停滯,他們必然會節省開支,如此一來民間消費勢將走疲,而占GDP近六成的民間消費一旦走疲則經濟豈有不趨緩之理?遺憾的是,台灣近年的情況正是如此。 我們二十多年來藉由入會(WTO)談判、促產條例積極進行貿易自由化及發展重點產業,期間確實創造了可觀的GDP,然而所創造的成長果實分配到哪兒?依主計總處估計,近二十年「受僱人員報酬」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由50.3%降至43.9%,這意味著多數家庭所分享的成長果實逐年下滑,早已
2016.03.29
商業
more
2016.03.25
加強手機軟體規範,保障民眾權益 / 吳明機
台灣低頭族全球第一,平均每天使用手機上網將近 200 分鐘。根據統計,2015 年第一季在全球遊戲 App 營收排行榜中,台灣高居全球第六;同時台灣更是亞洲地區 App 下載量最密集的區域之一!其中以通訊軟體及遊戲軟體居高。 通訊 APP 消費權益保障 目前我國民眾上網推估超過 1,800 萬人,其中有 56.3% 上網的主要活動是使用即時通訊軟體。根據即時通訊軟體業者 Line 所發布資料顯示,在台灣有超過 1,700 萬人使用它所提供的服務。相較於其他消費活動,即時通訊軟體服務使用普及度更高;為能滿足使用者多樣化的需求,即時通訊軟體發展出貼圖等加值服務商業模式,也衍生越來越多的消費糾紛。
2016.03.25
商業
more
more
2016.03.22
企業賺的是機會利潤,還是管理利潤? / 晉麗明
企業衝刺上半年業績的同時,經營者必須省思:企業賺的是機會利潤?還是管理利潤?這會影響組織要將資源,投資在什麼方向;同時,這樣的原則檢視,也有助企業發現經營風險。 機會利潤將會逐年遞減 許多新創事業,初期賺的是機會利潤,例如科技新產品、網路團購、社群網站、加盟連銷、共享商機等,都是切入了一個新技術或是與網路或通路結合的新商模,果然在市場上迅速獲得消費者的認同與迴響;但接下來的場景,競爭對手一窩蜂的爭相投入,競合角力的結果,將市場大餅愈切愈細,許多業者不堪競爭,中箭落馬,或是市場重新洗牌,如軍閥般各據山頭,隨著短兵相接的競爭,成本將會不斷墊高,利潤也會愈來愈薄;這樣的情景,在PC、筆電、平板及手機等產品上顯現,而網路創意與相關商模,由於進入障礙低,也容易在機會利潤快速燃盡後,讓企業灰飛煙滅! 管理利潤才是競爭力的來源 機會利潤被競爭對手及市場鯨吞蠶食後,如果沒有適時轉向獲取管理利潤,那麼企業很快就會被淘汰,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各式各樣的科技產品、網路商店、曾在街頭林立的涮涮鍋、甜甜圈、蛋塔、及各種型態的連鎖加盟業都有相同的故事與黯然退出市場的結局。
2016.03.22
商業
more
more
2016.03.15
強化 TPP 溝通 重拾自由化信心 / 譚瑾瑜
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文本正式出爐之後,除了TPP成員積極進行國內確認生效的工作之外,印尼、南韓、泰國與菲律賓等亞太國家均表達參與TPP之意願,而希望申請參與TPP第二輪談判的台灣,更是積極分析文本內容及盤點國內法規落差。透過行政院早已成立TPP/RCEP專案小組,在TPP完成談判之後,要求各部會於今年三月底之前提出修法內容,並更新評估報告,期能做好台灣加入TPP所需要的準備。 除了做好上述擴大更新影響評估、加速體制調和與因應、爭取各成員國支持等談判準備工作之外,在加入TPP之前,做好國內意見徵詢與溝通恐怕更是當前準備加入TPP之際最重要的工作。政府已經在1月27日成立TPP溝通專案辦公室,希望能夠在加入TPP之前,傾聽及蒐集各界意見,透過互動將加入TPP將會面臨的經貿環境變化,做一個良好的溝通,也希望能夠透過TPP溝通,去除過往黑箱負評,重拾產業公協會、縣市政府、各界人士對於台灣參與全球經貿自由化的信心。 事實上,台灣在加入WTO時,便曾面臨過一次關稅大幅下降、經貿法規大幅鬆綁、大幅開放外資進駐投資的自由化過程。以衝擊較大的農業為例,當時農業平均關稅從20.6
2016.03.15
國際貿易
more
more
2016.03.09
正確認識「土壤液化」/ 江崇榮
春節前夕,台灣南部的大地震,引起部分地區出現土壤液化現象,讓「土壤液化」受到國人的重視。 無論是傳統媒體的電視、報紙,或是網路新媒體,對於「土壤液化」這個名詞,討論相當多。 但到底什麼是土壤液化?如果住家附近可能發生這種現象,該如何面對? 100 秒,讓您秒懂「土壤液化」。 更多土壤液化資訊
2016.03.09
地質礦物
more
more
2016.03.04
土壤液化不可怕 / 李錫堤
土壤液化(soil liquefaction)是指土壤因地震的壓密作用,使裏層土壤的水份被擠壓到表層,土壤顆粒間的水壓升高,有效應力下降,土壤失去抗剪強度,呈現如液態的狀況。當地表承受不住地下水的壓力時就會發生變形、破裂、噴水及噴砂,房屋與結構物下沉、傾斜、龜裂、甚至傾倒,地下管線破裂或上浮等。 「土壤液化」的危害 土壤液化現象是受強烈振動時發生的,當震度達到五級以上 (加速度大於0.08g),在地下水位高的年輕沉積層或土壤會有液化的可能。所以,海岸或河岸低地、低窪地區或舊河道的填土區、有年輕沉積層的山麓地區等,是土壤液化的高潛勢區。震度越高或加速度越大,土壤液化的可能性越高,且土壤液化的深度也越深,災情會隨著震度或加速度增大而擴大。 「土壤液化」並不可怕 土壤液化在各種地震災害中並不是最可怕的。地震災害包括:斷層錯動、地盤變形、強烈振動、山崩、地陷、海嘯及土壤液化等。海嘯及大山崩往往造成重大的人命損失,強烈振動也會造成多量的房屋倒塌,斷層錯動、地盤變形與地陷等會對結構物造成直接的破壞,但其範圍較局限於斷層線及其鄰近地區。地震時的土壤液化一般災範
2016.03.04
more
more
2016.03.01
作者: 王義智 / 資策會 產業情報研究所 (MIC) 資深產業分析師兼副主任
在創投圈,會把市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未上市新創公司稱為「獨角獸」;如果市值超過 1,000 億美元,則稱為「超級獨角獸」。獨角獸象徵著難得與可貴,而網路產業中的獨角獸,更是創新與商業化的具體展現。 Airbnb 引領「共享經濟」風潮 這些獨角獸,在各個面向重塑我們的生活體驗與工作型態。例如 Airbnb 網站,讓全球屋主出租分享自有客房,竟以超過 250 億美元的市值成為獨角獸,除了讓閒置的資源有效運用,並增進就業機會外,即時公開透明的評價制度,提高屋主服務意識,也改善旅行住房體驗。而 Airbnb 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帶動了全新的「共享經濟」。資誠集團 (PWC) 估計,全球共享經濟產值將由 2013 年的 150 億美元,成長至 2025 年的 3,350 億美元。 隨實體零售業者紛紛加入電商戰局,傳統電商市場競爭程度日益加劇。於此同時,在大智移雲等科技快速發展下,全產業電商化加速發展,舉凡在交通、金融、教育、娛樂、居住等服務領域,均開始運用與導入電子商務,來開展創新的服務與商業模式。 現階段,電子商務運作模式為「透過網路將商品販售給消費者
2016.03.01
商業
more
more
最前頁
26
27
28
29
30
最末頁
前往第
頁 / 共41頁
2015.03.13
「公司獲利分享員工」強制入法 有助國內薪資結構 / 江文若
近年來,國內薪資水準停滯,實質薪資下降問題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究其原因主要受到97年全球金融風暴所引起的整體性經濟衰退影響,加上後續全球經貿情勢復甦疲軟,使得我國經濟成長受限,無法帶動多數公司利潤成長。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資料,103年每人每月平均實質薪資相較於93年減少3.18%。有鑒於勞動市場環境惡化及目前社會關切薪資及就業問題,行政院因此提案修正公司法第235條,希望藉由員工酬勞分配等具體措施,改善國內薪資結構、提高留才可能性。 依據國際會計準則規定,員工分紅應列為公司薪資費用,而不列為盈餘分配項目,以避免影響股東權益,這也就是員工分紅費用化之精神。但現行公司法第235條係規範公司盈餘分配,為配合員工分紅費用化之實施及商業會計法之規定,刪除公司法第235條第2項「公司章程應訂明員工分配紅利之成數」規定。 為降低企業無法以盈餘分配給予員工分紅所造成之衝擊,立法委員羅淑蕾提案將原擬刪除之公司法第235條第2項「公司章程應訂明員工分配紅利之成數」規定,改列於公司法第235條之1,並增加以公司當年度獲利作為分派基準,以及保有發行股票或現金酬勞之彈性。針對羅委員的修正建
2015.03.13
商業
more
2015.03.12
真正的國際化必須符合國際規範 / 楊珍妮
在全球區域經濟整合風潮盛行的今日,為了讓廠商能在國際上爭取有利的貿易環境,政府持續推動自由化發展,同時也積極爭取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談判,其中包括推動ECFA等相關協議的簽署。但部分人士卻質疑我國出口過度依賴中國大陸市場,並非真正的國際化,對於這種誤解,我們可以從三個面向來討論。 首先,什麼是國際化?國際化並非只涉及市場開放,還包括參與國際組織及遵守相關國際規範,亦即國內標準必須與國際接軌。以牛肉產品進口為例,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為WTO所承認有關動物及其產品的國際標準制定機構,而我國同時身為WTO與OIE之會員,應參酌國際規範,在符合我國法規及維護人民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制訂合宜之國際貿易標準。
2015.03.12
國際貿易
more
2015.03.10
下一代的電從何處來 / 葉宗洸
根據經濟部在甫落幕的「全國能源會議」中提供的資料,台灣地區有八成二的民眾,並不瞭解我國高達98%的能源經由進口而來。對於極度缺乏天然資源但經濟發展卻主要依賴出口貿易的台灣而言,這樣的調查結果,著實令人憂心。在民眾認知普遍不足且民粹論述當道的情況下,不僅既有的能源選項會逐步受到限縮,未來的能源開發也將注定陷入艱難的處境。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必須靜下心來務實地思考,到底要為下一代提供甚麼樣的未來? 由於電力產出為我國進口能源的大宗消費項目,本文將就我國未來的電力供給進行探討。在進入主題之前,必須進行以下的概念說明。首先,在計算全國的電力需求時,本文將以台灣電力公司的發購電量為基準,不考慮發電設施自用的電量與民間自發自用的電量,而前述的發購電量除台電公司本身的發電量,也同時納計自民營電廠或其他民間發電設施購入的電量。接著必須留意的是,各項發電設施均有各自的「裝置容量」,但此裝置容量並不能用來代表實際發電量,更具體的數據是將裝置容量乘上某一特定年度的「容量因數」後,才是該設施在當年度的發電量。因此,若有裝置容量一樣大的太陽能發電機組與核電機組,在分別考慮較接近現況的14%與90%的年
2015.03.10
能源
more
2015.03.03
亞太區域板塊變動下的臺灣策略 / 譚瑾瑜
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連橫縱合愈趨複雜,除了以美國為首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極可能於今年完成談判,以東協加六為會員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亦於今(2015)年2月9日至13日在曼谷舉行第七回合談判。而中國大陸除了是RCEP會員之外,亦成功於APEC中推動亞太自貿區(FTAAP),並將於今(2015)年3月正式推出一帶一路的做法,以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為目標,佐以東協—中國大陸自貿區升級版及陸韓FTA做為深化區域合作的具體做為。臺灣身處2015年亞太區域板塊變動之中,應當儘速因應。 臺灣需要加入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當中,絕對不僅只是擴大國際經貿空間的需求,更是台商生存之戰。以臺灣對TPP成員國的經貿關係為例,2013年臺灣與TPP成員國貿易總額達1,981.4億美元,占臺灣貿易總額比重達34.4%;臺灣投資TPP成員國的投資金額則達254.3億美元,占臺灣海外投資金額比重達16.4%。TPP會員國中,臺灣只有和新加坡及紐西蘭完成FTA簽署,倘若TPP完成簽署而臺灣未加入,台商單就關稅差異,便會讓臺灣摒除於國際分工體系之外而斷鏈。 面對各國積極
2015.03.03
國際貿易
more
2015.03.03
三管齊下 提升經濟成長
回顧103年,臺灣經濟表現優於預期,包括出口、外銷訂單、工業生產及商業營業額等各項經濟指標均創新高,失業率也降至7年來最低。展望今年,雖然國際經濟環境仍有一些風險需要特別關注,不過,臺灣經濟可望續呈溫和成長。 為掌握此一契機,經濟部未來施政將從提升產業競爭力、強化市場開拓及活絡新創事業三管齊下,讓臺灣產品不僅做得好,還要賣得好,並且提供中小企業有力的政策支援。 首先,在提升產業競爭力方面,經濟部已擬定4項推動作法,一是以示範產業引導升級轉型,因此已依「邊際效益最高」、「成長空間最大」原則選定鑄造、螺絲螺帽、工具機(控制器)、半導體、聚落型產業(絲襪、毛巾等)、高值化石化產品及智慧城市等7項產業推動升級轉型;二是構建4G智慧寬頻應用城市,運用政府補助計畫點火,帶動產業鏈整合,在今年底前,讓全台6都16縣市(含離島)都可以享有安全健康、物流運輸及育樂金流等4G應用服務。 第三則是推動開放資料產業應用,將透過競賽鼓勵創意,培育新創公司、輔導產業投入應用開發、擴大社群與民眾參與等,促成民間運用Open Data發展100項資料應用服務。最後則將落實產業用地更新,從活化既有土地
2015.03.03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5.02.24
產業轉型 臺灣走出「悶」經濟 / 蔡宏明
臺灣經濟主要靠出口帶動成長動能,在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後,全球景氣復甦力道薄弱,我國經濟成長動能不足,加上各國積極洽簽FTA,對我國產業造衝擊。面對外在嚴峻考驗,「產業升級轉型行動方案」的推出,希冀透過產學研合作,共同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 產業轉型 臺灣走出「悶」經濟近年來,臺灣面臨「經濟成長動能不足」和「薪資成長停滯」兩大困境,在全球貿易自由化與區域經濟整合衝擊下,臺灣製造業及服務業亟待轉型升級。經濟部所制定的「產業升級轉型行動方案」,除能誘導企業投資,更對增進臺灣經濟動能具積極意義。 全國工業總會副秘書長蔡宏明表示,日前工研院產經中心(IEK)公布第四季製造業趨勢預測,雖將今年製造業產值成長率上修到3.26%,但對於明年製造業產值成長率的預估卻大幅下修至2.86%。究其原因,除了中國大陸房市泡沫化、歐元區景氣低迷、地緣政治風險升高、伊波拉疫情蔓延、美元升值亞幣波動、聯準會升息等6大風險,影響了全球經濟成長與臺灣的外部環境外,中國大陸近年供應鏈持續在地化,各產業進口替代策略已逐步落實,造成臺灣製造業外銷中國大陸動能相對削弱。因此,國內產業升級轉型已是刻不容緩之事。
2015.02.24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5.02.24
融入區域經濟 提升產業競爭力 / 劉德海
作者: 劉德海 / 政治大學外交系主任 隨著陸韓FTA簽訂日期愈趨逼近,對於向來視南韓為最大競爭對手的臺灣來說,不得不開始警戒。 根據日本學者奧田聰與渡邊雄一2011年發表的研究報告,若陸韓FTA生效,臺灣將有1.9億美元的貨品被陸製品取代;而在中國大陸市場方面,估計約有33億美元產品將被韓貨替代,兩個市場合計近35億美元。 南韓和中國大陸FTA一旦生效,將重創臺灣產業。面對世界區域經濟加速整合的大趨勢,臺灣無法置身事外,唯有大膽融入區域經濟體系,否則難在國際巿場上存活。 消除貿易壁壘 吸引外資進駐 事實上,韓國洽簽FTA 的動作相當積極。就以東協巿場來看,2008 年前,臺灣產品在東協市場的市占率原領先韓國,但韓國與東協FTA 生效後,卻被韓國超越,且兩者差距越來越大。咎因在於FTA消除貿易壁壘,免除貿易關稅及非關稅障礙,但臺灣至今卻只簽了7個,其中5個還是中南美洲邦交國。當韓國與許多國家享有互免關稅之際,臺灣卻仍課徵關稅,對出口必然產生嚴重衝擊,也會讓外商卻步。面對招招快狠準的韓國,劉德海認為,目前臺灣最佳的路線圖就是首先敲定與中國
2015.02.24
國際貿易
more
最前頁
26
27
28
29
30
最末頁
前往第
頁 / 共30頁
2016.04.06
產政攜手共創新格局 / 詹文男
新政府即將在五月正式上台,相信大家都寄予高度的期待。尤其面臨出口不振,產業亟待轉型的當下,如何振衰起蔽,相信各界都在等著新政府如何出手。不過,雖然媒體報導新政府的幕僚已有許多的產業政策思考與作為等著開展,但個人認為,情勢要有所突破,除了政府的方向與措施外,產業本身的努力與配合,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亦即產業政策要發揮作用,不能單靠倚賴政府,企業也需攜手向上,產業轉型才能竟其功。而哪些是企業必須努力的呢? 開放心態 首先是應以開放心態迎向國際良性競爭。臺灣企業目前面臨的考驗,除要保持與日韓企業間的競爭優勢外;另一方面更是隨著中國與東南亞經濟體崛起,而備感競爭壓力。事實上,臺灣企業在全球仍保有相當經營實力,有許多隱藏在臺灣各地的中堅企業,甚至許多採行利基策略的中小企業,但卻往往是國際大廠緊密的合作夥伴,其競爭實力放眼全球並不遜色。 因此,在全球化趨勢的影響下,具備關鍵性技術與Know-how的臺灣企業應儲備信心,用開放的意識與心態面對國際化的挑戰。如強化自身組織成員的雙語、多語能力,培養良好的國際視野與經驗,甚至進一步吸收國際同業或異業的經營模式,截
2016.04.06
2016.03.29
重視成長,更要重視分配 / 于國欽
我們多數時候只關心,台灣該不該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該不該儘速簽署兩岸貨貿、服貿協議,該不該成立類主權基金投資重點產業等等。然而,何以要這麼做?我們總不假思索的認為,這樣對經濟才有幫助。 「這樣對經濟才有幫助」這句話是很模糊的,到底是對誰有幫助?是對資本家有幫助、對中小企業有幫助、還是對勞工有幫助?是對傳產有幫助、對生技有幫助、還是對農業有幫助?經濟成長的果實最後是雨露均霑地分配到各階層,或者僅歸少數人享有?若自由貿易、GDP成長的果實至終無法讓多數人分享,這樣的成長是難以持久的。 何以說GDP分配不均會影響經濟成長?因為當家庭收入停滯,他們必然會節省開支,如此一來民間消費勢將走疲,而占GDP近六成的民間消費一旦走疲則經濟豈有不趨緩之理?遺憾的是,台灣近年的情況正是如此。 我們二十多年來藉由入會(WTO)談判、促產條例積極進行貿易自由化及發展重點產業,期間確實創造了可觀的GDP,然而所創造的成長果實分配到哪兒?依主計總處估計,近二十年「受僱人員報酬」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由50.3%降至43.9%,這意味著多數家庭所分享的成長果實逐年下滑,早已
2016.03.29
2016.03.25
加強手機軟體規範,保障民眾權益 / 吳明機
台灣低頭族全球第一,平均每天使用手機上網將近 200 分鐘。根據統計,2015 年第一季在全球遊戲 App 營收排行榜中,台灣高居全球第六;同時台灣更是亞洲地區 App 下載量最密集的區域之一!其中以通訊軟體及遊戲軟體居高。 通訊 APP 消費權益保障 目前我國民眾上網推估超過 1,800 萬人,其中有 56.3% 上網的主要活動是使用即時通訊軟體。根據即時通訊軟體業者 Line 所發布資料顯示,在台灣有超過 1,700 萬人使用它所提供的服務。相較於其他消費活動,即時通訊軟體服務使用普及度更高;為能滿足使用者多樣化的需求,即時通訊軟體發展出貼圖等加值服務商業模式,也衍生越來越多的消費糾紛。
2016.03.25
2016.03.22
企業賺的是機會利潤,還是管理利潤? / 晉麗明
企業衝刺上半年業績的同時,經營者必須省思:企業賺的是機會利潤?還是管理利潤?這會影響組織要將資源,投資在什麼方向;同時,這樣的原則檢視,也有助企業發現經營風險。 機會利潤將會逐年遞減 許多新創事業,初期賺的是機會利潤,例如科技新產品、網路團購、社群網站、加盟連銷、共享商機等,都是切入了一個新技術或是與網路或通路結合的新商模,果然在市場上迅速獲得消費者的認同與迴響;但接下來的場景,競爭對手一窩蜂的爭相投入,競合角力的結果,將市場大餅愈切愈細,許多業者不堪競爭,中箭落馬,或是市場重新洗牌,如軍閥般各據山頭,隨著短兵相接的競爭,成本將會不斷墊高,利潤也會愈來愈薄;這樣的情景,在PC、筆電、平板及手機等產品上顯現,而網路創意與相關商模,由於進入障礙低,也容易在機會利潤快速燃盡後,讓企業灰飛煙滅! 管理利潤才是競爭力的來源 機會利潤被競爭對手及市場鯨吞蠶食後,如果沒有適時轉向獲取管理利潤,那麼企業很快就會被淘汰,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各式各樣的科技產品、網路商店、曾在街頭林立的涮涮鍋、甜甜圈、蛋塔、及各種型態的連鎖加盟業都有相同的故事與黯然退出市場的結局。
2016.03.22
2016.03.15
強化 TPP 溝通 重拾自由化信心 / 譚瑾瑜
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文本正式出爐之後,除了TPP成員積極進行國內確認生效的工作之外,印尼、南韓、泰國與菲律賓等亞太國家均表達參與TPP之意願,而希望申請參與TPP第二輪談判的台灣,更是積極分析文本內容及盤點國內法規落差。透過行政院早已成立TPP/RCEP專案小組,在TPP完成談判之後,要求各部會於今年三月底之前提出修法內容,並更新評估報告,期能做好台灣加入TPP所需要的準備。 除了做好上述擴大更新影響評估、加速體制調和與因應、爭取各成員國支持等談判準備工作之外,在加入TPP之前,做好國內意見徵詢與溝通恐怕更是當前準備加入TPP之際最重要的工作。政府已經在1月27日成立TPP溝通專案辦公室,希望能夠在加入TPP之前,傾聽及蒐集各界意見,透過互動將加入TPP將會面臨的經貿環境變化,做一個良好的溝通,也希望能夠透過TPP溝通,去除過往黑箱負評,重拾產業公協會、縣市政府、各界人士對於台灣參與全球經貿自由化的信心。 事實上,台灣在加入WTO時,便曾面臨過一次關稅大幅下降、經貿法規大幅鬆綁、大幅開放外資進駐投資的自由化過程。以衝擊較大的農業為例,當時農業平均關稅從20.6
2016.03.15
2016.03.09
正確認識「土壤液化」/ 江崇榮
春節前夕,台灣南部的大地震,引起部分地區出現土壤液化現象,讓「土壤液化」受到國人的重視。 無論是傳統媒體的電視、報紙,或是網路新媒體,對於「土壤液化」這個名詞,討論相當多。 但到底什麼是土壤液化?如果住家附近可能發生這種現象,該如何面對? 100 秒,讓您秒懂「土壤液化」。 更多土壤液化資訊
2016.03.09
2016.03.04
土壤液化不可怕 / 李錫堤
土壤液化(soil liquefaction)是指土壤因地震的壓密作用,使裏層土壤的水份被擠壓到表層,土壤顆粒間的水壓升高,有效應力下降,土壤失去抗剪強度,呈現如液態的狀況。當地表承受不住地下水的壓力時就會發生變形、破裂、噴水及噴砂,房屋與結構物下沉、傾斜、龜裂、甚至傾倒,地下管線破裂或上浮等。 「土壤液化」的危害 土壤液化現象是受強烈振動時發生的,當震度達到五級以上 (加速度大於0.08g),在地下水位高的年輕沉積層或土壤會有液化的可能。所以,海岸或河岸低地、低窪地區或舊河道的填土區、有年輕沉積層的山麓地區等,是土壤液化的高潛勢區。震度越高或加速度越大,土壤液化的可能性越高,且土壤液化的深度也越深,災情會隨著震度或加速度增大而擴大。 「土壤液化」並不可怕 土壤液化在各種地震災害中並不是最可怕的。地震災害包括:斷層錯動、地盤變形、強烈振動、山崩、地陷、海嘯及土壤液化等。海嘯及大山崩往往造成重大的人命損失,強烈振動也會造成多量的房屋倒塌,斷層錯動、地盤變形與地陷等會對結構物造成直接的破壞,但其範圍較局限於斷層線及其鄰近地區。地震時的土壤液化一般災範
2016.03.04
2016.03.01
作者: 王義智 / 資策會 產業情報研究所 (MIC) 資深產業分析師兼副主任
在創投圈,會把市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未上市新創公司稱為「獨角獸」;如果市值超過 1,000 億美元,則稱為「超級獨角獸」。獨角獸象徵著難得與可貴,而網路產業中的獨角獸,更是創新與商業化的具體展現。 Airbnb 引領「共享經濟」風潮 這些獨角獸,在各個面向重塑我們的生活體驗與工作型態。例如 Airbnb 網站,讓全球屋主出租分享自有客房,竟以超過 250 億美元的市值成為獨角獸,除了讓閒置的資源有效運用,並增進就業機會外,即時公開透明的評價制度,提高屋主服務意識,也改善旅行住房體驗。而 Airbnb 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帶動了全新的「共享經濟」。資誠集團 (PWC) 估計,全球共享經濟產值將由 2013 年的 150 億美元,成長至 2025 年的 3,350 億美元。 隨實體零售業者紛紛加入電商戰局,傳統電商市場競爭程度日益加劇。於此同時,在大智移雲等科技快速發展下,全產業電商化加速發展,舉凡在交通、金融、教育、娛樂、居住等服務領域,均開始運用與導入電子商務,來開展創新的服務與商業模式。 現階段,電子商務運作模式為「透過網路將商品販售給消費者
2016.03.01
2015.03.13
「公司獲利分享員工」強制入法 有助國內薪資結構 / 江文若
近年來,國內薪資水準停滯,實質薪資下降問題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究其原因主要受到97年全球金融風暴所引起的整體性經濟衰退影響,加上後續全球經貿情勢復甦疲軟,使得我國經濟成長受限,無法帶動多數公司利潤成長。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資料,103年每人每月平均實質薪資相較於93年減少3.18%。有鑒於勞動市場環境惡化及目前社會關切薪資及就業問題,行政院因此提案修正公司法第235條,希望藉由員工酬勞分配等具體措施,改善國內薪資結構、提高留才可能性。 依據國際會計準則規定,員工分紅應列為公司薪資費用,而不列為盈餘分配項目,以避免影響股東權益,這也就是員工分紅費用化之精神。但現行公司法第235條係規範公司盈餘分配,為配合員工分紅費用化之實施及商業會計法之規定,刪除公司法第235條第2項「公司章程應訂明員工分配紅利之成數」規定。 為降低企業無法以盈餘分配給予員工分紅所造成之衝擊,立法委員羅淑蕾提案將原擬刪除之公司法第235條第2項「公司章程應訂明員工分配紅利之成數」規定,改列於公司法第235條之1,並增加以公司當年度獲利作為分派基準,以及保有發行股票或現金酬勞之彈性。針對羅委員的修正建
2015.03.13
2015.03.12
真正的國際化必須符合國際規範 / 楊珍妮
在全球區域經濟整合風潮盛行的今日,為了讓廠商能在國際上爭取有利的貿易環境,政府持續推動自由化發展,同時也積極爭取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談判,其中包括推動ECFA等相關協議的簽署。但部分人士卻質疑我國出口過度依賴中國大陸市場,並非真正的國際化,對於這種誤解,我們可以從三個面向來討論。 首先,什麼是國際化?國際化並非只涉及市場開放,還包括參與國際組織及遵守相關國際規範,亦即國內標準必須與國際接軌。以牛肉產品進口為例,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為WTO所承認有關動物及其產品的國際標準制定機構,而我國同時身為WTO與OIE之會員,應參酌國際規範,在符合我國法規及維護人民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制訂合宜之國際貿易標準。
2015.03.12
2015.03.10
下一代的電從何處來 / 葉宗洸
根據經濟部在甫落幕的「全國能源會議」中提供的資料,台灣地區有八成二的民眾,並不瞭解我國高達98%的能源經由進口而來。對於極度缺乏天然資源但經濟發展卻主要依賴出口貿易的台灣而言,這樣的調查結果,著實令人憂心。在民眾認知普遍不足且民粹論述當道的情況下,不僅既有的能源選項會逐步受到限縮,未來的能源開發也將注定陷入艱難的處境。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必須靜下心來務實地思考,到底要為下一代提供甚麼樣的未來? 由於電力產出為我國進口能源的大宗消費項目,本文將就我國未來的電力供給進行探討。在進入主題之前,必須進行以下的概念說明。首先,在計算全國的電力需求時,本文將以台灣電力公司的發購電量為基準,不考慮發電設施自用的電量與民間自發自用的電量,而前述的發購電量除台電公司本身的發電量,也同時納計自民營電廠或其他民間發電設施購入的電量。接著必須留意的是,各項發電設施均有各自的「裝置容量」,但此裝置容量並不能用來代表實際發電量,更具體的數據是將裝置容量乘上某一特定年度的「容量因數」後,才是該設施在當年度的發電量。因此,若有裝置容量一樣大的太陽能發電機組與核電機組,在分別考慮較接近現況的14%與90%的年
2015.03.10
2015.03.03
亞太區域板塊變動下的臺灣策略 / 譚瑾瑜
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連橫縱合愈趨複雜,除了以美國為首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極可能於今年完成談判,以東協加六為會員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亦於今(2015)年2月9日至13日在曼谷舉行第七回合談判。而中國大陸除了是RCEP會員之外,亦成功於APEC中推動亞太自貿區(FTAAP),並將於今(2015)年3月正式推出一帶一路的做法,以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為目標,佐以東協—中國大陸自貿區升級版及陸韓FTA做為深化區域合作的具體做為。臺灣身處2015年亞太區域板塊變動之中,應當儘速因應。 臺灣需要加入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當中,絕對不僅只是擴大國際經貿空間的需求,更是台商生存之戰。以臺灣對TPP成員國的經貿關係為例,2013年臺灣與TPP成員國貿易總額達1,981.4億美元,占臺灣貿易總額比重達34.4%;臺灣投資TPP成員國的投資金額則達254.3億美元,占臺灣海外投資金額比重達16.4%。TPP會員國中,臺灣只有和新加坡及紐西蘭完成FTA簽署,倘若TPP完成簽署而臺灣未加入,台商單就關稅差異,便會讓臺灣摒除於國際分工體系之外而斷鏈。 面對各國積極
2015.03.03
2015.03.03
三管齊下 提升經濟成長
回顧103年,臺灣經濟表現優於預期,包括出口、外銷訂單、工業生產及商業營業額等各項經濟指標均創新高,失業率也降至7年來最低。展望今年,雖然國際經濟環境仍有一些風險需要特別關注,不過,臺灣經濟可望續呈溫和成長。 為掌握此一契機,經濟部未來施政將從提升產業競爭力、強化市場開拓及活絡新創事業三管齊下,讓臺灣產品不僅做得好,還要賣得好,並且提供中小企業有力的政策支援。 首先,在提升產業競爭力方面,經濟部已擬定4項推動作法,一是以示範產業引導升級轉型,因此已依「邊際效益最高」、「成長空間最大」原則選定鑄造、螺絲螺帽、工具機(控制器)、半導體、聚落型產業(絲襪、毛巾等)、高值化石化產品及智慧城市等7項產業推動升級轉型;二是構建4G智慧寬頻應用城市,運用政府補助計畫點火,帶動產業鏈整合,在今年底前,讓全台6都16縣市(含離島)都可以享有安全健康、物流運輸及育樂金流等4G應用服務。 第三則是推動開放資料產業應用,將透過競賽鼓勵創意,培育新創公司、輔導產業投入應用開發、擴大社群與民眾參與等,促成民間運用Open Data發展100項資料應用服務。最後則將落實產業用地更新,從活化既有土地
2015.03.03
2015.02.24
產業轉型 臺灣走出「悶」經濟 / 蔡宏明
臺灣經濟主要靠出口帶動成長動能,在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後,全球景氣復甦力道薄弱,我國經濟成長動能不足,加上各國積極洽簽FTA,對我國產業造衝擊。面對外在嚴峻考驗,「產業升級轉型行動方案」的推出,希冀透過產學研合作,共同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 產業轉型 臺灣走出「悶」經濟近年來,臺灣面臨「經濟成長動能不足」和「薪資成長停滯」兩大困境,在全球貿易自由化與區域經濟整合衝擊下,臺灣製造業及服務業亟待轉型升級。經濟部所制定的「產業升級轉型行動方案」,除能誘導企業投資,更對增進臺灣經濟動能具積極意義。 全國工業總會副秘書長蔡宏明表示,日前工研院產經中心(IEK)公布第四季製造業趨勢預測,雖將今年製造業產值成長率上修到3.26%,但對於明年製造業產值成長率的預估卻大幅下修至2.86%。究其原因,除了中國大陸房市泡沫化、歐元區景氣低迷、地緣政治風險升高、伊波拉疫情蔓延、美元升值亞幣波動、聯準會升息等6大風險,影響了全球經濟成長與臺灣的外部環境外,中國大陸近年供應鏈持續在地化,各產業進口替代策略已逐步落實,造成臺灣製造業外銷中國大陸動能相對削弱。因此,國內產業升級轉型已是刻不容緩之事。
2015.02.24
2015.02.24
融入區域經濟 提升產業競爭力 / 劉德海
作者: 劉德海 / 政治大學外交系主任 隨著陸韓FTA簽訂日期愈趨逼近,對於向來視南韓為最大競爭對手的臺灣來說,不得不開始警戒。 根據日本學者奧田聰與渡邊雄一2011年發表的研究報告,若陸韓FTA生效,臺灣將有1.9億美元的貨品被陸製品取代;而在中國大陸市場方面,估計約有33億美元產品將被韓貨替代,兩個市場合計近35億美元。 南韓和中國大陸FTA一旦生效,將重創臺灣產業。面對世界區域經濟加速整合的大趨勢,臺灣無法置身事外,唯有大膽融入區域經濟體系,否則難在國際巿場上存活。 消除貿易壁壘 吸引外資進駐 事實上,韓國洽簽FTA 的動作相當積極。就以東協巿場來看,2008 年前,臺灣產品在東協市場的市占率原領先韓國,但韓國與東協FTA 生效後,卻被韓國超越,且兩者差距越來越大。咎因在於FTA消除貿易壁壘,免除貿易關稅及非關稅障礙,但臺灣至今卻只簽了7個,其中5個還是中南美洲邦交國。當韓國與許多國家享有互免關稅之際,臺灣卻仍課徵關稅,對出口必然產生嚴重衝擊,也會讓外商卻步。面對招招快狠準的韓國,劉德海認為,目前臺灣最佳的路線圖就是首先敲定與中國
201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