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關於經新聞
即時新聞
影音專區
圖文懶人包
謠言澄清
名家論
活動特報
首頁
名家論
搜尋類別:
請選擇搜尋類別
能源
商業
水資源
投資
國際貿易
產業與科技
經濟統計
標準檢驗
國營事業
智財與專利
其它議題
人事資訊
地質礦物
中小企業與新創
時間:
至
關鍵字:
2016.04.26
人工智慧技術將引領下一波產業變革 / 郭家蓉
從人類發明電腦以來,運用數學、統計和邏輯技術發展人工智慧,為科學家一直以來的夢想。AlphaGo為Google旗下Google DeepMind所開發的人工智慧程式,繼2015年10月以5:0擊敗歐洲圍棋職業二段棋手樊麾後,於2016年3月再戰南韓圍棋九段棋手李世乭五場,並以4:1的佳績擊敗李世乭,引起各界一片譁然。 雖然圍棋規則簡單,但標準棋盤有多達361個交叉點(19*19),每步棋的走法約有200種,棋局組合高達10的171次方。基於圍棋講究的是布局,且棋子的擺放位置並無固定,其複雜程度不難想像,AlphaGo已必須像人類倚賴直覺般進行決策,取得獲勝優勢。意味此次AlphaGo的人工智慧發展,相較於當年IBM「深藍」擊敗西洋棋冠軍,儼然已進入了另一個里程碑。 人工智慧發展至今,已累積60年的演算法知識,機器學習、電腦視覺、語音文字的辨識技術達到可商品化應用的階段,且網際網路中已累積大量文字、圖片、影像資料庫,不論是個人使用者、私人企業或是政府單位,已接受資料開放的觀念,形成共享共利的模式。可見演算法技術逐步成熟、網路數據開放、運算與儲存技術提昇以及物聯網技術的
2016.04.26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6.04.19
都市更新 實踐台灣經濟轉型 / 丁致成
最近「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是個非常熱門的歷史名詞,是指對過去政府因歷史與法制變革,所必須採取的彌補政策,通常有司法、人權、歷史等多重意涵。 但除了正義應該轉型,經濟政策同樣必須深思,該如何轉型以彌補過去失落的歲月?我們又該從何處尋覓轉型的動力? 從轉型正義到轉型經濟 近來,都市更新已受到政府的重新重視,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受訪時更表示「推動大面積公辦都更是必然趨勢」。更進一步說,這個趨勢不僅僅是都市機能的更新活化,更隱含政府如何引領產業再次創新與蛻變的機會。 都市更新,不只是單純地提升都市機能,還包括產業經濟、交通建設、能源管理、空間設計等跨領域的合作,因此本身也擔負創造就業機會成就內需經濟的重要角色。其中,「商業中心都市更新」更是內需經濟轉型的重要基石。 商業中心都更 帶動大規模就業 所謂「商業中心都更」,泛指住宅以外,以市中心商業機能為主體的更新模式。包括大型商場、辦公大樓、觀光旅館、都會遊樂中心等。「商業中心都更」的規劃是以振興塑造優質市中心為目標,必須考量都市經濟產業發展的策略性,因此更新
2016.04.19
商業
more
2016.04.13
讓退休潮,成為企業轉型的助力 / 葉明芬
51 歲的 Tony 才剛過半百,工作已年滿30年。他從退伍後,一直在清潔用品製造業工作。退休前,他在中國華南地區管理工廠,不論是產品的生產製造流程,或是建廠的經驗、廠務管理都擁有深厚的經驗值。退休返台後,除了陪伴家人,也曾想再進入其他企業,只是,薪資不如預期,工作30年後,對全職工作也有點意興闌珊。 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一家新創有機清潔品的年輕創業家 Jerry,Jerry 無法負擔 Tony 全職薪水,卻非常需要 Tony 生產管理流程經驗,Jerry 與創業夥伴商討後,邀請 Tony 擔任業師,彈性工時指導年輕人,以補產品製造與管理經驗的不足。 Tony 從大企業退休,但退而不休,反成中小企業或新創企業的助力。 提早退休,企業傳承的隱形炸彈 因應人口老化趨勢,全球主要國家正積極討論「延後退休」的議題,台灣卻普遍出現「提早退休」的現象。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進行「中高齡工作歷程調查」發現,全體已退離職場者之平均退離年齡為 45.91 歲,而未滿 45 歲退離職場者,計 81 萬 2 千人,占已退離總人數 40.3%。 再參考主計總處 20
2016.04.13
人事資訊
more
more
2016.04.12
針對「經新聞」於2015年4月30日及同年7月14日刊載之「歐洲電網對德國電力系統的重要性」及「德國,是不是綠能大國?」二篇名家論專文之補充說明:
查德國聯邦經濟與能源部常務次長Rainer Baake於2014年12月11日發出新聞稿中,曾指出德國自2000年再生能源法(Erneuerbare-Energien-Gesetz,EEG)通過開始,再生能源年發電量增加144TWh,而核電發電量減少72TWh,再生能源確有降低德國國內化石燃料使用之效;另文中提及德國2009年至2013年間褐煤發電成長之事實,係因當時新興市場之排放權證進入歐盟交易系統後,天然氣發電減少,因而導致燃煤比例相對提高,特此提出資料補充。 原文中文翻譯如下: 德國的能源轉換過程,真的像是法蘭克‧德西許納(Frank Drieschner)在報紙上說的那樣,是一個骯髒的錯誤嗎? 讓我們從檢視一些事實開始。2000年的時候,德國聯邦議院通過了再生能源法修正草案(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ct),同一天政府批准了一個逐步停止核能運轉的時間表。從那時開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上升了144萬億瓦特/時 (TWh),而同時核能電廠產生的電量下降了72萬億瓦特/時。從那時開始,再生能源發電量快速增加,補足甚至遠遠超過了因逐步減產而下
2016.04.12
能源
more
more
2016.04.06
產政攜手共創新格局 / 詹文男
新政府即將在五月正式上台,相信大家都寄予高度的期待。尤其面臨出口不振,產業亟待轉型的當下,如何振衰起蔽,相信各界都在等著新政府如何出手。不過,雖然媒體報導新政府的幕僚已有許多的產業政策思考與作為等著開展,但個人認為,情勢要有所突破,除了政府的方向與措施外,產業本身的努力與配合,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亦即產業政策要發揮作用,不能單靠倚賴政府,企業也需攜手向上,產業轉型才能竟其功。而哪些是企業必須努力的呢? 開放心態 首先是應以開放心態迎向國際良性競爭。臺灣企業目前面臨的考驗,除要保持與日韓企業間的競爭優勢外;另一方面更是隨著中國與東南亞經濟體崛起,而備感競爭壓力。事實上,臺灣企業在全球仍保有相當經營實力,有許多隱藏在臺灣各地的中堅企業,甚至許多採行利基策略的中小企業,但卻往往是國際大廠緊密的合作夥伴,其競爭實力放眼全球並不遜色。 因此,在全球化趨勢的影響下,具備關鍵性技術與Know-how的臺灣企業應儲備信心,用開放的意識與心態面對國際化的挑戰。如強化自身組織成員的雙語、多語能力,培養良好的國際視野與經驗,甚至進一步吸收國際同業或異業的經營模式,截
2016.04.06
商業
more
more
2016.03.29
重視成長,更要重視分配 / 于國欽
我們多數時候只關心,台灣該不該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該不該儘速簽署兩岸貨貿、服貿協議,該不該成立類主權基金投資重點產業等等。然而,何以要這麼做?我們總不假思索的認為,這樣對經濟才有幫助。 「這樣對經濟才有幫助」這句話是很模糊的,到底是對誰有幫助?是對資本家有幫助、對中小企業有幫助、還是對勞工有幫助?是對傳產有幫助、對生技有幫助、還是對農業有幫助?經濟成長的果實最後是雨露均霑地分配到各階層,或者僅歸少數人享有?若自由貿易、GDP成長的果實至終無法讓多數人分享,這樣的成長是難以持久的。 何以說GDP分配不均會影響經濟成長?因為當家庭收入停滯,他們必然會節省開支,如此一來民間消費勢將走疲,而占GDP近六成的民間消費一旦走疲則經濟豈有不趨緩之理?遺憾的是,台灣近年的情況正是如此。 我們二十多年來藉由入會(WTO)談判、促產條例積極進行貿易自由化及發展重點產業,期間確實創造了可觀的GDP,然而所創造的成長果實分配到哪兒?依主計總處估計,近二十年「受僱人員報酬」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由50.3%降至43.9%,這意味著多數家庭所分享的成長果實逐年下滑,早已
2016.03.29
商業
more
more
2016.03.25
加強手機軟體規範,保障民眾權益 / 吳明機
台灣低頭族全球第一,平均每天使用手機上網將近 200 分鐘。根據統計,2015 年第一季在全球遊戲 App 營收排行榜中,台灣高居全球第六;同時台灣更是亞洲地區 App 下載量最密集的區域之一!其中以通訊軟體及遊戲軟體居高。 通訊 APP 消費權益保障 目前我國民眾上網推估超過 1,800 萬人,其中有 56.3% 上網的主要活動是使用即時通訊軟體。根據即時通訊軟體業者 Line 所發布資料顯示,在台灣有超過 1,700 萬人使用它所提供的服務。相較於其他消費活動,即時通訊軟體服務使用普及度更高;為能滿足使用者多樣化的需求,即時通訊軟體發展出貼圖等加值服務商業模式,也衍生越來越多的消費糾紛。
2016.03.25
商業
more
more
2016.03.22
企業賺的是機會利潤,還是管理利潤? / 晉麗明
企業衝刺上半年業績的同時,經營者必須省思:企業賺的是機會利潤?還是管理利潤?這會影響組織要將資源,投資在什麼方向;同時,這樣的原則檢視,也有助企業發現經營風險。 機會利潤將會逐年遞減 許多新創事業,初期賺的是機會利潤,例如科技新產品、網路團購、社群網站、加盟連銷、共享商機等,都是切入了一個新技術或是與網路或通路結合的新商模,果然在市場上迅速獲得消費者的認同與迴響;但接下來的場景,競爭對手一窩蜂的爭相投入,競合角力的結果,將市場大餅愈切愈細,許多業者不堪競爭,中箭落馬,或是市場重新洗牌,如軍閥般各據山頭,隨著短兵相接的競爭,成本將會不斷墊高,利潤也會愈來愈薄;這樣的情景,在PC、筆電、平板及手機等產品上顯現,而網路創意與相關商模,由於進入障礙低,也容易在機會利潤快速燃盡後,讓企業灰飛煙滅! 管理利潤才是競爭力的來源 機會利潤被競爭對手及市場鯨吞蠶食後,如果沒有適時轉向獲取管理利潤,那麼企業很快就會被淘汰,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各式各樣的科技產品、網路商店、曾在街頭林立的涮涮鍋、甜甜圈、蛋塔、及各種型態的連鎖加盟業都有相同的故事與黯然退出市場的結局。
2016.03.22
商業
more
more
最前頁
31
32
33
34
35
最末頁
前往第
頁 / 共43頁
2015.03.14
履行世代正義 妥善處理核廢料 / 李肖宗
自從民國67年核能一廠啟用運轉以來,核能發電在台灣已歷經36年有餘,連同在醫療、科研、工業、農業等其他核能和平利用領域所產生的放射性廢料,這些廢料已累積有相當可觀的數量。不管國人贊不贊成繼續發展核能發電,應正視已產生的核廢料必須迫切與妥善處理的事實,而不能把這個難題留給後代子孫去解決。 美國在2009年時,歐巴馬政府終止了內華達州Yucca Mountain用過核燃料最終處置計畫,之後能源部成立了藍帶委員會 (BRC on America’s Nuclear Future),就美國用過核燃料的管理政策提出檢討;能源部隨後接受了BRC的報告,於2013年1月發布「用過核燃料暨高放射性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策略」。BRC的報告有8項建言,頭兩項就是「以一個新的、同意為基礎的步驟(consent-based approach)來進行最終處置場的選址工作」及「成立一個新的核廢料專責機構並給予足夠的授權與資源以期成功履行其任務」。
2015.03.14
能源
more
2015.03.13
「公司獲利分享員工」強制入法 有助國內薪資結構 / 江文若
近年來,國內薪資水準停滯,實質薪資下降問題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究其原因主要受到97年全球金融風暴所引起的整體性經濟衰退影響,加上後續全球經貿情勢復甦疲軟,使得我國經濟成長受限,無法帶動多數公司利潤成長。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資料,103年每人每月平均實質薪資相較於93年減少3.18%。有鑒於勞動市場環境惡化及目前社會關切薪資及就業問題,行政院因此提案修正公司法第235條,希望藉由員工酬勞分配等具體措施,改善國內薪資結構、提高留才可能性。 依據國際會計準則規定,員工分紅應列為公司薪資費用,而不列為盈餘分配項目,以避免影響股東權益,這也就是員工分紅費用化之精神。但現行公司法第235條係規範公司盈餘分配,為配合員工分紅費用化之實施及商業會計法之規定,刪除公司法第235條第2項「公司章程應訂明員工分配紅利之成數」規定。 為降低企業無法以盈餘分配給予員工分紅所造成之衝擊,立法委員羅淑蕾提案將原擬刪除之公司法第235條第2項「公司章程應訂明員工分配紅利之成數」規定,改列於公司法第235條之1,並增加以公司當年度獲利作為分派基準,以及保有發行股票或現金酬勞之彈性。針對羅委員的修正建
2015.03.13
商業
more
2015.03.12
真正的國際化必須符合國際規範 / 楊珍妮
在全球區域經濟整合風潮盛行的今日,為了讓廠商能在國際上爭取有利的貿易環境,政府持續推動自由化發展,同時也積極爭取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談判,其中包括推動ECFA等相關協議的簽署。但部分人士卻質疑我國出口過度依賴中國大陸市場,並非真正的國際化,對於這種誤解,我們可以從三個面向來討論。 首先,什麼是國際化?國際化並非只涉及市場開放,還包括參與國際組織及遵守相關國際規範,亦即國內標準必須與國際接軌。以牛肉產品進口為例,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為WTO所承認有關動物及其產品的國際標準制定機構,而我國同時身為WTO與OIE之會員,應參酌國際規範,在符合我國法規及維護人民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制訂合宜之國際貿易標準。
2015.03.12
國際貿易
more
2015.03.10
下一代的電從何處來 / 葉宗洸
根據經濟部在甫落幕的「全國能源會議」中提供的資料,台灣地區有八成二的民眾,並不瞭解我國高達98%的能源經由進口而來。對於極度缺乏天然資源但經濟發展卻主要依賴出口貿易的台灣而言,這樣的調查結果,著實令人憂心。在民眾認知普遍不足且民粹論述當道的情況下,不僅既有的能源選項會逐步受到限縮,未來的能源開發也將注定陷入艱難的處境。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必須靜下心來務實地思考,到底要為下一代提供甚麼樣的未來? 由於電力產出為我國進口能源的大宗消費項目,本文將就我國未來的電力供給進行探討。在進入主題之前,必須進行以下的概念說明。首先,在計算全國的電力需求時,本文將以台灣電力公司的發購電量為基準,不考慮發電設施自用的電量與民間自發自用的電量,而前述的發購電量除台電公司本身的發電量,也同時納計自民營電廠或其他民間發電設施購入的電量。接著必須留意的是,各項發電設施均有各自的「裝置容量」,但此裝置容量並不能用來代表實際發電量,更具體的數據是將裝置容量乘上某一特定年度的「容量因數」後,才是該設施在當年度的發電量。因此,若有裝置容量一樣大的太陽能發電機組與核電機組,在分別考慮較接近現況的14%與90%的年
2015.03.10
能源
more
2015.03.03
亞太區域板塊變動下的臺灣策略 / 譚瑾瑜
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連橫縱合愈趨複雜,除了以美國為首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極可能於今年完成談判,以東協加六為會員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亦於今(2015)年2月9日至13日在曼谷舉行第七回合談判。而中國大陸除了是RCEP會員之外,亦成功於APEC中推動亞太自貿區(FTAAP),並將於今(2015)年3月正式推出一帶一路的做法,以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為目標,佐以東協—中國大陸自貿區升級版及陸韓FTA做為深化區域合作的具體做為。臺灣身處2015年亞太區域板塊變動之中,應當儘速因應。 臺灣需要加入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當中,絕對不僅只是擴大國際經貿空間的需求,更是台商生存之戰。以臺灣對TPP成員國的經貿關係為例,2013年臺灣與TPP成員國貿易總額達1,981.4億美元,占臺灣貿易總額比重達34.4%;臺灣投資TPP成員國的投資金額則達254.3億美元,占臺灣海外投資金額比重達16.4%。TPP會員國中,臺灣只有和新加坡及紐西蘭完成FTA簽署,倘若TPP完成簽署而臺灣未加入,台商單就關稅差異,便會讓臺灣摒除於國際分工體系之外而斷鏈。 面對各國積極
2015.03.03
國際貿易
more
2015.03.03
三管齊下 提升經濟成長
回顧103年,臺灣經濟表現優於預期,包括出口、外銷訂單、工業生產及商業營業額等各項經濟指標均創新高,失業率也降至7年來最低。展望今年,雖然國際經濟環境仍有一些風險需要特別關注,不過,臺灣經濟可望續呈溫和成長。 為掌握此一契機,經濟部未來施政將從提升產業競爭力、強化市場開拓及活絡新創事業三管齊下,讓臺灣產品不僅做得好,還要賣得好,並且提供中小企業有力的政策支援。 首先,在提升產業競爭力方面,經濟部已擬定4項推動作法,一是以示範產業引導升級轉型,因此已依「邊際效益最高」、「成長空間最大」原則選定鑄造、螺絲螺帽、工具機(控制器)、半導體、聚落型產業(絲襪、毛巾等)、高值化石化產品及智慧城市等7項產業推動升級轉型;二是構建4G智慧寬頻應用城市,運用政府補助計畫點火,帶動產業鏈整合,在今年底前,讓全台6都16縣市(含離島)都可以享有安全健康、物流運輸及育樂金流等4G應用服務。 第三則是推動開放資料產業應用,將透過競賽鼓勵創意,培育新創公司、輔導產業投入應用開發、擴大社群與民眾參與等,促成民間運用Open Data發展100項資料應用服務。最後則將落實產業用地更新,從活化既有土地
2015.03.03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5.02.24
產業轉型 臺灣走出「悶」經濟 / 蔡宏明
臺灣經濟主要靠出口帶動成長動能,在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後,全球景氣復甦力道薄弱,我國經濟成長動能不足,加上各國積極洽簽FTA,對我國產業造衝擊。面對外在嚴峻考驗,「產業升級轉型行動方案」的推出,希冀透過產學研合作,共同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 產業轉型 臺灣走出「悶」經濟近年來,臺灣面臨「經濟成長動能不足」和「薪資成長停滯」兩大困境,在全球貿易自由化與區域經濟整合衝擊下,臺灣製造業及服務業亟待轉型升級。經濟部所制定的「產業升級轉型行動方案」,除能誘導企業投資,更對增進臺灣經濟動能具積極意義。 全國工業總會副秘書長蔡宏明表示,日前工研院產經中心(IEK)公布第四季製造業趨勢預測,雖將今年製造業產值成長率上修到3.26%,但對於明年製造業產值成長率的預估卻大幅下修至2.86%。究其原因,除了中國大陸房市泡沫化、歐元區景氣低迷、地緣政治風險升高、伊波拉疫情蔓延、美元升值亞幣波動、聯準會升息等6大風險,影響了全球經濟成長與臺灣的外部環境外,中國大陸近年供應鏈持續在地化,各產業進口替代策略已逐步落實,造成臺灣製造業外銷中國大陸動能相對削弱。因此,國內產業升級轉型已是刻不容緩之事。
2015.02.24
產業與科技
more
2015.02.24
融入區域經濟 提升產業競爭力 / 劉德海
作者: 劉德海 / 政治大學外交系主任 隨著陸韓FTA簽訂日期愈趨逼近,對於向來視南韓為最大競爭對手的臺灣來說,不得不開始警戒。 根據日本學者奧田聰與渡邊雄一2011年發表的研究報告,若陸韓FTA生效,臺灣將有1.9億美元的貨品被陸製品取代;而在中國大陸市場方面,估計約有33億美元產品將被韓貨替代,兩個市場合計近35億美元。 南韓和中國大陸FTA一旦生效,將重創臺灣產業。面對世界區域經濟加速整合的大趨勢,臺灣無法置身事外,唯有大膽融入區域經濟體系,否則難在國際巿場上存活。 消除貿易壁壘 吸引外資進駐 事實上,韓國洽簽FTA 的動作相當積極。就以東協巿場來看,2008 年前,臺灣產品在東協市場的市占率原領先韓國,但韓國與東協FTA 生效後,卻被韓國超越,且兩者差距越來越大。咎因在於FTA消除貿易壁壘,免除貿易關稅及非關稅障礙,但臺灣至今卻只簽了7個,其中5個還是中南美洲邦交國。當韓國與許多國家享有互免關稅之際,臺灣卻仍課徵關稅,對出口必然產生嚴重衝擊,也會讓外商卻步。面對招招快狠準的韓國,劉德海認為,目前臺灣最佳的路線圖就是首先敲定與中國
2015.02.24
國際貿易
more
最前頁
31
最末頁
前往第
頁 / 共31頁
2016.04.26
人工智慧技術將引領下一波產業變革 / 郭家蓉
從人類發明電腦以來,運用數學、統計和邏輯技術發展人工智慧,為科學家一直以來的夢想。AlphaGo為Google旗下Google DeepMind所開發的人工智慧程式,繼2015年10月以5:0擊敗歐洲圍棋職業二段棋手樊麾後,於2016年3月再戰南韓圍棋九段棋手李世乭五場,並以4:1的佳績擊敗李世乭,引起各界一片譁然。 雖然圍棋規則簡單,但標準棋盤有多達361個交叉點(19*19),每步棋的走法約有200種,棋局組合高達10的171次方。基於圍棋講究的是布局,且棋子的擺放位置並無固定,其複雜程度不難想像,AlphaGo已必須像人類倚賴直覺般進行決策,取得獲勝優勢。意味此次AlphaGo的人工智慧發展,相較於當年IBM「深藍」擊敗西洋棋冠軍,儼然已進入了另一個里程碑。 人工智慧發展至今,已累積60年的演算法知識,機器學習、電腦視覺、語音文字的辨識技術達到可商品化應用的階段,且網際網路中已累積大量文字、圖片、影像資料庫,不論是個人使用者、私人企業或是政府單位,已接受資料開放的觀念,形成共享共利的模式。可見演算法技術逐步成熟、網路數據開放、運算與儲存技術提昇以及物聯網技術的
2016.04.26
2016.04.19
都市更新 實踐台灣經濟轉型 / 丁致成
最近「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是個非常熱門的歷史名詞,是指對過去政府因歷史與法制變革,所必須採取的彌補政策,通常有司法、人權、歷史等多重意涵。 但除了正義應該轉型,經濟政策同樣必須深思,該如何轉型以彌補過去失落的歲月?我們又該從何處尋覓轉型的動力? 從轉型正義到轉型經濟 近來,都市更新已受到政府的重新重視,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受訪時更表示「推動大面積公辦都更是必然趨勢」。更進一步說,這個趨勢不僅僅是都市機能的更新活化,更隱含政府如何引領產業再次創新與蛻變的機會。 都市更新,不只是單純地提升都市機能,還包括產業經濟、交通建設、能源管理、空間設計等跨領域的合作,因此本身也擔負創造就業機會成就內需經濟的重要角色。其中,「商業中心都市更新」更是內需經濟轉型的重要基石。 商業中心都更 帶動大規模就業 所謂「商業中心都更」,泛指住宅以外,以市中心商業機能為主體的更新模式。包括大型商場、辦公大樓、觀光旅館、都會遊樂中心等。「商業中心都更」的規劃是以振興塑造優質市中心為目標,必須考量都市經濟產業發展的策略性,因此更新
2016.04.19
2016.04.13
讓退休潮,成為企業轉型的助力 / 葉明芬
51 歲的 Tony 才剛過半百,工作已年滿30年。他從退伍後,一直在清潔用品製造業工作。退休前,他在中國華南地區管理工廠,不論是產品的生產製造流程,或是建廠的經驗、廠務管理都擁有深厚的經驗值。退休返台後,除了陪伴家人,也曾想再進入其他企業,只是,薪資不如預期,工作30年後,對全職工作也有點意興闌珊。 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一家新創有機清潔品的年輕創業家 Jerry,Jerry 無法負擔 Tony 全職薪水,卻非常需要 Tony 生產管理流程經驗,Jerry 與創業夥伴商討後,邀請 Tony 擔任業師,彈性工時指導年輕人,以補產品製造與管理經驗的不足。 Tony 從大企業退休,但退而不休,反成中小企業或新創企業的助力。 提早退休,企業傳承的隱形炸彈 因應人口老化趨勢,全球主要國家正積極討論「延後退休」的議題,台灣卻普遍出現「提早退休」的現象。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進行「中高齡工作歷程調查」發現,全體已退離職場者之平均退離年齡為 45.91 歲,而未滿 45 歲退離職場者,計 81 萬 2 千人,占已退離總人數 40.3%。 再參考主計總處 20
2016.04.13
2016.04.12
針對「經新聞」於2015年4月30日及同年7月14日刊載之「歐洲電網對德國電力系統的重要性」及「德國,是不是綠能大國?」二篇名家論專文之補充說明:
查德國聯邦經濟與能源部常務次長Rainer Baake於2014年12月11日發出新聞稿中,曾指出德國自2000年再生能源法(Erneuerbare-Energien-Gesetz,EEG)通過開始,再生能源年發電量增加144TWh,而核電發電量減少72TWh,再生能源確有降低德國國內化石燃料使用之效;另文中提及德國2009年至2013年間褐煤發電成長之事實,係因當時新興市場之排放權證進入歐盟交易系統後,天然氣發電減少,因而導致燃煤比例相對提高,特此提出資料補充。 原文中文翻譯如下: 德國的能源轉換過程,真的像是法蘭克‧德西許納(Frank Drieschner)在報紙上說的那樣,是一個骯髒的錯誤嗎? 讓我們從檢視一些事實開始。2000年的時候,德國聯邦議院通過了再生能源法修正草案(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ct),同一天政府批准了一個逐步停止核能運轉的時間表。從那時開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上升了144萬億瓦特/時 (TWh),而同時核能電廠產生的電量下降了72萬億瓦特/時。從那時開始,再生能源發電量快速增加,補足甚至遠遠超過了因逐步減產而下
2016.04.12
2016.04.06
產政攜手共創新格局 / 詹文男
新政府即將在五月正式上台,相信大家都寄予高度的期待。尤其面臨出口不振,產業亟待轉型的當下,如何振衰起蔽,相信各界都在等著新政府如何出手。不過,雖然媒體報導新政府的幕僚已有許多的產業政策思考與作為等著開展,但個人認為,情勢要有所突破,除了政府的方向與措施外,產業本身的努力與配合,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亦即產業政策要發揮作用,不能單靠倚賴政府,企業也需攜手向上,產業轉型才能竟其功。而哪些是企業必須努力的呢? 開放心態 首先是應以開放心態迎向國際良性競爭。臺灣企業目前面臨的考驗,除要保持與日韓企業間的競爭優勢外;另一方面更是隨著中國與東南亞經濟體崛起,而備感競爭壓力。事實上,臺灣企業在全球仍保有相當經營實力,有許多隱藏在臺灣各地的中堅企業,甚至許多採行利基策略的中小企業,但卻往往是國際大廠緊密的合作夥伴,其競爭實力放眼全球並不遜色。 因此,在全球化趨勢的影響下,具備關鍵性技術與Know-how的臺灣企業應儲備信心,用開放的意識與心態面對國際化的挑戰。如強化自身組織成員的雙語、多語能力,培養良好的國際視野與經驗,甚至進一步吸收國際同業或異業的經營模式,截
2016.04.06
2016.03.29
重視成長,更要重視分配 / 于國欽
我們多數時候只關心,台灣該不該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該不該儘速簽署兩岸貨貿、服貿協議,該不該成立類主權基金投資重點產業等等。然而,何以要這麼做?我們總不假思索的認為,這樣對經濟才有幫助。 「這樣對經濟才有幫助」這句話是很模糊的,到底是對誰有幫助?是對資本家有幫助、對中小企業有幫助、還是對勞工有幫助?是對傳產有幫助、對生技有幫助、還是對農業有幫助?經濟成長的果實最後是雨露均霑地分配到各階層,或者僅歸少數人享有?若自由貿易、GDP成長的果實至終無法讓多數人分享,這樣的成長是難以持久的。 何以說GDP分配不均會影響經濟成長?因為當家庭收入停滯,他們必然會節省開支,如此一來民間消費勢將走疲,而占GDP近六成的民間消費一旦走疲則經濟豈有不趨緩之理?遺憾的是,台灣近年的情況正是如此。 我們二十多年來藉由入會(WTO)談判、促產條例積極進行貿易自由化及發展重點產業,期間確實創造了可觀的GDP,然而所創造的成長果實分配到哪兒?依主計總處估計,近二十年「受僱人員報酬」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由50.3%降至43.9%,這意味著多數家庭所分享的成長果實逐年下滑,早已
2016.03.29
2016.03.25
加強手機軟體規範,保障民眾權益 / 吳明機
台灣低頭族全球第一,平均每天使用手機上網將近 200 分鐘。根據統計,2015 年第一季在全球遊戲 App 營收排行榜中,台灣高居全球第六;同時台灣更是亞洲地區 App 下載量最密集的區域之一!其中以通訊軟體及遊戲軟體居高。 通訊 APP 消費權益保障 目前我國民眾上網推估超過 1,800 萬人,其中有 56.3% 上網的主要活動是使用即時通訊軟體。根據即時通訊軟體業者 Line 所發布資料顯示,在台灣有超過 1,700 萬人使用它所提供的服務。相較於其他消費活動,即時通訊軟體服務使用普及度更高;為能滿足使用者多樣化的需求,即時通訊軟體發展出貼圖等加值服務商業模式,也衍生越來越多的消費糾紛。
2016.03.25
2016.03.22
企業賺的是機會利潤,還是管理利潤? / 晉麗明
企業衝刺上半年業績的同時,經營者必須省思:企業賺的是機會利潤?還是管理利潤?這會影響組織要將資源,投資在什麼方向;同時,這樣的原則檢視,也有助企業發現經營風險。 機會利潤將會逐年遞減 許多新創事業,初期賺的是機會利潤,例如科技新產品、網路團購、社群網站、加盟連銷、共享商機等,都是切入了一個新技術或是與網路或通路結合的新商模,果然在市場上迅速獲得消費者的認同與迴響;但接下來的場景,競爭對手一窩蜂的爭相投入,競合角力的結果,將市場大餅愈切愈細,許多業者不堪競爭,中箭落馬,或是市場重新洗牌,如軍閥般各據山頭,隨著短兵相接的競爭,成本將會不斷墊高,利潤也會愈來愈薄;這樣的情景,在PC、筆電、平板及手機等產品上顯現,而網路創意與相關商模,由於進入障礙低,也容易在機會利潤快速燃盡後,讓企業灰飛煙滅! 管理利潤才是競爭力的來源 機會利潤被競爭對手及市場鯨吞蠶食後,如果沒有適時轉向獲取管理利潤,那麼企業很快就會被淘汰,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各式各樣的科技產品、網路商店、曾在街頭林立的涮涮鍋、甜甜圈、蛋塔、及各種型態的連鎖加盟業都有相同的故事與黯然退出市場的結局。
2016.03.22
2015.03.14
履行世代正義 妥善處理核廢料 / 李肖宗
自從民國67年核能一廠啟用運轉以來,核能發電在台灣已歷經36年有餘,連同在醫療、科研、工業、農業等其他核能和平利用領域所產生的放射性廢料,這些廢料已累積有相當可觀的數量。不管國人贊不贊成繼續發展核能發電,應正視已產生的核廢料必須迫切與妥善處理的事實,而不能把這個難題留給後代子孫去解決。 美國在2009年時,歐巴馬政府終止了內華達州Yucca Mountain用過核燃料最終處置計畫,之後能源部成立了藍帶委員會 (BRC on America’s Nuclear Future),就美國用過核燃料的管理政策提出檢討;能源部隨後接受了BRC的報告,於2013年1月發布「用過核燃料暨高放射性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策略」。BRC的報告有8項建言,頭兩項就是「以一個新的、同意為基礎的步驟(consent-based approach)來進行最終處置場的選址工作」及「成立一個新的核廢料專責機構並給予足夠的授權與資源以期成功履行其任務」。
2015.03.14
2015.03.13
「公司獲利分享員工」強制入法 有助國內薪資結構 / 江文若
近年來,國內薪資水準停滯,實質薪資下降問題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究其原因主要受到97年全球金融風暴所引起的整體性經濟衰退影響,加上後續全球經貿情勢復甦疲軟,使得我國經濟成長受限,無法帶動多數公司利潤成長。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資料,103年每人每月平均實質薪資相較於93年減少3.18%。有鑒於勞動市場環境惡化及目前社會關切薪資及就業問題,行政院因此提案修正公司法第235條,希望藉由員工酬勞分配等具體措施,改善國內薪資結構、提高留才可能性。 依據國際會計準則規定,員工分紅應列為公司薪資費用,而不列為盈餘分配項目,以避免影響股東權益,這也就是員工分紅費用化之精神。但現行公司法第235條係規範公司盈餘分配,為配合員工分紅費用化之實施及商業會計法之規定,刪除公司法第235條第2項「公司章程應訂明員工分配紅利之成數」規定。 為降低企業無法以盈餘分配給予員工分紅所造成之衝擊,立法委員羅淑蕾提案將原擬刪除之公司法第235條第2項「公司章程應訂明員工分配紅利之成數」規定,改列於公司法第235條之1,並增加以公司當年度獲利作為分派基準,以及保有發行股票或現金酬勞之彈性。針對羅委員的修正建
2015.03.13
2015.03.12
真正的國際化必須符合國際規範 / 楊珍妮
在全球區域經濟整合風潮盛行的今日,為了讓廠商能在國際上爭取有利的貿易環境,政府持續推動自由化發展,同時也積極爭取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談判,其中包括推動ECFA等相關協議的簽署。但部分人士卻質疑我國出口過度依賴中國大陸市場,並非真正的國際化,對於這種誤解,我們可以從三個面向來討論。 首先,什麼是國際化?國際化並非只涉及市場開放,還包括參與國際組織及遵守相關國際規範,亦即國內標準必須與國際接軌。以牛肉產品進口為例,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為WTO所承認有關動物及其產品的國際標準制定機構,而我國同時身為WTO與OIE之會員,應參酌國際規範,在符合我國法規及維護人民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制訂合宜之國際貿易標準。
2015.03.12
2015.03.10
下一代的電從何處來 / 葉宗洸
根據經濟部在甫落幕的「全國能源會議」中提供的資料,台灣地區有八成二的民眾,並不瞭解我國高達98%的能源經由進口而來。對於極度缺乏天然資源但經濟發展卻主要依賴出口貿易的台灣而言,這樣的調查結果,著實令人憂心。在民眾認知普遍不足且民粹論述當道的情況下,不僅既有的能源選項會逐步受到限縮,未來的能源開發也將注定陷入艱難的處境。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必須靜下心來務實地思考,到底要為下一代提供甚麼樣的未來? 由於電力產出為我國進口能源的大宗消費項目,本文將就我國未來的電力供給進行探討。在進入主題之前,必須進行以下的概念說明。首先,在計算全國的電力需求時,本文將以台灣電力公司的發購電量為基準,不考慮發電設施自用的電量與民間自發自用的電量,而前述的發購電量除台電公司本身的發電量,也同時納計自民營電廠或其他民間發電設施購入的電量。接著必須留意的是,各項發電設施均有各自的「裝置容量」,但此裝置容量並不能用來代表實際發電量,更具體的數據是將裝置容量乘上某一特定年度的「容量因數」後,才是該設施在當年度的發電量。因此,若有裝置容量一樣大的太陽能發電機組與核電機組,在分別考慮較接近現況的14%與90%的年
2015.03.10
2015.03.03
亞太區域板塊變動下的臺灣策略 / 譚瑾瑜
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連橫縱合愈趨複雜,除了以美國為首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極可能於今年完成談判,以東協加六為會員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亦於今(2015)年2月9日至13日在曼谷舉行第七回合談判。而中國大陸除了是RCEP會員之外,亦成功於APEC中推動亞太自貿區(FTAAP),並將於今(2015)年3月正式推出一帶一路的做法,以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為目標,佐以東協—中國大陸自貿區升級版及陸韓FTA做為深化區域合作的具體做為。臺灣身處2015年亞太區域板塊變動之中,應當儘速因應。 臺灣需要加入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當中,絕對不僅只是擴大國際經貿空間的需求,更是台商生存之戰。以臺灣對TPP成員國的經貿關係為例,2013年臺灣與TPP成員國貿易總額達1,981.4億美元,占臺灣貿易總額比重達34.4%;臺灣投資TPP成員國的投資金額則達254.3億美元,占臺灣海外投資金額比重達16.4%。TPP會員國中,臺灣只有和新加坡及紐西蘭完成FTA簽署,倘若TPP完成簽署而臺灣未加入,台商單就關稅差異,便會讓臺灣摒除於國際分工體系之外而斷鏈。 面對各國積極
2015.03.03
2015.03.03
三管齊下 提升經濟成長
回顧103年,臺灣經濟表現優於預期,包括出口、外銷訂單、工業生產及商業營業額等各項經濟指標均創新高,失業率也降至7年來最低。展望今年,雖然國際經濟環境仍有一些風險需要特別關注,不過,臺灣經濟可望續呈溫和成長。 為掌握此一契機,經濟部未來施政將從提升產業競爭力、強化市場開拓及活絡新創事業三管齊下,讓臺灣產品不僅做得好,還要賣得好,並且提供中小企業有力的政策支援。 首先,在提升產業競爭力方面,經濟部已擬定4項推動作法,一是以示範產業引導升級轉型,因此已依「邊際效益最高」、「成長空間最大」原則選定鑄造、螺絲螺帽、工具機(控制器)、半導體、聚落型產業(絲襪、毛巾等)、高值化石化產品及智慧城市等7項產業推動升級轉型;二是構建4G智慧寬頻應用城市,運用政府補助計畫點火,帶動產業鏈整合,在今年底前,讓全台6都16縣市(含離島)都可以享有安全健康、物流運輸及育樂金流等4G應用服務。 第三則是推動開放資料產業應用,將透過競賽鼓勵創意,培育新創公司、輔導產業投入應用開發、擴大社群與民眾參與等,促成民間運用Open Data發展100項資料應用服務。最後則將落實產業用地更新,從活化既有土地
2015.03.03
2015.02.24
產業轉型 臺灣走出「悶」經濟 / 蔡宏明
臺灣經濟主要靠出口帶動成長動能,在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後,全球景氣復甦力道薄弱,我國經濟成長動能不足,加上各國積極洽簽FTA,對我國產業造衝擊。面對外在嚴峻考驗,「產業升級轉型行動方案」的推出,希冀透過產學研合作,共同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 產業轉型 臺灣走出「悶」經濟近年來,臺灣面臨「經濟成長動能不足」和「薪資成長停滯」兩大困境,在全球貿易自由化與區域經濟整合衝擊下,臺灣製造業及服務業亟待轉型升級。經濟部所制定的「產業升級轉型行動方案」,除能誘導企業投資,更對增進臺灣經濟動能具積極意義。 全國工業總會副秘書長蔡宏明表示,日前工研院產經中心(IEK)公布第四季製造業趨勢預測,雖將今年製造業產值成長率上修到3.26%,但對於明年製造業產值成長率的預估卻大幅下修至2.86%。究其原因,除了中國大陸房市泡沫化、歐元區景氣低迷、地緣政治風險升高、伊波拉疫情蔓延、美元升值亞幣波動、聯準會升息等6大風險,影響了全球經濟成長與臺灣的外部環境外,中國大陸近年供應鏈持續在地化,各產業進口替代策略已逐步落實,造成臺灣製造業外銷中國大陸動能相對削弱。因此,國內產業升級轉型已是刻不容緩之事。
2015.02.24
2015.02.24
融入區域經濟 提升產業競爭力 / 劉德海
作者: 劉德海 / 政治大學外交系主任 隨著陸韓FTA簽訂日期愈趨逼近,對於向來視南韓為最大競爭對手的臺灣來說,不得不開始警戒。 根據日本學者奧田聰與渡邊雄一2011年發表的研究報告,若陸韓FTA生效,臺灣將有1.9億美元的貨品被陸製品取代;而在中國大陸市場方面,估計約有33億美元產品將被韓貨替代,兩個市場合計近35億美元。 南韓和中國大陸FTA一旦生效,將重創臺灣產業。面對世界區域經濟加速整合的大趨勢,臺灣無法置身事外,唯有大膽融入區域經濟體系,否則難在國際巿場上存活。 消除貿易壁壘 吸引外資進駐 事實上,韓國洽簽FTA 的動作相當積極。就以東協巿場來看,2008 年前,臺灣產品在東協市場的市占率原領先韓國,但韓國與東協FTA 生效後,卻被韓國超越,且兩者差距越來越大。咎因在於FTA消除貿易壁壘,免除貿易關稅及非關稅障礙,但臺灣至今卻只簽了7個,其中5個還是中南美洲邦交國。當韓國與許多國家享有互免關稅之際,臺灣卻仍課徵關稅,對出口必然產生嚴重衝擊,也會讓外商卻步。面對招招快狠準的韓國,劉德海認為,目前臺灣最佳的路線圖就是首先敲定與中國
201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