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15.04.10

打造MIT王國 貨貿協議不能缺席 / 楊書菲

1980年代之後,台灣的投資環境開始發生急劇的變化,台灣廠商面臨勞動力不足、工資迅速上升,及新台幣大幅升值等問題,造成生產成本大幅上升,出口日益困難,許多廠商遂將生產基地外移海外以為因應。當時生產外移的台商,許多目前在台灣已沒有生產據點,成為無根台商。不過,還有另一群廠商選擇透過升級、轉型來強化產品的競爭力與差異性,堅持留在台灣進行生產製造,為台灣經濟做貢獻。 三十多年過去,在政府及廠商技術與創新的努力之下,台灣製造,有口皆碑,如去年世界盃足球賽的球隊球衣,有許多就是採用台灣的機能性環保布料所裁製而成的。不過,近年來隨著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國家的出口擴張,MIT產品雖有卓越的品質,但在價格競爭下,國內經營備受挑戰。另一方面,在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快速推動下,許多屬於傳統製造業的MIT產品,因面對較高的關稅障礙,出口也面臨極大威脅,因此,MIT企業可說是腹背受敵。 為了協助企業可以持續在台灣深耕,而非再走外移的老路,政府對內加強產業及企業輔導,協助企業進一步提升技術與品質,並強化設計與美感,以增加企業及產品的競爭力;對外則積極推動兩岸ECFA貨品貿易協議之洽簽及參與TPP與R

2015.04.10
2015.04.07

台灣因應一帶一路之戰略 / 譚瑾瑜

中國大陸於3月28日公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正式發布一帶一路路線圖。中國大陸一帶一路想法倘若實踐,全球海權時代將轉為新陸權時代,全球經貿活動隨之轉變,台灣應當提早因應並掌握先機。 一帶一路策略在2013年便已提出,希望透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貫穿亞歐非大陸,建構連結東亞經濟圈及歐洲經濟圈的新陸權時代。就亞洲而言,長期以太平洋為主的環太平洋的亞太地區海權思維,將會轉為以歐亞大陸為主體的新陸權時代。 一帶一路策略之所以成功機率很高,主要在於此一戰略是一個互利共榮的策略。《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最重要的精神在於合作,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將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部分加強合作,媒合連結歐亞非大陸所需的資源與需求,達成推進沿線國家發展的目標。 其中最引起大家興趣的在於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希望藉由亞歐非洲相鄰國家共同推進國際骨幹通道建設,逐步形成連接亞洲各次區域以及亞歐非之間的基礎設施網路,而能源基礎建設及跨境光纜等通信幹線網路建設,也是當前全球經貿

2015.04.07
2015.03.31

持續推動貨貿談判並作好溝通工作 / 卓士昭

貨品貿易工作小組第10次工作會議今天於北京展開,預計將進行3天。雙方除了將繼續討論兩岸貨品貿易市場開放項目外,也同時針對陸韓FTA協商內容交換意見。有人會問為何兩岸監督條例都還沒審查通過,政府卻還繼續推動貨貿協議?這樣合理嗎?事實上,貨貿協議關乎台灣產業競爭力,積極洽簽有其正當性及必要性,如此安排也符合台灣整體利益。這可以從下列4點來說明。 首先,貨貿協議的正當性來自ECFA。99年8月17日立法院審議通過「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其中,第3條第1款條文規定「雙方同意,在本協議第七條規定的『貨品貿易早期收穫』基礎上,不遲於本協議生效後六個月內就貨品貿易協議展開磋商,並儘速完成」。 因此,經濟部依據上述規定,在100年2月22日的ECFA經合會第1次例會中宣布啟動貨貿談判,自ECFA早收清單完成後,雙方經過前面9次的工作會議階層的協商,循序漸進、逐項討論,目前已進入第10次協商,距離上次已有半年之久。 其次,國際經濟局勢變化快速,世界各國均在加速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據各方面透露出的消息,「跨太平洋貿易夥伴協定」(TPP)可能在今年夏天完成談判,我國目前也正

2015.03.31
2015.03.24

突破兩岸經貿與區域整合困境的挑戰與契機 / 李淳

2014年底選舉結果改變了國內政治版圖,而2016亦有總統大選。很多人都擔心2015將是選舉考量重於一切的一年,因此兩岸與其他經貿自由化的工作,原地踏步已是最好的局面。 但是放眼未來一年,陸韓自貿協定(FTA)已完成草案,年底生效應很合理。美國歐巴馬政府若處理得當,也可能在2015下半年完成「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談判。東協十加六(RCEP)協定雖不被看好,卻也預計在2015年底完成談判。這二個旗艦型區域整合集團都可能從第2016下半年開始,接受第二梯次的報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原地踏步就等於向後倒退。 但要如何向前邁進?眾所週知,在國際政經現實下,台灣要加入這些經貿整合賽局,很難迴避「北京防線」。過去政府推動兩岸經貿正常化的目標之一,就是創造出條件能擺脫北京防線。不過兩岸經貿正常化本身具有政治與社會的風險與成本,而且自從太陽花學運後,社會感覺這個成本大於加入區域整合的利益。這個問題不解決,想快步追上各國腳步將很困難。也就是說,台灣內部必須重新檢視兩岸及區域經濟整合的意義與影響,並重新尋找新的可行路線。其中二個可能的關鍵,一是加速完成加入TPP的準備,一是重建

2015.03.24
2015.03.12

真正的國際化必須符合國際規範 / 楊珍妮

在全球區域經濟整合風潮盛行的今日,為了讓廠商能在國際上爭取有利的貿易環境,政府持續推動自由化發展,同時也積極爭取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談判,其中包括推動ECFA等相關協議的簽署。但部分人士卻質疑我國出口過度依賴中國大陸市場,並非真正的國際化,對於這種誤解,我們可以從三個面向來討論。 首先,什麼是國際化?國際化並非只涉及市場開放,還包括參與國際組織及遵守相關國際規範,亦即國內標準必須與國際接軌。以牛肉產品進口為例,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為WTO所承認有關動物及其產品的國際標準制定機構,而我國同時身為WTO與OIE之會員,應參酌國際規範,在符合我國法規及維護人民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制訂合宜之國際貿易標準。

2015.03.12
2015.03.03

亞太區域板塊變動下的臺灣策略 / 譚瑾瑜

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連橫縱合愈趨複雜,除了以美國為首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極可能於今年完成談判,以東協加六為會員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亦於今(2015)年2月9日至13日在曼谷舉行第七回合談判。而中國大陸除了是RCEP會員之外,亦成功於APEC中推動亞太自貿區(FTAAP),並將於今(2015)年3月正式推出一帶一路的做法,以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為目標,佐以東協—中國大陸自貿區升級版及陸韓FTA做為深化區域合作的具體做為。臺灣身處2015年亞太區域板塊變動之中,應當儘速因應。 臺灣需要加入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當中,絕對不僅只是擴大國際經貿空間的需求,更是台商生存之戰。以臺灣對TPP成員國的經貿關係為例,2013年臺灣與TPP成員國貿易總額達1,981.4億美元,占臺灣貿易總額比重達34.4%;臺灣投資TPP成員國的投資金額則達254.3億美元,占臺灣海外投資金額比重達16.4%。TPP會員國中,臺灣只有和新加坡及紐西蘭完成FTA簽署,倘若TPP完成簽署而臺灣未加入,台商單就關稅差異,便會讓臺灣摒除於國際分工體系之外而斷鏈。 面對各國積極

2015.03.03
2015.02.24

融入區域經濟 提升產業競爭力 / 劉德海

作者: 劉德海 / 政治大學外交系主任 隨著陸韓FTA簽訂日期愈趨逼近,對於向來視南韓為最大競爭對手的臺灣來說,不得不開始警戒。 根據日本學者奧田聰與渡邊雄一2011年發表的研究報告,若陸韓FTA生效,臺灣將有1.9億美元的貨品被陸製品取代;而在中國大陸市場方面,估計約有33億美元產品將被韓貨替代,兩個市場合計近35億美元。 南韓和中國大陸FTA一旦生效,將重創臺灣產業。面對世界區域經濟加速整合的大趨勢,臺灣無法置身事外,唯有大膽融入區域經濟體系,否則難在國際巿場上存活。 消除貿易壁壘 吸引外資進駐 事實上,韓國洽簽FTA 的動作相當積極。就以東協巿場來看,2008 年前,臺灣產品在東協市場的市占率原領先韓國,但韓國與東協FTA 生效後,卻被韓國超越,且兩者差距越來越大。咎因在於FTA消除貿易壁壘,免除貿易關稅及非關稅障礙,但臺灣至今卻只簽了7個,其中5個還是中南美洲邦交國。當韓國與許多國家享有互免關稅之際,臺灣卻仍課徵關稅,對出口必然產生嚴重衝擊,也會讓外商卻步。面對招招快狠準的韓國,劉德海認為,目前臺灣最佳的路線圖就是首先敲定與中國

2015.02.24
前往第 頁 / 共8頁
前往第 頁 / 共6頁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