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18.07.24

我們要有愛用國貨的文化/李家同

作者: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最近川普和普丁見面,國際媒體都在注意普丁的新座車,他的座車是俄羅斯生產的新車,兩天前有兩輛這種豪華的車子,先由運輸機運到了赫爾辛基,我當然不知道這種車好不好,可是看上去很神氣,各國的元首都有用自己國產汽車的習慣,美國總統永遠用凱迪拉克,英國女王也會用勞斯萊斯,這種習慣多多少少表示各國元首對自己工業的自信心。

2018.07.24
2018.06.12

分散式帳本如何應用在能源/朱宜振

「區塊鏈」(一種分散式帳本技術),早已成為熱門的科技關鍵字之一,它的技術到底有什麼特別?對於很多研究學者或者工程師而言,可能會跟你說這些技術都不是新的,只是個舊瓶新酒的再包裝,或者簡略的說這就是密碼學之類的概念。如果這樣的描述是正確的,為何會讓全世界都如此重視?那必然有不一樣之處,回頭看看最早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的論文,扣除深的技術部分,我認為中本聰厲害之處是設計了一套牢不可破的遊戲規則,可靠並且基本上至今都沒被破解,其他被破解的基本上都不是區塊鏈本身。

2018.06.12
2018.04.17

政府出題 產研來解題 /李家同

一個籃球隊必須碰到比自己更厲害的對手,才會有進步。我有的時候發現偏鄉孩子的功課即使在前幾名,也常常比不上城市裡的孩子,畢竟競爭對手是比較普通的。一家工廠如果接到的訂單都是叫他們做普通的東西,那他們不太可能有進步。反過來說,如果他們常常接到非常困難的訂單,就必須花很多時間研究如何應付這種客戶,可是久而久之這家工廠就越來越有高超的技術了。

2018.04.17
2018.02.27

「C2B逆商業時代」的三個層次/盧希鵬

我們目前在談論企業價值鏈時,還多半使用麥可波特的觀念,指企業經由「設計、製造、行銷、銷售、服務」等價值活動,將原料加值成產品交到客戶手中。服務部門可能是最了解客戶需求的人,卻是在價值鏈的最後一個環節。波特的價值鏈是發表在1970年代,當時是重視生產成本的工業經濟時代,這個順序也無可厚非,但這是昨天的概念,由昨天看今天與明天,台灣企業始終離不開製造思維,為了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犧牲掉客戶的交易成本。如果最瞭解客戶需求的是服務部門,價值鏈似乎就需要逆著來,這是逆商業時代的第一個思維。 舉例來說,Zara在地區門市的店長,才是真正瞭解這個區域的時尚需求,由他們來決定要訂購甚麼款式的衣服,就會比企業總部更精準。這個時候,銷售的大數據,社群媒體的大數據就成為啟動逆向價值鏈的重要推手,而不只是分析的工具。 其實,最瞭解客戶需求的,應該是客戶自己,而客戶不只是消費者,更可能是這領域的專家,也願意參與價值鏈的製造活動。據說台灣製造遙控飛機的雷虎科技有一次收到客戶對引擎設計的建議,這位客戶居然是美國大型飛機的引擎工程師,他可能比企業的工程師更瞭解飛機引擎與客戶對遙控飛機的需求。BMW

2018.02.27
2017.12.04

中央與地方聯手 以設計創意開創在地價值/呂正華

總統蔡英文表示「設計正在改變社會,讓設計力提升生活品質並推動經濟轉型,成為台灣不可忽視的國力」。105年赫爾辛基市長Jussi Pajunen來台參加台北設計之都(WDC)活動時也提出「將設計做為策略工具,用設計思考改善社會發展的問題,並達到福祉共享的目標」。隨著科技快速成長及社會價值轉換,台灣的民眾的生活習慣或產業發展,不斷出現新的模式與觀點。然而,在這個快速蛻變的時代裡,如何尋找到平衡,引領整體生活與產業朝正向發展,「設計」正可扮演最佳轉化調和的角色。 社會的演進中,工藝與科技、過去與未來、傳統與國際等彼此之間是共生共存,但常又帶著對立與衝突,「設計」是從人性角度作思考、從人的需求作出發,透過設計師的創意與詮釋下,將有效取得最佳的折衝,找到最完美的平衡,使原本人、事、物賦予新的生命與意義。 工業局除致力於產業發展外,為了促使產業與地方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在地元素與特色等連結,並為整體社會與民眾生活帶來更好更正面改變,自92年起推動「台灣設計展」,透過徵選方式,與地方政府共同合作,運用設計思考,探索在地元素賦予新時代的意涵。

2017.12.04
2017.11.14

《產創條例》修正 加速產業升級轉型/王健全

近年來,國內外環境起了劇烈的變化,在國際環境上,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崛起,周遭的國家在人才、資金、技術上產生不小的磁吸效應。同時,數位經濟時代的來臨,人工智慧(AI)、物聯網、巨量資料等嶄新科技、跨領域潮流方興未艾。在國內方面,政府大力推動5+2產業創新等政策。 面對大陸經濟崛起,臺灣亟須差異化、創新,才能和大陸進行區隔,而研發、人才、智慧財產權等,即為進行區隔化必要的投資。邁入數位經濟時代,跨領域整合、新領域的研發投入、人才的再訓練及跨領域技能強化,乃至於新創企業帶來創新技術、商業模式的應用,均為因應數位經濟的關鍵。 在5+2產業創新上,除了科專計畫的補助、法人機構的技術支援外,一個強而有力的政策工具來協助企業加速研發、人才投資,智財權的活化,新創企業發展等,才能發揮催化劑的功能。 面對上述趨勢的發展,《產創條例》的修法即順應前述潮流,從研發促進、人才強化、智財權流通應用,新創企業推動及土地的活化等多方面來支援企業加速產業升級轉型。 此次《產創條例》的俢法有幾個令人耳目一新的作法。首先,在創新的研發上,有鑑於國營企業研發投入偏低,因此強化國營事業的研發投

2017.11.14
2017.10.17

政府應鼓勵製造業 致力於設備的開發/李家同

國家需要製造業,但是有一個應該注意的事,那就是製造業都需要很多儀器設備。從精密的製造業來看,那些設備也都精密而昂貴,所以投資在製造業需要很多的經費。若設備是從外國買來的,這就會造成貿易上的逆差。也就是說,我們雖然在台灣投資,其實很多錢是投資到外國去。  進一步而言,因為儀器是買來的,我們的製程也就或多或少會受到限制。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有非常好的想法,但是受限於外購的儀器,這種好的想法是有志難伸的。再者,當然會有很多別的公司的設備工程師需要到自己的公司來,這對自己的公司是不利的,因為多多少少公司的一些機密會洩漏出去。 根據以上的理由,我認為整個國家的製造業除了在製程方面力求改進以外,還要致力於設備的開發。我們不妨看看韓國在半導體製程設備上的努力,他們國家有很多專門設計及製造半導體設備的公司,這些公司都不算大,但是一旦做出一個設備,韓國的半導體製造廠商如三星及LG都會試用這些設備。任何一架精密的設備都不容易製造的,才做出來的設備一定有很多的問題。可是只要有人試用,就可以慢慢地改進,因為韓國的半導體製造廠商永遠肯試用這些新發展出來的設備。誰都知道,這些小廠商是有大廠商在後

2017.10.17
2017.09.19

褪去『隱形斗篷』,展現台灣品牌價值/陳厚銘

價值創造與價值專屬是企業經營的任督二脈,打通此二脈,企業方能永續經營,然而,長久以來台商多聚焦於價值創造的研發,而少專注於品牌價值專屬的投資。因此品牌行銷一直是台灣企業最弱的一環,許多台商仍停留在與新興國家一樣的思維,常犯所謂「品牌近視病」,即第一,品牌意識淡漠,貪圖眼前短暫利益;第二,過度迷信廣告效益,將廣告和品牌畫上等號;第三,品牌缺乏戰略管理與品牌稽核;第四,品牌缺乏創新精神,企業在品牌研發方面的投入過少;第五,雖然創有高知名度,但是缺乏品牌文化內涵;第六,品牌保護意識薄弱,對商標的使用與保護,不如先進國家重視。 多年來台商殫精竭慮開拓海外市場,卻是困難重重,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品牌的加值,加上大部分國外消費者對台灣印象陌生,想要在海外行銷台灣MIT 產品,自然備極辛苦。因此,提高台灣的國家品牌形象就成為台商進軍國際市場的前鋒要務。 首先,政府應該效法日本「Cool Japan」、韓國「Creative Korea」等打造國家品牌工程作法,積極型塑台灣優質的國家品牌形象,提升海外認知度與好感度,發展正面的台灣 MIT 來源國效應,助益台灣企業於海外開疆闢土。

2017.09.19
前往第 頁 / 共16頁
2017.02.07

如何讓民眾對經濟有感/王健全

最近二、三年來,媒體常用「無感」二字來形容民眾對經濟不佳的感覺。但百貨公司周年慶滿滿的人潮又做何解釋?其實不是所有人都對經濟無感,而是資源較少的族群,在一連串金融風暴亂象下,抵抗景氣波動的能力相對降低,致引發對經濟復甦的無感,尤其是對三中一青(中低收入、中小企業、中南部及青年人)的衝擊最為明顯。 首先,在全球金融海嘯後,中低收入族群生活陷入困境。因為全球採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在熱錢到處流竄下,投入報酬率較高的房地產、股票等金融投資,造成股價、房價大幅飆漲,富有族群財富大為增加,反之,實質的產業投資少,產生失業、薪資停滯,致一般受薪階級受害,形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M型社會」。 其次,過去中小企業提著手提箱全球行銷,以及其綿密的產業群聚是臺灣競爭力的關鍵。雖然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賦予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更多的商機,但資訊的投資及網路的比價效應,也壓縮中小企業的競爭空間,直接出口比重也由十年前的18%多下跌至目前的14點多%左右。 再者,中南部的相對弱勢,這和中南部由過去的重化工業轉型至服務業相對較為不順利有關。而最近大陸團客的減少,對中南部的服務業衝擊更大,因為北部的自由行

2017.02.07
2017.01.19

營業秘密法對產業之重要性/吳明機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無論是商品、技術、知識、服務、人才等生產要素均產生跨國、跨地區的流動與交換,全世界連結成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各國企業發揮各自優勢,從而取得重要經濟地位。經濟全球化,不論對我國或是其他國家來說,都是ㄧ把雙面刃,既是機會,也是挑戰。其確實有利於科技全球性的擴張,不僅使得各類產業得以快速拓展商業版圖,也讓全球得以享受知識技術的最新成果。然而,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各企業所面臨的風險、挑戰也更加嚴峻,有體財產權的保護已非首要目標,如何避免重要無體財產權遭他人輕易掠奪才是致勝關鍵。 國際競爭激烈 掀起營業秘密保衛戰 近年來,台灣的經濟重心已逐漸由過去的傳統產業,轉移至高科技知識產業,也從過去的技術輸入國轉為技術輸出國,所面臨的競爭對手已非發展中國家,而係世界重要經濟大國如中國大陸、美國、韓國等。國與國之間激烈競爭除了專利戰,現在更是直接高薪挖角公司專業技術人員或高階管理人員,藉由其腦中所記憶的知識來獲取競爭對手的專業技術及營業秘密,而其又正是各企業於市場競爭上的利器與優勢,一旦遭竊,則長年研發心血將一切白費。近幾年來如台積電梁孟松案、聯發科袁帝文案、HTC內鬼案,

2017.01.19
2017.01.10

產業創新條例修法應有的思維/張建一

「產業創新條例」是1950年代台灣產業開始發展以來,政府協助推動產業政策最重要的法條之一。過去台灣產業能夠順利發展與成功轉型,除了企業的努力外,各界普遍認為是政府務實與有彈性的產業政策在背後支持與推動。而這些政策背後的法源依據,就是1960年的鼓勵民間企業只要投資就給予獎勵的「獎勵投資條例」、1990年鼓勵民間企業進行功能性投資(研發與人才培訓)與投資政府欲發展的策略性產業的「產業升級條例」,以及2010年鼓勵企業創新的「產業創新條例」(以下簡稱產創條例)。這三項條例的制定也說明了台灣產業從過去的要素驅動、效率趨動邁向以創新驅動為主的經濟體。 然而,各界常常開玩笑說,這三項條例從「投資」、「升級」到「創新」,名稱愈改愈好聽,但事實上產業界所需要的政策牛肉卻愈來愈少。主要原因除了2010年的營利事業所得稅修法將企業的營利事業所得稅率由25%大幅降為17%,財政部認為,政府所收到稅收資源已經部分還給企業,企業可以自己決定用來進行研發或給予員工加薪,因此沒必要也沒有多餘資源再對企業從事的研發與人才培訓等功能性投資進行租稅獎勵抵減了。此事可從我國的科技預算雖然逐年增加,但經濟部所分配到的

2017.01.10
2016.12.27

談如何打造亞洲矽谷

最近政府希望能打造亞洲矽谷(據說應該是亞洲‧矽谷,可是我無法瞭解何謂亞洲‧矽谷,而且我的朋友們也都只懂亞洲矽谷,所以我就仍然用亞洲矽谷),我所知道的亞洲矽谷乃是半導體重鎮,我國的半導體年產值是800億美金,政府不能不重視這個產業。可是半導體工業有很多面向,美國半導體之所以發達就是因為在很多的技術上都相當有成就。 我認為半導體工業至少需要以下幾個產業: 一、半導體製程產業 我們國家在半導體製程方面是相當不錯的,我們應該感激台積電在這方面的成就。但是我們也要小心,因為韓國在這方面也有相當不錯的技術,美國的Intel也很想進入代工的產業。 二、IC設計產業 關於IC設計,本來我們國家是相當領先於中國大陸的,可是中國大陸最近的追趕實在是相當可怕。我們在過去常常說:某某台灣的公司在大陸有沒有競爭的對手,現在恐怕要反過來說了。我們如果很冷靜地分析我國IC設計的產業狀況,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公司產品依然不夠多樣化。也就是說我們沒有像美國德州儀器或者歐洲義法半導體這一類的公司,他們的產品絕對的多元化,就以放大器而言,這種公司就有各種的放大器。就以車用IC來說就有幾百種

2016.12.27
2016.12.13

推動「五+二產業創新方案」 加速臺灣經濟轉型/王健全

為加速產業的升級轉型,政府提出包括綠能、智慧機械、國防產業、生技醫療及亞洲矽谷等五大創新產業,最近更涵蓋新農業及循環經濟,成為5+2產業,也展現了加速臺灣產業脫胎換骨的企圖心,值得肯定。不過,在內容規劃、政策落實上,民間仍有不少補強的聲音。因此,妥善規劃及克服障礙的配套,攸關其成敗。 就整體性的戰略而言,關鍵成功因素包括: 第一,凝聚全民共識,協調各級團體參與:產業的推動及規劃必須加強宣導,讓全民朗朗上口,凝聚共識,才能落實行動。在參訪澳門的經驗中,澳門各級官員對一帶一路、十三五規劃均能娓娓道來,並付諸行動,令人印象深刻。其次,除了大型企業之外,應讓中小企業也有參與的機會,並設計機制讓年輕人、創業者分享商機,才能喚起全民的共識。 第二,產業鏈的詳盡規劃:從上游的技術,中游零組件,下游的產品、行銷通路及可能的技術輸出,都應妥善規劃。在完整產業鏈的加持,並擁有市場商機時,才有誘因吸引國內外廠商共襄盛舉。同時,透過國發會的「創新轉型基金」扮演強化劑角色,促成相關投資,注入動能。 第三,中央與地方跨部會整合:行政院針對五大創新產業應訂定跨部會績效指標(KPI),

2016.12.13
2016.11.08

穿石 發現臺灣產業設計力 /李尉郎

近年來,台灣設計在國際設計獎項一直都擁有十分優異的成績,包含德國reddot紅點設計獎、德國iF設計獎、美國IDEA設計獎與日本GOOD DESIGN設計獎等;而台灣也有華人最具專業性的金點設計獎,每年都會吸引世界各地的華人前來報名,一同角逐華人最高設計榮耀。 2011年,國際設計聯盟(International Design Alliance)在台灣舉辦國際設計大會;2016年,臺北更獲選為世界設計之都(World Design Capital),都代表台灣擁有驚人的設計實力,才讓國際設計盛會選在台灣舉辦,讓世界看見台灣,也讓台灣民眾一起見證台灣的設計能量。 很榮幸在甫落幕的「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 國際設計大展」六大展館之一「設計量能館」擔任策展人的工作,藉由這次策展的過程中,不僅更深一層了解不同領域產業所面對的問題,也看見產業透過設計如何進一步提升與延伸品牌價值。這次展覽以「穿石」為主題,闡述台灣產業在快速改變的當代,以設計創新的思維,依照個別的發展過程,分別展現出的三種力量,包含「持續力」、「突破力」與「穿透力」,並以這三個力量為主軸,貫穿了全館,主題概念

2016.11.08
2016.09.30

推動螺絲螺帽產業『NICE』升級轉型,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吳明機

螺絲螺帽產業長期以來都是台灣相當重要的創匯產業,在發展的歷程中,不斷地面臨激烈挑戰,為了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工業局在經濟部核定後,收集各部會意見並妥善運用政府相關部門資源,推動「螺絲螺帽產業NICE升級轉型方案」,促進業者持續拓展高附加價值產品的應用市場。 我國螺絲螺帽從民國60年代開始實施螺絲螺帽出口檢測和品管分等制度,台灣產品受歐美等國肯定,出口量大增。到了民國80年,在政府支持下,組成「汽車扣件產業研發聯盟」,協助業者解決關鍵技術瓶頸。自民國95年開始,出口單價明顯提升,產品逐漸由一般五金轉變為汽車、軌道、航空等高階市場應用。去(104)年產值為新臺幣1,395億元(以下同新臺幣),出口值為1,297億元,平均出口單價由95年66元/kg成長至104年82元/kg,產業成績亮麗。

2016.09.30
2016.08.30

發展精密工業 技術的細節是關鍵/李家同

我曾經在經濟部的名家論寫過一篇文章<我們國家應該強調精密工業的發展>,現在我想談談該怎樣做才能有精密工業。 首先要承認我們的精密工業是還在起步的階段,和先進國家仍有一段距離,但是我們已經有相當不錯的基礎,極有可能會有不錯的發展。可是,也一定要知道,精密工業不是可以用金錢在短時間內得到的,也就是說,不要以為我們用錢去購買外國的技術就可以做出很精密的工業產品,因而我們可以聲稱自己已有了精密工業。這是絕對錯誤的,因為這種做法會使得我們的工程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們僅僅是學會了如何操作那些精密儀器而已,對於這些精密儀器,我們可能完全不知道是如何發展出來的,它為什麼會有這種性能?我們雖然會依照外國人的指示來製造工業產品,但是我們不知道這些技術細節的來源,比方說,我們知道在某一個程序中溫度應該多少,但是不會知道為什麼溫度要如此。因此一旦外國有了新的技術,我們的工廠就落伍了。 發展精密工業,必須徹底地了解技術的細節,這些細節也不可能完全來自書本上的知識,而是要經過工程師長時間的研發,這種研發當然包含各種實驗。換句話說,要發展精密工業我們必須從基本做起。我們國家之所以不

2016.08.30
2016.08.16

台灣鞋業 用實力再造產業榮光/張舒藹

在台灣早期,製鞋業是許多父親投入的職場,這是一門融合廣泛知識的精湛工藝技術,製程可區分成楦頭製作、面版製作、鞋面裁斷、車縫、大底製作與結幫成型等主要步驟,流程中包含上百個工序緊密結合,才能打造出一雙雙匠心獨具的鞋品。尤其是「結幫」這道工序,絕對不能輕忽,製鞋師傅們耐心的順著皮革敲打、拉整,將鞋面服貼固定於鞋楦之上。師傅們用粗曠堅毅的雙手,撐起一個個家庭,也撐起台灣鞋業「製鞋王國」美名,為台灣傳統製造業開創一波黃金高峰。 而今,隨著鞋業歷史的興衰起伏與產業外移,擁有絕佳工藝的製鞋老師傅也日漸凋零,許多品牌鞋廠、代工鞋廠或早期台灣的格仔場(傳統的小型鞋廠),不願見老招牌熄燈,積極思考如何轉型突破。 這些尋覓一線生機的傳統鞋廠,在轉型過程中常面臨困境,因為傳統生產模式無法與時俱進,又因傳統鞋品設計尚未數位化,完全仰賴老師傅的經驗,雙雙皆由手工製作完成,相當耗時費事,而鞋品市場又快速朝向「快時尚」與「大量客製化」潮流發展,為因應趨勢翻轉困境,鞋廠勢必要創新智慧化研發製程,尋找一條可以永續經營的道路。 對此,經濟部工業局自100年委由鞋技中心成立「鞋類快速設計打樣中心」

2016.08.16
2016.08.10

開放資料生態系統 創造價值/鄧東波

把資料賦予開放授權條款後,在網路上釋出,讓資料可以開放被取得、散佈、及再利用,甚至是機器可以直接讀取,然而,這只是開放資料必要的第一步;能充份利用開放資料,解決問題,才是開放資料的價值,這些問題包含,政府如何透過開放資料讓民眾了解政策,並吸引民眾參與公共事務。或是,政府、企業或非政府組織如何透過開放資料,建立起公私部門的夥伴關係,以共同解決問題,強化治理效能。 每一種資料的開放都涉及到一定的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s),例如,政府單位可以是資料生產者或供應者,而記者可以是資料的使用者,利用開放資料來寫報導,但記者也有可能無法直接使用政府所開放的資料,而是透過自願性技術社群的幫忙,將開放資料整理、分析、甚至混搭別種資料後,記者才有辦法利用資料。然而,開放資料數量與種類愈來愈多的情況下,所涉及的利益關係人有可能變得廣泛且複雜,而涉及開放資料的利益關係人所建構的網絡,就如同生態系統一樣。 事實上,這樣的開放資料生態系統,可投射出資料產業的樣態,並且有各種角色扮演,如資料生產者、資料消費者、及資料分析者,各成員間有資料的供應與需求的關係,這供需之間則造成資料的流動

2016.08.10
2016.07.29

經濟部建構雲物互聯生態系,打造雲端產業應用典範/吳明機

隨著全球化發展與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產業面對生產成本上升與出口衰退等困境,開始思考創造新一波競爭優勢的轉型必要。鑑此,經濟部透過「雲端服務暨巨量資料產業發展計畫」,成立雲端產業服務團,配合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等五大創新產業推動方案,並藉由雲端、大數據、物聯網等科技與應用,促成服務業與製造業加入創新元素,建構雲物互聯生態體系,加速產業運用資通訊技術升級轉型,並提供未來資料經濟、智慧經濟(例如AI人工智慧、關燈工廠)、體感經濟(例AR、VR)等產業創新基礎以永續發展。 經濟部於雲端、大數據產業推動,除持續藉由雲端服務帶動其他產業服務加值轉型,105年依循政策推動方向設定「製造業服務化」及「國際輸出」2主軸,思考如何在現有的製造技術能力,結合雲物互聯技術,有效提升製造能量,甚至整案輸出。

2016.07.29
前往第 頁 / 共12頁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