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關於經新聞
即時新聞
影音專區
圖文懶人包
謠言澄清
名家論
活動特報
首頁
名家論
搜尋類別:
請選擇搜尋類別
能源
商業
水資源
投資
國際貿易
產業與科技
經濟統計
標準檢驗
國營事業
智財與專利
其它議題
人事資訊
地質礦物
中小企業與新創
時間:
至
關鍵字:
2023.04.25
製造部門「以大帶小」撬動產業永續轉型動能 / 吳再益
淨零碳排已是全球抑制氣候變遷的共同目標,全球共計超過130個國家公布或正研擬淨零排放目標,其排放量合計約占全球排放量88%。為因應國際淨零排放的趨勢,我國蔡英文總統亦於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向各界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歷經一年的共識凝聚,國發會於2022年3月30日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在「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四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上,輔以「十二項關鍵戰略」來整合跨部會資源,制定行動計畫,主政機關業依分工研擬行動計畫並開展社會溝通工作。
2023.04.25
能源
more
2023.03.22
削減化石燃料補貼,邁向淨零轉型/楊豐碩
本世紀以來,全球受氣候變遷衝擊影響加劇,世界各國積極尋求限制平均升溫攝氏1.5度為目標的對策,並提出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的承諾。各國政府因而紛紛啟動發展再生能源、使用低碳能源的能源轉型政策,其中,削減化石燃料補貼課題亦受到重視。
2023.03.22
能源
more
2023.03.17
推動分散式電源法制革新,達成2050淨零/許志義、黃俊凱
行政院於2022年8月,核定台電「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其中「力求分散供電」為計畫主軸,旨在促進綠能併網,達成「在地發電、就近供電」,以降低電網集中風險。平心而論,分散式的在地綠能,確實是全球大趨勢,先進國家不但積極推動,更從法制改革著手,修正電力市場遊戲規則,調整過往一向以中央電網與集中式規模經濟開發電源的相關法令;台灣努力發展再生能源(綠能+儲能)之餘,更需要與國際接軌,注重能源法制革新,不宜例外。
2023.03.17
能源
more
more
2023.03.07
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公告實施後的產業新局/鄭名山
氣候變遷災難將是人類21世紀必須面對的最大難題,自2015年巴黎協定後,各國加強投入各項作為,以因應氣候變遷。目前已有超出120餘國家宣示或立法將在2050年以前達到淨零排放,目標使溫升不超出1.5°C,同時,隨之而來的各種倡議與實際作為,如透過技術、金融、貿易、補貼、碳揭露等各種手段,促使各國降低碳排放。
2023.03.07
能源
產業與科技
more
more
2023.02.14
以虛擬電廠實踐施政三大韌性/許志義
1月31日陳建仁新閣揆上任,推出施政三大目標:強化台灣經濟韌性、環境韌性及社會韌性。誠然,「韌性resilience」關鍵字,是當前「烏卡VUCA」現實氛圍中,施政治理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2023.02.14
能源
more
more
2022.12.06
化合物半導體 淨零碳排的利器/吳志毅
2050淨零碳排已成為全球共識,隨著歐盟正式宣告2026年全面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規範碳密集產品需購買憑證方得進入歐洲市場。蘋果與谷歌等大廠亦開始要求供應鏈符合溫室氣體排放規定,目標2030年落實碳中和製造。台灣產業型態以製造出口為導向,碳稅實施勢必造成衝擊,化合物半導體可大幅減少電能轉換過程中耗損,是台灣實現淨零碳排,維持製造業競爭優勢的新利器。
2022.12.06
其它議題
能源
more
more
2022.11.29
COP27氣候會議觀察與因應/李堅明
世界資源研院發佈全球139個國家的自定減排貢獻顯示:(1)2030年減排55億噸CO2e,約減排7%,然而,相較於IPCC建議應減排43% ,控制溫升1.5度C,相差約6倍。
2022.11.29
能源
more
more
2022.10.25
降低產品碳足跡的第一步 — 低碳原料 ⁄ 蕭耀貴
沒有衡量就無法管理,在淨零排放的風潮下,企業紛紛啟動產品碳足跡的盤查,盤查計算的範圍涵蓋產品生命週期各階段,包括:原料階段、製造階段、運輸配送、使用階段和廢棄處理。因此,排碳量高的階段是我們淨零排放優先關注的重點。 依據環保署「碳/減碳標籤產品資訊」平台的 1143 筆取得碳標籤產品資料(截至2022年9月)進行分析,在產品生命週期中碳排放比重最高的階段,有 755 件商品是在原料階段碳排量最大,其次是有 271 件商品是在製造階段碳排量最大(下圖一)。顯而易見,原料階段的碳排量是目前產品碳足跡的減碳重點熱區。
2022.10.25
產業與科技
能源
more
more
最前頁
1
2
3
4
最末頁
前往第
頁 / 共4頁
2023.04.25
製造部門「以大帶小」撬動產業永續轉型動能 / 吳再益
淨零碳排已是全球抑制氣候變遷的共同目標,全球共計超過130個國家公布或正研擬淨零排放目標,其排放量合計約占全球排放量88%。為因應國際淨零排放的趨勢,我國蔡英文總統亦於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向各界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歷經一年的共識凝聚,國發會於2022年3月30日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在「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四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上,輔以「十二項關鍵戰略」來整合跨部會資源,制定行動計畫,主政機關業依分工研擬行動計畫並開展社會溝通工作。
2023.04.25
能源
more
2023.03.22
削減化石燃料補貼,邁向淨零轉型/楊豐碩
本世紀以來,全球受氣候變遷衝擊影響加劇,世界各國積極尋求限制平均升溫攝氏1.5度為目標的對策,並提出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的承諾。各國政府因而紛紛啟動發展再生能源、使用低碳能源的能源轉型政策,其中,削減化石燃料補貼課題亦受到重視。
2023.03.22
能源
more
2023.03.17
推動分散式電源法制革新,達成2050淨零/許志義、黃俊凱
行政院於2022年8月,核定台電「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其中「力求分散供電」為計畫主軸,旨在促進綠能併網,達成「在地發電、就近供電」,以降低電網集中風險。平心而論,分散式的在地綠能,確實是全球大趨勢,先進國家不但積極推動,更從法制改革著手,修正電力市場遊戲規則,調整過往一向以中央電網與集中式規模經濟開發電源的相關法令;台灣努力發展再生能源(綠能+儲能)之餘,更需要與國際接軌,注重能源法制革新,不宜例外。
2023.03.17
能源
more
2023.03.07
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公告實施後的產業新局/鄭名山
氣候變遷災難將是人類21世紀必須面對的最大難題,自2015年巴黎協定後,各國加強投入各項作為,以因應氣候變遷。目前已有超出120餘國家宣示或立法將在2050年以前達到淨零排放,目標使溫升不超出1.5°C,同時,隨之而來的各種倡議與實際作為,如透過技術、金融、貿易、補貼、碳揭露等各種手段,促使各國降低碳排放。
2023.03.07
能源
產業與科技
more
2023.02.14
以虛擬電廠實踐施政三大韌性/許志義
1月31日陳建仁新閣揆上任,推出施政三大目標:強化台灣經濟韌性、環境韌性及社會韌性。誠然,「韌性resilience」關鍵字,是當前「烏卡VUCA」現實氛圍中,施政治理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2023.02.14
能源
more
2022.12.06
化合物半導體 淨零碳排的利器/吳志毅
2050淨零碳排已成為全球共識,隨著歐盟正式宣告2026年全面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規範碳密集產品需購買憑證方得進入歐洲市場。蘋果與谷歌等大廠亦開始要求供應鏈符合溫室氣體排放規定,目標2030年落實碳中和製造。台灣產業型態以製造出口為導向,碳稅實施勢必造成衝擊,化合物半導體可大幅減少電能轉換過程中耗損,是台灣實現淨零碳排,維持製造業競爭優勢的新利器。
2022.12.06
其它議題
能源
more
2022.11.29
COP27氣候會議觀察與因應/李堅明
世界資源研院發佈全球139個國家的自定減排貢獻顯示:(1)2030年減排55億噸CO2e,約減排7%,然而,相較於IPCC建議應減排43% ,控制溫升1.5度C,相差約6倍。
2022.11.29
能源
more
2022.10.25
降低產品碳足跡的第一步 — 低碳原料 ⁄ 蕭耀貴
沒有衡量就無法管理,在淨零排放的風潮下,企業紛紛啟動產品碳足跡的盤查,盤查計算的範圍涵蓋產品生命週期各階段,包括:原料階段、製造階段、運輸配送、使用階段和廢棄處理。因此,排碳量高的階段是我們淨零排放優先關注的重點。 依據環保署「碳/減碳標籤產品資訊」平台的 1143 筆取得碳標籤產品資料(截至2022年9月)進行分析,在產品生命週期中碳排放比重最高的階段,有 755 件商品是在原料階段碳排量最大,其次是有 271 件商品是在製造階段碳排量最大(下圖一)。顯而易見,原料階段的碳排量是目前產品碳足跡的減碳重點熱區。
2022.10.25
產業與科技
能源
more
2022.09.27
城市治理在淨零排放議題中的角色/張四立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源自於都市地區的占比,逐漸增加,根據聯合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於2022年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2020年全球居住於城市的人口占比,由2015年的55%(約42億人),增至63%(約49億人),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亦由2015年的250億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增為290億公噸,約占全球總排放量的67-72%
2022.09.27
能源
商業
more
2022.08.30
企業面對的淨零挑戰及碳管理藍圖規劃/劉哲良
在2015年聯合國所通過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中,宣告了全球環境目標為本世紀末平均升溫控制在2℃以下;而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進行了嚴謹的氣候模擬,說明欲達前述目標、全球必須在世紀中葉達成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也因此,不同層次的管理作為開始被廣泛推動;公部門如此,私部門此是如此。
2022.08.30
能源
產業與科技
more
2022.04.12
新氣候經濟基礎建設的發展/黃正忠
也才不過五年的時間,世界領先企業從推動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的RE100,百分百使用電動車EV100,快速發展成碳中和(Carbon Neutral)與淨零碳排放(Net-Zero Emission)的宣告。
2022.04.12
能源
more
最前頁
1
2
3
最末頁
前往第
頁 / 共3頁
2023.04.25
製造部門「以大帶小」撬動產業永續轉型動能 / 吳再益
淨零碳排已是全球抑制氣候變遷的共同目標,全球共計超過130個國家公布或正研擬淨零排放目標,其排放量合計約占全球排放量88%。為因應國際淨零排放的趨勢,我國蔡英文總統亦於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向各界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歷經一年的共識凝聚,國發會於2022年3月30日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在「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四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上,輔以「十二項關鍵戰略」來整合跨部會資源,制定行動計畫,主政機關業依分工研擬行動計畫並開展社會溝通工作。
2023.04.25
2023.03.22
削減化石燃料補貼,邁向淨零轉型/楊豐碩
本世紀以來,全球受氣候變遷衝擊影響加劇,世界各國積極尋求限制平均升溫攝氏1.5度為目標的對策,並提出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的承諾。各國政府因而紛紛啟動發展再生能源、使用低碳能源的能源轉型政策,其中,削減化石燃料補貼課題亦受到重視。
2023.03.22
2023.03.17
推動分散式電源法制革新,達成2050淨零/許志義、黃俊凱
行政院於2022年8月,核定台電「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其中「力求分散供電」為計畫主軸,旨在促進綠能併網,達成「在地發電、就近供電」,以降低電網集中風險。平心而論,分散式的在地綠能,確實是全球大趨勢,先進國家不但積極推動,更從法制改革著手,修正電力市場遊戲規則,調整過往一向以中央電網與集中式規模經濟開發電源的相關法令;台灣努力發展再生能源(綠能+儲能)之餘,更需要與國際接軌,注重能源法制革新,不宜例外。
2023.03.17
2023.03.07
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公告實施後的產業新局/鄭名山
氣候變遷災難將是人類21世紀必須面對的最大難題,自2015年巴黎協定後,各國加強投入各項作為,以因應氣候變遷。目前已有超出120餘國家宣示或立法將在2050年以前達到淨零排放,目標使溫升不超出1.5°C,同時,隨之而來的各種倡議與實際作為,如透過技術、金融、貿易、補貼、碳揭露等各種手段,促使各國降低碳排放。
2023.03.07
2023.02.14
以虛擬電廠實踐施政三大韌性/許志義
1月31日陳建仁新閣揆上任,推出施政三大目標:強化台灣經濟韌性、環境韌性及社會韌性。誠然,「韌性resilience」關鍵字,是當前「烏卡VUCA」現實氛圍中,施政治理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2023.02.14
2022.12.06
化合物半導體 淨零碳排的利器/吳志毅
2050淨零碳排已成為全球共識,隨著歐盟正式宣告2026年全面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規範碳密集產品需購買憑證方得進入歐洲市場。蘋果與谷歌等大廠亦開始要求供應鏈符合溫室氣體排放規定,目標2030年落實碳中和製造。台灣產業型態以製造出口為導向,碳稅實施勢必造成衝擊,化合物半導體可大幅減少電能轉換過程中耗損,是台灣實現淨零碳排,維持製造業競爭優勢的新利器。
2022.12.06
2022.11.29
COP27氣候會議觀察與因應/李堅明
世界資源研院發佈全球139個國家的自定減排貢獻顯示:(1)2030年減排55億噸CO2e,約減排7%,然而,相較於IPCC建議應減排43% ,控制溫升1.5度C,相差約6倍。
2022.11.29
2022.10.25
降低產品碳足跡的第一步 — 低碳原料 ⁄ 蕭耀貴
沒有衡量就無法管理,在淨零排放的風潮下,企業紛紛啟動產品碳足跡的盤查,盤查計算的範圍涵蓋產品生命週期各階段,包括:原料階段、製造階段、運輸配送、使用階段和廢棄處理。因此,排碳量高的階段是我們淨零排放優先關注的重點。 依據環保署「碳/減碳標籤產品資訊」平台的 1143 筆取得碳標籤產品資料(截至2022年9月)進行分析,在產品生命週期中碳排放比重最高的階段,有 755 件商品是在原料階段碳排量最大,其次是有 271 件商品是在製造階段碳排量最大(下圖一)。顯而易見,原料階段的碳排量是目前產品碳足跡的減碳重點熱區。
2022.10.25
2023.04.25
製造部門「以大帶小」撬動產業永續轉型動能 / 吳再益
淨零碳排已是全球抑制氣候變遷的共同目標,全球共計超過130個國家公布或正研擬淨零排放目標,其排放量合計約占全球排放量88%。為因應國際淨零排放的趨勢,我國蔡英文總統亦於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向各界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歷經一年的共識凝聚,國發會於2022年3月30日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在「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四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上,輔以「十二項關鍵戰略」來整合跨部會資源,制定行動計畫,主政機關業依分工研擬行動計畫並開展社會溝通工作。
2023.04.25
2023.03.22
削減化石燃料補貼,邁向淨零轉型/楊豐碩
本世紀以來,全球受氣候變遷衝擊影響加劇,世界各國積極尋求限制平均升溫攝氏1.5度為目標的對策,並提出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的承諾。各國政府因而紛紛啟動發展再生能源、使用低碳能源的能源轉型政策,其中,削減化石燃料補貼課題亦受到重視。
2023.03.22
2023.03.17
推動分散式電源法制革新,達成2050淨零/許志義、黃俊凱
行政院於2022年8月,核定台電「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其中「力求分散供電」為計畫主軸,旨在促進綠能併網,達成「在地發電、就近供電」,以降低電網集中風險。平心而論,分散式的在地綠能,確實是全球大趨勢,先進國家不但積極推動,更從法制改革著手,修正電力市場遊戲規則,調整過往一向以中央電網與集中式規模經濟開發電源的相關法令;台灣努力發展再生能源(綠能+儲能)之餘,更需要與國際接軌,注重能源法制革新,不宜例外。
2023.03.17
2023.03.07
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公告實施後的產業新局/鄭名山
氣候變遷災難將是人類21世紀必須面對的最大難題,自2015年巴黎協定後,各國加強投入各項作為,以因應氣候變遷。目前已有超出120餘國家宣示或立法將在2050年以前達到淨零排放,目標使溫升不超出1.5°C,同時,隨之而來的各種倡議與實際作為,如透過技術、金融、貿易、補貼、碳揭露等各種手段,促使各國降低碳排放。
2023.03.07
2023.02.14
以虛擬電廠實踐施政三大韌性/許志義
1月31日陳建仁新閣揆上任,推出施政三大目標:強化台灣經濟韌性、環境韌性及社會韌性。誠然,「韌性resilience」關鍵字,是當前「烏卡VUCA」現實氛圍中,施政治理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2023.02.14
2022.12.06
化合物半導體 淨零碳排的利器/吳志毅
2050淨零碳排已成為全球共識,隨著歐盟正式宣告2026年全面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規範碳密集產品需購買憑證方得進入歐洲市場。蘋果與谷歌等大廠亦開始要求供應鏈符合溫室氣體排放規定,目標2030年落實碳中和製造。台灣產業型態以製造出口為導向,碳稅實施勢必造成衝擊,化合物半導體可大幅減少電能轉換過程中耗損,是台灣實現淨零碳排,維持製造業競爭優勢的新利器。
2022.12.06
2022.11.29
COP27氣候會議觀察與因應/李堅明
世界資源研院發佈全球139個國家的自定減排貢獻顯示:(1)2030年減排55億噸CO2e,約減排7%,然而,相較於IPCC建議應減排43% ,控制溫升1.5度C,相差約6倍。
2022.11.29
2022.10.25
降低產品碳足跡的第一步 — 低碳原料 ⁄ 蕭耀貴
沒有衡量就無法管理,在淨零排放的風潮下,企業紛紛啟動產品碳足跡的盤查,盤查計算的範圍涵蓋產品生命週期各階段,包括:原料階段、製造階段、運輸配送、使用階段和廢棄處理。因此,排碳量高的階段是我們淨零排放優先關注的重點。 依據環保署「碳/減碳標籤產品資訊」平台的 1143 筆取得碳標籤產品資料(截至2022年9月)進行分析,在產品生命週期中碳排放比重最高的階段,有 755 件商品是在原料階段碳排量最大,其次是有 271 件商品是在製造階段碳排量最大(下圖一)。顯而易見,原料階段的碳排量是目前產品碳足跡的減碳重點熱區。
2022.10.25
2022.09.27
城市治理在淨零排放議題中的角色/張四立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源自於都市地區的占比,逐漸增加,根據聯合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於2022年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2020年全球居住於城市的人口占比,由2015年的55%(約42億人),增至63%(約49億人),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亦由2015年的250億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增為290億公噸,約占全球總排放量的67-72%
2022.09.27
2022.08.30
企業面對的淨零挑戰及碳管理藍圖規劃/劉哲良
在2015年聯合國所通過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中,宣告了全球環境目標為本世紀末平均升溫控制在2℃以下;而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進行了嚴謹的氣候模擬,說明欲達前述目標、全球必須在世紀中葉達成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也因此,不同層次的管理作為開始被廣泛推動;公部門如此,私部門此是如此。
2022.08.30
2022.04.12
新氣候經濟基礎建設的發展/黃正忠
也才不過五年的時間,世界領先企業從推動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的RE100,百分百使用電動車EV100,快速發展成碳中和(Carbon Neutral)與淨零碳排放(Net-Zero Emission)的宣告。
202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