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23.05.09

通貨膨脹洪流擋得住嗎?/周雨田

幾天前聊天當中,有人提起常去光顧的一家多年堅持不漲價的牛肉麵店也終於漲價了,從一碗250元漲到300元。聽起來似乎讓人不敢相信,居然可以一次漲了百分之二十。查了主計總處的物價調查資料, 110和111年肉類的價格分別漲了4.06%和5.70%, 今年前三個月的年成率還是維持在5.3%。考慮牛肉價格向來是肉類當中最貴而且易漲難跌,加上繼去年電價調漲一波之後,今年4月又大幅上漲,而且其他民生物品也大都漲聲不停。

2023.05.02

氣候變遷之衝擊—台灣水環境的變化與對策/陳伸賢

自從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由於人類大規模使用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及砍伐森林減少碳排的吸附作用,已造成全球氣溫暖化而導致氣候變遷,對於此種氣候變遷之衝擊所導致的極端氣候頻率與強度增加。

2023.05.02
2023.04.25

製造部門「以大帶小」撬動產業永續轉型動能 / 吳再益

淨零碳排已是全球抑制氣候變遷的共同目標,全球共計超過130個國家公布或正研擬淨零排放目標,其排放量合計約占全球排放量88%。為因應國際淨零排放的趨勢,我國蔡英文總統亦於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向各界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歷經一年的共識凝聚,國發會於2022年3月30日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在「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四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上,輔以「十二項關鍵戰略」來整合跨部會資源,制定行動計畫,主政機關業依分工研擬行動計畫並開展社會溝通工作。

2023.04.25
2023.04.18

信用狀交易的風險/王廷傑

信用狀交易風險不高,但信用狀交易不是完全沒風險。信用狀是由進口商的銀行(開狀銀行)開出信用狀向出口商保證「如果出口商能提供信用狀規定的文件,開狀銀行就會付款」,由於貨款已經獲得銀行以信用狀保證付款,所以基本上信用狀是很安全的交易方式。

2023.04.11

別看走眼歐盟的低碳淨零政策/黃正忠

系統性淨零,誰有經驗?世界上誰都沒有!所以這確定是一條摸索之路。各領域都面臨革命性轉型才有機會淨零,所以抗拒變革的力量大不大?鐵定大!所以這必須是一條推拉迂迴之路。沒錢萬萬不能,邁向淨零必須比誰有更豐沛賦能的資本,無論是公部門或私部門,誰有這個能力?只有金融業能在這條路上挑得起大樑的角色。淨零需要各領域突破性的科技,要能創造顯著節能減碳效果的技術門檻高嗎?絕對高,所以這是一條化科技為國力的競爭之路。

2023.04.04

美國經濟波動對全球及臺灣之影響/譚瑾瑜

各預測機構均預估今(2023)年全球經濟成長低於2022年,世界銀行曾以「成長急遽放緩的第二年」為題,認為2023年將延續低度成長,現加以3月矽谷銀行(SVB)倒閉及瑞士信貸接管等國際金融市場震盪所引發之隱憂,歐美升息之後續效應受到關注。其中彭博經濟學家3月最新調查結果即顯示,美國經濟未來一年陷入衰退的機率達六成五,比2月調查的六成高,主因便是聯準會(Fed)升息及矽谷銀行(SVB)等銀行倒閉事件導致授信緊縮機率升高所致。當前臺灣與各國皆處於國際經濟及金融市場訊息雜沓之際,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趨勢須加以關注,其中又以美國為甚。

2023.03.28

AI晶片發揮效果 助各行業降成本又升品質/劉美君

近兩年多來疫情改變眾多人生活模式,儘管各國目前已陸續走出疫情陰霾,但因疫情而衍生的各式便利遠距應用,仍將蓬勃發展。

2023.03.28
2023.03.22

削減化石燃料補貼,邁向淨零轉型/楊豐碩

本世紀以來,全球受氣候變遷衝擊影響加劇,世界各國積極尋求限制平均升溫攝氏1.5度為目標的對策,並提出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的承諾。各國政府因而紛紛啟動發展再生能源、使用低碳能源的能源轉型政策,其中,削減化石燃料補貼課題亦受到重視。

2023.03.22
前往第 頁 / 共43頁
2023.03.28

AI晶片發揮效果 助各行業降成本又升品質/劉美君

近兩年多來疫情改變眾多人生活模式,儘管各國目前已陸續走出疫情陰霾,但因疫情而衍生的各式便利遠距應用,仍將蓬勃發展。

2023.03.28
2023.03.22

削減化石燃料補貼,邁向淨零轉型/楊豐碩

本世紀以來,全球受氣候變遷衝擊影響加劇,世界各國積極尋求限制平均升溫攝氏1.5度為目標的對策,並提出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的承諾。各國政府因而紛紛啟動發展再生能源、使用低碳能源的能源轉型政策,其中,削減化石燃料補貼課題亦受到重視。

2023.03.22
2023.03.17

推動分散式電源法制革新,達成2050淨零/許志義、黃俊凱

行政院於2022年8月,核定台電「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其中「力求分散供電」為計畫主軸,旨在促進綠能併網,達成「在地發電、就近供電」,以降低電網集中風險。平心而論,分散式的在地綠能,確實是全球大趨勢,先進國家不但積極推動,更從法制改革著手,修正電力市場遊戲規則,調整過往一向以中央電網與集中式規模經濟開發電源的相關法令;台灣努力發展再生能源(綠能+儲能)之餘,更需要與國際接軌,注重能源法制革新,不宜例外。

2023.03.17
2023.03.14

以科技支援受環境影響下之國際商貿服務商機/陳慧娟

疫情、中美貿易戰、俄烏戰爭等環境因素影響下,全球經濟景氣下滑,消費需求減緩,今年又遇高通膨壓力,產業庫存調整未解,企業更面臨營運挑戰,除了做好各項開源節流等因應措施,也積極構思數位轉型,並開始分散產品供應來源、銷售市場與供應鏈據點。

2023.03.14
2023.03.07

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公告實施後的產業新局/鄭名山

氣候變遷災難將是人類21世紀必須面對的最大難題,自2015年巴黎協定後,各國加強投入各項作為,以因應氣候變遷。目前已有超出120餘國家宣示或立法將在2050年以前達到淨零排放,目標使溫升不超出1.5°C,同時,隨之而來的各種倡議與實際作為,如透過技術、金融、貿易、補貼、碳揭露等各種手段,促使各國降低碳排放。

2023.02.28

2023年疫情後世界經濟趨勢觀察/劉孟俊

中國大陸於2022年底戲劇性轉變其防疫政策,由嚴格的清零措施轉向與疫情共存。然而全球經濟成長仍未能擺脫疫情後衰退陰影,國際預測機構多認為2023年全球經濟成長明顯較上年走緩,甚至出現「滾動式衰退(rolling recession)」的現象,即各經濟體此起彼落接連發生衰退情況。

2023.02.21

台灣水資源現況面臨挑戰/游景雲

國人對於兩年多前的百年大旱記憶猶新,當時因為前一年沒有颱風登陸,整體降雨狀況不佳,全國各地區進入不同程度的限水、停耕等情況,相當程度地影響到國家的發展及國人的生活,而去年冬末至今年春天,類似情況又再度發生,南部雨量創近30年新低,高屏溪攔河堰流量也為歷年同期最低紀錄。面對極端氣候日益頻繁,台灣水資源現況與面臨的挑戰為何,未來該何以因應,實際上應該務實地去思考檢視各項政策作為。

2023.02.21
2023.02.14

以虛擬電廠實踐施政三大韌性/許志義

1月31日陳建仁新閣揆上任,推出施政三大目標:強化台灣經濟韌性、環境韌性及社會韌性。誠然,「韌性resilience」關鍵字,是當前「烏卡VUCA」現實氛圍中,施政治理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2023.02.14
2022.12.20

強化半導體競爭力 建碳化矽晶圓自主生態鏈/曹芳海

化合物半導體的「碳化矽(SiC)」和「氮化鎵(GaN)」擁有高耐壓及高切換頻率特性,可用於提升電動車動力系統及風電系統的功率轉換性能,是未來落實節能減碳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吸引全球大廠爭相投入。

2022.12.20
2022.12.06

化合物半導體 淨零碳排的利器/吳志毅

2050淨零碳排已成為全球共識,隨著歐盟正式宣告2026年全面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規範碳密集產品需購買憑證方得進入歐洲市場。蘋果與谷歌等大廠亦開始要求供應鏈符合溫室氣體排放規定,目標2030年落實碳中和製造。台灣產業型態以製造出口為導向,碳稅實施勢必造成衝擊,化合物半導體可大幅減少電能轉換過程中耗損,是台灣實現淨零碳排,維持製造業競爭優勢的新利器。

2022.11.29

COP27氣候會議觀察與因應/李堅明

世界資源研院發佈全球139個國家的自定減排貢獻顯示:(1)2030年減排55億噸CO2e,約減排7%,然而,相較於IPCC建議應減排43% ,控制溫升1.5度C,相差約6倍。

2022.11.29
前往第 頁 / 共31頁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