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23.03.17

推動分散式電源法制革新,達成2050淨零/許志義、黃俊凱

行政院於2022年8月,核定台電「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其中「力求分散供電」為計畫主軸,旨在促進綠能併網,達成「在地發電、就近供電」,以降低電網集中風險。平心而論,分散式的在地綠能,確實是全球大趨勢,先進國家不但積極推動,更從法制改革著手,修正電力市場遊戲規則,調整過往一向以中央電網與集中式規模經濟開發電源的相關法令;台灣努力發展再生能源(綠能+儲能)之餘,更需要與國際接軌,注重能源法制革新,不宜例外。

2023.03.17
2023.03.14

以科技支援受環境影響下之國際商貿服務商機/陳慧娟

疫情、中美貿易戰、俄烏戰爭等環境因素影響下,全球經濟景氣下滑,消費需求減緩,今年又遇高通膨壓力,產業庫存調整未解,企業更面臨營運挑戰,除了做好各項開源節流等因應措施,也積極構思數位轉型,並開始分散產品供應來源、銷售市場與供應鏈據點。

2023.03.14
2023.03.07

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公告實施後的產業新局/鄭名山

氣候變遷災難將是人類21世紀必須面對的最大難題,自2015年巴黎協定後,各國加強投入各項作為,以因應氣候變遷。目前已有超出120餘國家宣示或立法將在2050年以前達到淨零排放,目標使溫升不超出1.5°C,同時,隨之而來的各種倡議與實際作為,如透過技術、金融、貿易、補貼、碳揭露等各種手段,促使各國降低碳排放。

2023.02.28

2023年疫情後世界經濟趨勢觀察/劉孟俊

中國大陸於2022年底戲劇性轉變其防疫政策,由嚴格的清零措施轉向與疫情共存。然而全球經濟成長仍未能擺脫疫情後衰退陰影,國際預測機構多認為2023年全球經濟成長明顯較上年走緩,甚至出現「滾動式衰退(rolling recession)」的現象,即各經濟體此起彼落接連發生衰退情況。

2023.02.21

台灣水資源現況面臨挑戰/游景雲

國人對於兩年多前的百年大旱記憶猶新,當時因為前一年沒有颱風登陸,整體降雨狀況不佳,全國各地區進入不同程度的限水、停耕等情況,相當程度地影響到國家的發展及國人的生活,而去年冬末至今年春天,類似情況又再度發生,南部雨量創近30年新低,高屏溪攔河堰流量也為歷年同期最低紀錄。面對極端氣候日益頻繁,台灣水資源現況與面臨的挑戰為何,未來該何以因應,實際上應該務實地去思考檢視各項政策作為。

2023.02.21
2023.02.14

以虛擬電廠實踐施政三大韌性/許志義

1月31日陳建仁新閣揆上任,推出施政三大目標:強化台灣經濟韌性、環境韌性及社會韌性。誠然,「韌性resilience」關鍵字,是當前「烏卡VUCA」現實氛圍中,施政治理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2023.02.14
2022.12.20

強化半導體競爭力 建碳化矽晶圓自主生態鏈/曹芳海

化合物半導體的「碳化矽(SiC)」和「氮化鎵(GaN)」擁有高耐壓及高切換頻率特性,可用於提升電動車動力系統及風電系統的功率轉換性能,是未來落實節能減碳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吸引全球大廠爭相投入。

2022.12.20
2022.12.06

化合物半導體 淨零碳排的利器/吳志毅

2050淨零碳排已成為全球共識,隨著歐盟正式宣告2026年全面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規範碳密集產品需購買憑證方得進入歐洲市場。蘋果與谷歌等大廠亦開始要求供應鏈符合溫室氣體排放規定,目標2030年落實碳中和製造。台灣產業型態以製造出口為導向,碳稅實施勢必造成衝擊,化合物半導體可大幅減少電能轉換過程中耗損,是台灣實現淨零碳排,維持製造業競爭優勢的新利器。

前往第 頁 / 共43頁
2022.11.22

國家研發體系的重建構/詹文男

近來因選舉政治引發的議題不少,尤其國家研發法人與地方縣市候選人之間的爭訟,更是令人矚目,且引發多方的辯論。正反雙方都以對自己有利的角度進行陳述,也對對方的瑕疵進行放大鏡檢視,加上各自支持群體及網民的助陣,更讓外人看的眼花撩亂。

2022.11.15

輔助機器人 手術好夥伴/財團法人金屬研究發展中心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醫師在機器人輔助下執行手術概念普遍被大眾接受,經濟部技術處洞察機器人手術輔助系統在特定治療所帶來的優勢,甚至主動尋求可提供相關手術治療方案的醫院或醫師進行治療規劃;相較於醫師靈活的雙手與需隨機應變的臨場經驗,手術輔助系統可在臨床上帶來更多效益。

2022.11.15
2022.11.08

從國際科技發展趨勢探尋台灣新興產業/譚瑾瑜

顧能公司(Gartner)剛於今(2022)年10月17日發布2023年十大戰略科技趨勢報告,提出數位免疫系統(Digital Immune System)、應用可觀測性(Applied Observability)、人工智慧的信任、風險及安全管理(AI TRiSM)、企業雲端平台(Industry Cloud Platforms)、平台工程(Platform Engineering)、無線價值實現(Wireless-Value Realization)、超級應用程式(Superapps)、自適應人工智慧(Adaptive AI)、元宇宙(Metaverse)、永續科技(Sustainable Technology)等10項當前關鍵科技,並表示企業若能妥適運用這些科技,將可優化企業運營韌性、拓展服務效率、開拓新的互動體驗創新虛擬市場,並滿足當前全球對於永續的需求。

2022.11.08
2022.10.25

降低產品碳足跡的第一步 — 低碳原料 ⁄ 蕭耀貴

沒有衡量就無法管理,在淨零排放的風潮下,企業紛紛啟動產品碳足跡的盤查,盤查計算的範圍涵蓋產品生命週期各階段,包括:原料階段、製造階段、運輸配送、使用階段和廢棄處理。因此,排碳量高的階段是我們淨零排放優先關注的重點。 依據環保署「碳/減碳標籤產品資訊」平台的 1143 筆取得碳標籤產品資料(截至2022年9月)進行分析,在產品生命週期中碳排放比重最高的階段,有 755 件商品是在原料階段碳排量最大,其次是有 271 件商品是在製造階段碳排量最大(下圖一)。顯而易見,原料階段的碳排量是目前產品碳足跡的減碳重點熱區。

2022.10.18

注意我國工程師過勞的問題/李家同

我們很多科技公司的工程師常有需要工作得很晚,幾乎每天的晚飯都要在公司裡吃,吃完以後還要工作一些時間。這種現象是值得大家注意的,因為絕大多數歐洲國家的工程師不可能工作得如此之晚,即使有這種情形,也是偶爾為之,但是歐洲的科技仍然是相當領先的。

2022.10.18
2022.09.27

城市治理在淨零排放議題中的角色/張四立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源自於都市地區的占比,逐漸增加,根據聯合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於2022年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2020年全球居住於城市的人口占比,由2015年的55%(約42億人),增至63%(約49億人),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亦由2015年的250億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增為290億公噸,約占全球總排放量的67-72%

2022.09.27
2022.09.20

提升服務業薪資水準之策略/王健全

台灣的薪資水準趕不上物價上漲,已成為國人心中的痛,尤其是高等教育畢業的年輕人初入社會不但失業率高,薪資水準也低。究竟原因出在哪裡?我們認為問題出在服務業,因為專上畢業生多數進入服務業,但服務業卻沒有太多高薪的就業機會。歸納服務業低薪的兩大主要原因:其一,高等教育過度投資;其二,服務業鬆綁產業化速度不足,加上市場太小,無力吸納太多的高素質人力。

2022.09.20
2022.09.13

提早強化經濟韌性 面對全球經濟變局/譚瑾瑜

各國預測機構持續調降今(2022)年經濟成長預測,亦紛紛預估明(2023)年經濟表現,全球經濟成長區間將在2.6%至3.1%之間,除了對未來經濟前景並不樂觀之外,2023年全球經濟成長亦低於今年表現,顯示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成長仍有許多挑戰,需要提早因應。

2022.08.30

企業面對的淨零挑戰及碳管理藍圖規劃/劉哲良

在2015年聯合國所通過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中,宣告了全球環境目標為本世紀末平均升溫控制在2℃以下;而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進行了嚴謹的氣候模擬,說明欲達前述目標、全球必須在世紀中葉達成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也因此,不同層次的管理作為開始被廣泛推動;公部門如此,私部門此是如此。

2022.08.16

數位發展部應發揮的四個角色/詹文男

數位發展部預計在8月27日掛牌,行政院指出,數位發展部未來將致力於「建構數位服務跨域的協力典範」、「完備數據公益生態制度及應用」,以及「促進跨國公民科技與資料民主化的共同發展」等三大目標。

2022.08.16
2022.07.12

發展低軌衛星產業正逢其時/譚瑾瑜

繼SpaceX於俄烏戰爭中支應烏克蘭通訊一戰成名後,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於6 月底授權SpaceX星鏈(Starlink)低軌衛星高速網際網路服務,可提供給移動中的物體,包括汽車、卡車、飛機、船隻等,可以預期的是,透過SpaceX所提供的服務,可以滿足許多行動中的聯網需求,進一步拓展低軌衛星的需求,帶動衛星製造、發射產業、地面設備及服務市場的成長,衍生許多商機。

2022.07.12
前往第 頁 / 共31頁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