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關於經新聞
即時新聞
影音專區
圖文懶人包
謠言澄清
名家論
活動特報
首頁
名家論
搜尋類別:
請選擇搜尋類別
能源
商業
水資源
投資
國際貿易
產業與科技
經濟統計
標準檢驗
國營事業
智財與專利
其它議題
人事資訊
地質礦物
中小企業與新創
時間:
至
關鍵字:
2023.10.10
循環物流箱低碳嗎?/郭財吉
隨著淨零排放與循環經濟觀念的興起,很多永續專家,大都認為一次性包裝除了資源消耗外,也會產生許多溫室氣體(GHG)的排放。因此大力推動循環包裝。然而此論述大都缺乏科學方法的論述。循環包裝會增加額外的環境衝擊,包括貨運卡車的噸數增加、包裝本體重量的增加、逆物流的距離增長,循環後包裝箱需要進行清潔,及循環效率。因此循環包裝真的低碳嗎?
2023.10.10
商業
能源
more
2023.10.03
達成淨零排放所需的科技創新/鄭名山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估算,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將是人類控制全球溫升的最後機會,否則進入22世紀,全球溫度仍將不斷上升,最終造成災難性的結果。也因此全球主要國家都已宣示將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國際品牌大廠例如蘋果、微軟等也紛紛要求全球供應鏈減碳,歐盟展開碳關稅機制等措施,也因此讓身處全球供應鏈一環的台灣產業界快速面臨減碳壓力。然而根據最新各國提交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秘書處的自願減量承諾,累計至2030年之前全球的碳排放仍將持續增加,達成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似乎越來越困難。
2023.10.03
能源
產業與科技
more
2023.09.26
全球複合性風險升溫,經濟政策需強化風險應對意識/劉孟俊
在全球化的時代,國際經濟動態變化與挑戰加劇,不僅影響各國的經濟發展,更可能對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帶來深遠影響,對此,WEF提醒當前全球風險具有多面性,包括極端氣候、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和環境破壞等,這使得科技、健康和地緣政治風險相互交織,形成一個複合性的全球風險格局。
2023.09.26
產業與科技
國際貿易
more
more
2023.09.19
臺灣防洪規劃議題檢視探討/游景雲
台灣山陡川急、地狹人稠、常受到颱風豪雨侵襲,防洪一直長久以來重要問題。早期較缺乏整體整治思維,後來隨著國家發展持續被重視,所以自90年度起政府開始編列各項特別預算,整體推動水患治理工作,包括制定「基隆河流域整治特別條例」、95年通過「水患治理特別條例」
2023.09.19
水資源
more
more
2023.08.23
銀行需要擁抱數位科技的大變革/周雨田
近來台灣數位銀行開始有一些明顯的成長,依據金管會最新資料統計,目前提供數位存款帳戶的一般銀行共34家、純網銀則為3家。其中以台新銀行為第一,擁有332萬戶(19%),其次是國泰世華銀行208萬戶(12%),前五名之一般銀行開戶數佔全部銀行總戶數71%。
2023.08.23
商業
more
more
2023.08.15
氣候變遷之衝擊—留住水的對策/陳伸賢
全球暖化加上即將到來的聖嬰現象,全球均溫在2023年7月4日有史以來第一次突破了17度,科學家預測這可能是近10 萬年來的最高氣溫。至於台灣今年因曾文水庫蓄水不足,農委會7月8日宣布,嘉南二期作約2.8萬公頃稻田停灌休耕,在在顯示台灣受全球氣候變遷之影響愈來愈明顯,因此未來如何留住水,成為現今台灣水資源最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2023.08.15
水資源
more
more
2023.08.08
我國儲能應用現況及未來發展/吳再益、吳霽庭
為同時達成淨零排放及供電穩定之目標,導入儲能系統是不可或缺的措施。參考國際上電業發展經驗,儲能系統之運用主要以發電端、用戶端及電網端為主。儲能於發電端可協助尖離峰轉移,有效協助發電設備出力平滑化,更可進一步透過儲存電力之行為,舒緩釋放饋線容量;儲能於用戶端可透過需量反應行為,靈活調配負載與儲能,智慧運用並減少用戶之電費負擔;儲能於電網端則主要提供輔助服務,更可進一步協助電能轉移或需緩區域壅塞情形。
2023.08.08
能源
more
more
2023.08.01
冷鏈商物流服務之南向發展策略建議/陳慧娟
台灣冷鏈物流服務與技術能力凌駕許多國家,農產品、食品等進入冷鏈系統流通的比例已達90%以上,近幾年國內在冷鏈產業之發展策略為輔導物流業者應用AIoT、自動化等技術,建立支援零售、餐飲、即食品、醫藥等溫控品之供銷、儲運與配送服務模式,提高效率與強化品質,並發展物流服務減碳方案,推動綠色物流,同時開發國際市場,擴大商機。
2023.08.01
商業
國際貿易
more
more
最前頁
1
2
3
4
5
最末頁
前往第
頁 / 共44頁
2023.09.19
臺灣防洪規劃議題檢視探討/游景雲
台灣山陡川急、地狹人稠、常受到颱風豪雨侵襲,防洪一直長久以來重要問題。早期較缺乏整體整治思維,後來隨著國家發展持續被重視,所以自90年度起政府開始編列各項特別預算,整體推動水患治理工作,包括制定「基隆河流域整治特別條例」、95年通過「水患治理特別條例」
2023.09.19
水資源
more
2023.08.23
銀行需要擁抱數位科技的大變革/周雨田
近來台灣數位銀行開始有一些明顯的成長,依據金管會最新資料統計,目前提供數位存款帳戶的一般銀行共34家、純網銀則為3家。其中以台新銀行為第一,擁有332萬戶(19%),其次是國泰世華銀行208萬戶(12%),前五名之一般銀行開戶數佔全部銀行總戶數71%。
2023.08.23
商業
more
2023.08.15
氣候變遷之衝擊—留住水的對策/陳伸賢
全球暖化加上即將到來的聖嬰現象,全球均溫在2023年7月4日有史以來第一次突破了17度,科學家預測這可能是近10 萬年來的最高氣溫。至於台灣今年因曾文水庫蓄水不足,農委會7月8日宣布,嘉南二期作約2.8萬公頃稻田停灌休耕,在在顯示台灣受全球氣候變遷之影響愈來愈明顯,因此未來如何留住水,成為現今台灣水資源最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2023.08.15
水資源
more
2023.08.08
我國儲能應用現況及未來發展/吳再益、吳霽庭
為同時達成淨零排放及供電穩定之目標,導入儲能系統是不可或缺的措施。參考國際上電業發展經驗,儲能系統之運用主要以發電端、用戶端及電網端為主。儲能於發電端可協助尖離峰轉移,有效協助發電設備出力平滑化,更可進一步透過儲存電力之行為,舒緩釋放饋線容量;儲能於用戶端可透過需量反應行為,靈活調配負載與儲能,智慧運用並減少用戶之電費負擔;儲能於電網端則主要提供輔助服務,更可進一步協助電能轉移或需緩區域壅塞情形。
2023.08.08
能源
more
2023.08.01
冷鏈商物流服務之南向發展策略建議/陳慧娟
台灣冷鏈物流服務與技術能力凌駕許多國家,農產品、食品等進入冷鏈系統流通的比例已達90%以上,近幾年國內在冷鏈產業之發展策略為輔導物流業者應用AIoT、自動化等技術,建立支援零售、餐飲、即食品、醫藥等溫控品之供銷、儲運與配送服務模式,提高效率與強化品質,並發展物流服務減碳方案,推動綠色物流,同時開發國際市場,擴大商機。
2023.08.01
商業
國際貿易
more
2023.07.25
全球暖化下興起的氣候訴訟/黃正忠
與KPMG各國同事線上會議時聊及最新大事,幾乎不約而同直指各國高溫累破紀錄的共同現象,從今年3月至7月直達單月恐創最熱紀錄的高點。4月27日,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偵測的數據顯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高達百萬分之427.6(即427.6ppm),較前一年增加5ppm,快速直逼暖化1.5度C的430ppm。4月份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濃度為422.73ppm,世界氣象組織WMO在5月份表示在2027年之前,估計有66%的機率會觸及暖化1.5度C,比2022年估計的50%快速升高。這不是危言聳聽,實際數字顯示2023年3月的地表均溫較1880-1920工業化前暖化1.48度C,而2023年3月是1880年來第二高溫的3月份。
2023.07.25
能源
more
2023.07.18
美國進口地區結構轉變對全球經濟之影響/譚瑾瑜
美國商務部於今(2023)年7月6日公布5月貿易統計數據,其貨品貿易赤字減少48億美元,服務貿易盈餘增加7億美元,然而在貿易逆差減緩的同時,美國對墨西哥貿易逆差則創歷史新高,高達141億美元,墨西哥並取代中國大陸,成為美國第一大進口地區。上述2023年起美國進口地區結構已然轉變的事實,是全球疫後生產活動及供應鏈變化的開端,值得長期關注。
2023.07.18
國際貿易
more
2023.07.12
因應氣候變遷南部地區水資源開發之我見/游保杉
檢視臺灣近幾年乾旱事件,於2014至2015年、2017至2018年以及2020至2021年總共經歷三場嚴重乾旱事件,而2022至2023年亦有乾旱事件發生,農業被迫停灌休耕與衝擊公共供水之穩定性。整體而言,近期臺灣平均約兩至三年就會經歷一場乾旱事件,其發生頻率相較於往常已有增加趨勢。
2023.07.12
水資源
more
2023.07.04
從配電系統操作者(DSO)談分散式電源發展/許志義
隨著全球分散式電源快速興起,以及兼具小型綠能生產者(Producers)與電力消費者(Consumers)雙重身份的「產消者(Prosumers=Producers+Consumers )」,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註1)。在此種新興綠電架構的發展趨勢下,越來越多帶有間歇性特質的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搭配著儲能系統、電動車、需量反應等,已散落在各行各業各角落,形塑出電力系統的新風貌。這是不可阻逆的永續新浪潮,對於「淨零轉型」是好事一樁。
2023.07.04
能源
more
2023.06.27
貿易協定的變形金剛/施文真
貿易協定,無論是WTO脈絡下的多邊貿易協定、或是數以百計的雙邊或區域貿易協定,在過去數十年間,透過協定下的市場開放承諾、不歧視原則、關稅與非關稅貿易的降低等關鍵條文,扮演著驅動各國貿易自由化的功能。
2023.06.27
國際貿易
more
2023.06.13
永續發展趨勢下,國際促進就業及經濟成長推動方向及作法/劉孟俊
全球疫情後的風險加劇,突顯永續就業新任務。地緣政治、疫後經濟恢復不均衡和全球供應鏈瓶頸等因素導致通膨現象停滯。全球通膨率顯著高於經濟成長與工資漲幅,嚴重影響低收入戶的購買力。經濟放緩迫使更多勞工接受低品質和低薪的工作,就業和社會安全保障更加低落。亟需改善勞工條件和提供保護支持,解決就業市場不平等問題。
2023.06.13
產業與科技
其它議題
more
最前頁
1
2
3
4
5
最末頁
前往第
頁 / 共32頁
2023.10.10
循環物流箱低碳嗎?/郭財吉
隨著淨零排放與循環經濟觀念的興起,很多永續專家,大都認為一次性包裝除了資源消耗外,也會產生許多溫室氣體(GHG)的排放。因此大力推動循環包裝。然而此論述大都缺乏科學方法的論述。循環包裝會增加額外的環境衝擊,包括貨運卡車的噸數增加、包裝本體重量的增加、逆物流的距離增長,循環後包裝箱需要進行清潔,及循環效率。因此循環包裝真的低碳嗎?
2023.10.10
2023.10.03
達成淨零排放所需的科技創新/鄭名山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估算,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將是人類控制全球溫升的最後機會,否則進入22世紀,全球溫度仍將不斷上升,最終造成災難性的結果。也因此全球主要國家都已宣示將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國際品牌大廠例如蘋果、微軟等也紛紛要求全球供應鏈減碳,歐盟展開碳關稅機制等措施,也因此讓身處全球供應鏈一環的台灣產業界快速面臨減碳壓力。然而根據最新各國提交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秘書處的自願減量承諾,累計至2030年之前全球的碳排放仍將持續增加,達成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似乎越來越困難。
2023.10.03
2023.09.26
全球複合性風險升溫,經濟政策需強化風險應對意識/劉孟俊
在全球化的時代,國際經濟動態變化與挑戰加劇,不僅影響各國的經濟發展,更可能對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帶來深遠影響,對此,WEF提醒當前全球風險具有多面性,包括極端氣候、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和環境破壞等,這使得科技、健康和地緣政治風險相互交織,形成一個複合性的全球風險格局。
2023.09.26
2023.09.19
臺灣防洪規劃議題檢視探討/游景雲
台灣山陡川急、地狹人稠、常受到颱風豪雨侵襲,防洪一直長久以來重要問題。早期較缺乏整體整治思維,後來隨著國家發展持續被重視,所以自90年度起政府開始編列各項特別預算,整體推動水患治理工作,包括制定「基隆河流域整治特別條例」、95年通過「水患治理特別條例」
2023.09.19
2023.08.23
銀行需要擁抱數位科技的大變革/周雨田
近來台灣數位銀行開始有一些明顯的成長,依據金管會最新資料統計,目前提供數位存款帳戶的一般銀行共34家、純網銀則為3家。其中以台新銀行為第一,擁有332萬戶(19%),其次是國泰世華銀行208萬戶(12%),前五名之一般銀行開戶數佔全部銀行總戶數71%。
2023.08.23
2023.08.15
氣候變遷之衝擊—留住水的對策/陳伸賢
全球暖化加上即將到來的聖嬰現象,全球均溫在2023年7月4日有史以來第一次突破了17度,科學家預測這可能是近10 萬年來的最高氣溫。至於台灣今年因曾文水庫蓄水不足,農委會7月8日宣布,嘉南二期作約2.8萬公頃稻田停灌休耕,在在顯示台灣受全球氣候變遷之影響愈來愈明顯,因此未來如何留住水,成為現今台灣水資源最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2023.08.15
2023.08.08
我國儲能應用現況及未來發展/吳再益、吳霽庭
為同時達成淨零排放及供電穩定之目標,導入儲能系統是不可或缺的措施。參考國際上電業發展經驗,儲能系統之運用主要以發電端、用戶端及電網端為主。儲能於發電端可協助尖離峰轉移,有效協助發電設備出力平滑化,更可進一步透過儲存電力之行為,舒緩釋放饋線容量;儲能於用戶端可透過需量反應行為,靈活調配負載與儲能,智慧運用並減少用戶之電費負擔;儲能於電網端則主要提供輔助服務,更可進一步協助電能轉移或需緩區域壅塞情形。
2023.08.08
2023.08.01
冷鏈商物流服務之南向發展策略建議/陳慧娟
台灣冷鏈物流服務與技術能力凌駕許多國家,農產品、食品等進入冷鏈系統流通的比例已達90%以上,近幾年國內在冷鏈產業之發展策略為輔導物流業者應用AIoT、自動化等技術,建立支援零售、餐飲、即食品、醫藥等溫控品之供銷、儲運與配送服務模式,提高效率與強化品質,並發展物流服務減碳方案,推動綠色物流,同時開發國際市場,擴大商機。
2023.08.01
2023.09.19
臺灣防洪規劃議題檢視探討/游景雲
台灣山陡川急、地狹人稠、常受到颱風豪雨侵襲,防洪一直長久以來重要問題。早期較缺乏整體整治思維,後來隨著國家發展持續被重視,所以自90年度起政府開始編列各項特別預算,整體推動水患治理工作,包括制定「基隆河流域整治特別條例」、95年通過「水患治理特別條例」
2023.09.19
2023.08.23
銀行需要擁抱數位科技的大變革/周雨田
近來台灣數位銀行開始有一些明顯的成長,依據金管會最新資料統計,目前提供數位存款帳戶的一般銀行共34家、純網銀則為3家。其中以台新銀行為第一,擁有332萬戶(19%),其次是國泰世華銀行208萬戶(12%),前五名之一般銀行開戶數佔全部銀行總戶數71%。
2023.08.23
2023.08.15
氣候變遷之衝擊—留住水的對策/陳伸賢
全球暖化加上即將到來的聖嬰現象,全球均溫在2023年7月4日有史以來第一次突破了17度,科學家預測這可能是近10 萬年來的最高氣溫。至於台灣今年因曾文水庫蓄水不足,農委會7月8日宣布,嘉南二期作約2.8萬公頃稻田停灌休耕,在在顯示台灣受全球氣候變遷之影響愈來愈明顯,因此未來如何留住水,成為現今台灣水資源最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2023.08.15
2023.08.08
我國儲能應用現況及未來發展/吳再益、吳霽庭
為同時達成淨零排放及供電穩定之目標,導入儲能系統是不可或缺的措施。參考國際上電業發展經驗,儲能系統之運用主要以發電端、用戶端及電網端為主。儲能於發電端可協助尖離峰轉移,有效協助發電設備出力平滑化,更可進一步透過儲存電力之行為,舒緩釋放饋線容量;儲能於用戶端可透過需量反應行為,靈活調配負載與儲能,智慧運用並減少用戶之電費負擔;儲能於電網端則主要提供輔助服務,更可進一步協助電能轉移或需緩區域壅塞情形。
2023.08.08
2023.08.01
冷鏈商物流服務之南向發展策略建議/陳慧娟
台灣冷鏈物流服務與技術能力凌駕許多國家,農產品、食品等進入冷鏈系統流通的比例已達90%以上,近幾年國內在冷鏈產業之發展策略為輔導物流業者應用AIoT、自動化等技術,建立支援零售、餐飲、即食品、醫藥等溫控品之供銷、儲運與配送服務模式,提高效率與強化品質,並發展物流服務減碳方案,推動綠色物流,同時開發國際市場,擴大商機。
2023.08.01
2023.07.25
全球暖化下興起的氣候訴訟/黃正忠
與KPMG各國同事線上會議時聊及最新大事,幾乎不約而同直指各國高溫累破紀錄的共同現象,從今年3月至7月直達單月恐創最熱紀錄的高點。4月27日,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偵測的數據顯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高達百萬分之427.6(即427.6ppm),較前一年增加5ppm,快速直逼暖化1.5度C的430ppm。4月份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濃度為422.73ppm,世界氣象組織WMO在5月份表示在2027年之前,估計有66%的機率會觸及暖化1.5度C,比2022年估計的50%快速升高。這不是危言聳聽,實際數字顯示2023年3月的地表均溫較1880-1920工業化前暖化1.48度C,而2023年3月是1880年來第二高溫的3月份。
2023.07.25
2023.07.18
美國進口地區結構轉變對全球經濟之影響/譚瑾瑜
美國商務部於今(2023)年7月6日公布5月貿易統計數據,其貨品貿易赤字減少48億美元,服務貿易盈餘增加7億美元,然而在貿易逆差減緩的同時,美國對墨西哥貿易逆差則創歷史新高,高達141億美元,墨西哥並取代中國大陸,成為美國第一大進口地區。上述2023年起美國進口地區結構已然轉變的事實,是全球疫後生產活動及供應鏈變化的開端,值得長期關注。
2023.07.18
2023.07.12
因應氣候變遷南部地區水資源開發之我見/游保杉
檢視臺灣近幾年乾旱事件,於2014至2015年、2017至2018年以及2020至2021年總共經歷三場嚴重乾旱事件,而2022至2023年亦有乾旱事件發生,農業被迫停灌休耕與衝擊公共供水之穩定性。整體而言,近期臺灣平均約兩至三年就會經歷一場乾旱事件,其發生頻率相較於往常已有增加趨勢。
2023.07.12
2023.07.04
從配電系統操作者(DSO)談分散式電源發展/許志義
隨著全球分散式電源快速興起,以及兼具小型綠能生產者(Producers)與電力消費者(Consumers)雙重身份的「產消者(Prosumers=Producers+Consumers )」,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註1)。在此種新興綠電架構的發展趨勢下,越來越多帶有間歇性特質的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搭配著儲能系統、電動車、需量反應等,已散落在各行各業各角落,形塑出電力系統的新風貌。這是不可阻逆的永續新浪潮,對於「淨零轉型」是好事一樁。
2023.07.04
2023.06.27
貿易協定的變形金剛/施文真
貿易協定,無論是WTO脈絡下的多邊貿易協定、或是數以百計的雙邊或區域貿易協定,在過去數十年間,透過協定下的市場開放承諾、不歧視原則、關稅與非關稅貿易的降低等關鍵條文,扮演著驅動各國貿易自由化的功能。
2023.06.27
2023.06.13
永續發展趨勢下,國際促進就業及經濟成長推動方向及作法/劉孟俊
全球疫情後的風險加劇,突顯永續就業新任務。地緣政治、疫後經濟恢復不均衡和全球供應鏈瓶頸等因素導致通膨現象停滯。全球通膨率顯著高於經濟成長與工資漲幅,嚴重影響低收入戶的購買力。經濟放緩迫使更多勞工接受低品質和低薪的工作,就業和社會安全保障更加低落。亟需改善勞工條件和提供保護支持,解決就業市場不平等問題。
202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