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15.07.02 產業與科技
財政的擴張 應軟硬兼施 / 王健全
分享至: 
2015.07.02 產業與科技
財政的擴張 應軟硬兼施 / 王健全
分享至: 
作者: 王健全 /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目前,台灣的經濟成長在出口動能減弱以及民間消費受到所得成長停滯制約下,進入「新平庸時代」,因此,成長的擴張亟待投資的加持,尤其是政府的投資。不過,受限於政府GDP 40%的舉債上限,過去幾年政府投資幾近零成長或負成長,也使國內景氣祇能維持在3~3.5%左右的成長幅度。而今,此一局面可望有重大改變,因為日前財政部長表示,在稅收大幅成長、釋股收入提高,以及土地活化下,舉債空間跟著提高,明年可以考慮增加公共支出,帶動經濟成長,使未來經濟恢復動能。根據張部長的看法,未來可望採行「擴張型財政政策」,增加公共建設的投資,令人期待。


不過,除了硬體的公共建設外,軟性的投資包括研發創新、研究機構的投資、國營事業擴大研發的示範效果、法規鬆綁,以及嶄新政策工具投入等均可考慮同步增加,透過上述軟硬兼施的財政擴張,才能加速產業的轉骨及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不少研究指出,公共基礎建設固然有其經濟效益,但其外部性、擴散性則遠遠不如產業的創新投資。尤其在大陸「紅色供應鏈」崛起,以及企業的研發投資邁入物聯網、大數據、雲端運算、電子商務等新經濟的相關領域,透過產業的創新研發才能塑造台灣產業的差異性、獨特性,並在大陸產業夾擊中突圍。


其次,新竹科學園區的競爭力斐然,背後的原因在於工業技術研究院、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的基礎研究支持。在園區、研究機構及學術界研發的加持下,也撐起了台灣在電子資訊業上的國際地位。中科、南科園區雖然也有產業的群聚效果,但缺乏研究機構的研發支援,祇能扮演製造基地,研發創新的爆發力及區域發展的平衡效果也受到制約。因此,如何加強研究機構的創新投資,擴大產學研的研發能量,也是政府無可旁貸的職責。再者,國營事業的研發支出占營收比重太低,透過鬆綁創新採購規範,強化國營企業的研發投資,產生示範效果,帶動民間投資創新,方能發揮火車頭的驅動效果。另一方面,法規鬆綁是相對廉價的產業政策工具,但需為整體目標而鬆綁,而非為鬆綁而鬆綁,才能賦予產業創新更大的活力。


最後,先進國家的經驗,值得借鏡。最近,澳洲、荷蘭、德國、新加坡等為因應人口老化、產業轉型,紛紛結合基金、創投,並配合規費、稅捐收入成立主權基金,透過基金的收益來因應人口老化、產業升級,值得正視。準此,政府可以考慮結合菸酒稅捐、汙染稅,以及一定比例的勞退基金、國發基金,並搭配部分外匯存底成立主權基金,來因應未來人口老化、產業升級轉型的棘手問題,以解決財務困窘及塑造快速的結構轉變。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