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15.07.21 產業與科技
大陸崛起下我國 ICT 產業的新思維 / 洪春暉
分享至: 
2015.07.21 產業與科技
大陸崛起下我國 ICT 產業的新思維 / 洪春暉
分享至: 
作者: 洪春暉 / 資訊工業策進會 產業情報研究所 主任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近年來中國大陸在內需市場的帶動下,再加上政府策略性扶植本土業者,其ICT產業供應鏈的競爭力快速提升,已逐漸形成對我國、韓國等既有ICT供應鏈業者的威脅,媒體甚至賦予紅色供應鏈的稱號,各界的探討日趨激烈,希望能找出台灣產業於兩岸競合中的關鍵地位。


中國大陸在經濟起飛下,國家擁有豐富的政策資源,再加上歷年來透過如家電下鄉等擴大內需的政策,已培養出廣大的本土市場,理當具有發展自主品牌與供應鏈的策略企圖。


以PC產業為例,根據MIC的估計,2015年聯想在筆記型電腦的全球市占率將達兩成以上,已為全球第一,而聯想也增加聯寶代工比例超過四成。NB PC的零組件中國大陸在電池模組、面板、觸控等領域逐漸展露頭角,在智慧型手機方面亦早已展現高度競爭力。


台灣面臨了高度資源不對稱的競爭。我國業者在策略思維上,恐怕不能以正規戰的方式來因應,必須有更靈活、彈性的策略運作。應將格局放大,抱持開放態度面對競爭,從策略面與法規面思考如何面對挑戰,追求新的成長機會。


短期而言,一則可思考「打不過、就跑」的作法,也就是競爭策略中常見的Running策略,持續快速推進技術與產品,或是搶進利基市場。另外則也有業者採取「打不過、就加入他」的思維,與其坐視大陸業者快速壯大,不如在其成長過程中以投資、合資或其他策略聯盟手段,取得其發展成效之利益。若以抗拒心態面對,台灣會被邊緣化,台灣很多企業皆因打入大陸供應鏈而成功。此外,面臨大陸人才挖角,台灣應該仿效新加坡,開放優質移民政策,吸引全球高階工程師來台工作,亦可解決人口老化的問題。


長期而言,根據兩岸不同的稟賦,在比較利益法則下,中國大陸利用生產成本優勢,繼續發展具規模經濟優勢的硬體製造,當為有利之舉。但以台灣而言,則可思考強調品質、彈性與高附加價值服務的製造服務,落實製造業服務化的概念。以國內半導體業龍頭台積電為例,可以長期領先中芯半導體等大陸業者,除了技術領先以外,其提供客戶的專業服務,累積的客戶共同研發關係,並能同時滿足多元客戶的產品差異化需求,恐怕才是其賴以勝出的關鍵。台灣製造業在未來長期的發展上,應需思考朝專業的製造服務業的方向發展。


觀察長期趨勢,傳統3C產品成長空間將逐漸縮小,未來發展方向在於將ICT技術大量應用於多元的生活領域。台灣產業應思考是否要持續在如PC、智慧型手機等逐漸顯得擁擠又狹小的池塘中搶稱王,還是應該廣積糧,蓄積我們在物聯網等新興生活應用領域的競爭力。台灣有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其中不乏具隱形冠軍潛質者,具有彈性高、反應速度快等優勢。台灣應思考與大陸搶攻不同的市場區隔,利用物聯網少量多樣的特性,讓兩岸產業重新分工,大陸主攻量大、具規模的產品與應用,台灣則開發少量多樣的利基市場。


在思考未來新局,台灣應著重四個面向:一、開拓新市場:與當地政府及業者洽談建立產業群聚,協助台灣業者拓銷具潛力新興市場。二、開發新技術:輔導業者投入雲端、物聯網、生產力4.0等新興技術開發,掌握關鍵技術,發展出各種產品及服務。三、創造新應用:引導切入垂直應用領域,發展整體解決方案,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四、建構新環境:鬆綁過多在人才、資金與投資等法規限制,改善產業經營環境。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