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15.09.09 產業與科技
臺灣需要堅強的製造業 / 詹文男
分享至: 
2015.09.09 產業與科技
臺灣需要堅強的製造業 / 詹文男
分享至: 
作者: 詹文男 /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資深產業顧問兼所長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出口不振,訂單縮減,製造業未來令人擔憂,各界紛紛提出解方,希望情況能夠獲得改善。有人認為應升級轉型,有人覺得要分散市場,更有人認為應全力發展服務業,以有效彌補製造業逐漸衰退的問題。筆者認為,發展內需,當然是提振經濟發展的方向之一,但放棄製造業則萬萬不可,以下是主要的理由:


若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觀察,我們可以發現,製造業為我國主要的經濟活動,GDP占比達三成:103年我國製造業之名目GDP達新台幣4.58兆元,占我國整體名目GDP比重達29%,為我國占GDP比重最高的次領域產業。103年製造業占我國國內各業生產總額高達52%,產值貢獻度高。


另依據中華徵信所調查,2015年台灣前5,000大企業中,製造業的營收總額達20兆9,345億元,稅前純益總額規模達1兆2,254億元,年增各7,757億元及2,892億元,在前5,000大企業中獲利占比超過50%。近三年,製造業營收規模平均是服務業的2.26倍,稅前盈餘是服務業的2.5倍。


其次,製造業具有高度產業關連性:根據對產業關聯係數的統計,製造業的平均向後關聯係數3.6,高於服務業的平均值1.9,製造業所帶動的經濟驅動貢獻遠高於服務業;隨著製造業與服務業之連結愈加密切,需要有堅強的製造業,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競爭力,並帶動週邊服務性產業如包裝、運輸、出口報關、飲食民生、消費娛樂,甚至於土地開發、廠房興建、生產設備裝置等相關產業之發展,連帶創造附加價值及營業稅收。


再者,製造業為國家智慧資本之根基:臺灣天然資源缺乏,屬出口導向的海島型經濟體,若無法維持技術含量高之製造業發展,將影響技術人才的長期培育與國家智慧資本之累積,嚴重侵蝕中長期競爭力,使經濟動能的根基逐漸流失。更何況製造業是最真實的價值創造,也是穩定國家發展的重要業種:相較於金融、媒體、內容等不易衡量單位生產性的服務業,製造業所對應的是最實在,也最基礎的人類需求(食衣住行),也是確立勤勞與務實國民性的主要業種(另一選項是農業)。德、義、瑞、日等國的精緻商品與包含服務業在內的市場魅力,都是奠立在17世紀所傳承下來之工匠文化與造物精神。


此外,製造業也有助於抑制資產泡沫的形成。2009年之前,各大先進經濟體均流行以金融、房地產為主的虛擬經濟模式,使得社會資本脫離實體產業。而虛擬經濟的高風險及高槓桿特色,造成了資產泡沫的形成,使整體環境陷入了實體經濟空心化的風險。故台灣社會中需要擁有堅強的製造業來鞏固實體經濟,為其帶來更多的發展動能。


最後,製造業也是無形的國家安全屏障:臺灣的國際政治情勢艱困,藉由在全球供應鏈佔有不可或缺關鍵地位的資訊電子、半導體等主要製造業,擴大對全球市場影響力,可形成一個無形的國家安全屏障;我國外交處境艱難,發展雙邊/多邊自由貿易協定不易,透過具全球佈局能力的製造業者,可協助我國進行全球佈局,減低我國未加入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衝擊。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