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15.09.15 產業與科技
民可使由之,亦須使知之 / 王健全
分享至: 
2015.09.15 產業與科技
民可使由之,亦須使知之 / 王健全
分享至: 
作者: 王健全 /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最近,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感下滑,尤其是經濟成長率的下滑、ECFA經貿協議的談判受挫、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推動停滯不前,以及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的崛起。但事實上,政府默默地進行不少短期刺激景氣及中長期的紮根工作。不過,在民眾缺乏了解、媒體的渲染之下,抹煞了政府的努力及經營。


當前出口連續衰退、投資動能不足,加上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的節節進逼下,台灣經濟成長率陷入保2困境。為提早因應全球經濟的緩步復甦,並拓展出口、促進投資及強化產業升級的政策,經濟部也提出了許多重要政策。


在提振出口上,經濟部改變策略由以經「單品」出口,改為「系統性型態」出口的模式,由過去製造產品,延伸至技術、服務、商業模式,以提高出口的附加價值,並「套牢」(lock in)客戶。而在未來可能系統整合的創新,包括智慧城市、綠色運輸、LED照明、智慧醫療、U-bike、石化等,除了對中國大陸出口外,亦可轉向東南亞,透過投資帶動出口,加速經濟的成長。


在促進投資上,經濟部每二年辦理地方政府辦理招商獎勵,透過獎金進行招商績效評比,使地方政府樂於和中央政府協調、整合,提供一步到位、中央地方一體性的服務,來增加國內外的投資。


其次,在〈產業創新條例〉上,除了透過國發基金編列基金,協助國內外購/合併國外產業外,並修法敦促國營事業增加研發投資,發揮領頭羊角色,以帶動國內的研發支出及加速產業升級。同時,也透過技術入股及員工分紅配股費用等法規調整,以利產業留才、攬才、避免中國大陸供應鏈發展能引發的惡意挖角。尤其在購併基金的設立上,工業局之前即洞燭先機,規劃相關基金,以加強企業購/合併的金援,創造新的投資機會、解決國內投資動能不足的困擾,並成為目前政府規劃相關振興經濟方案的主軸之一。


在強化產業升級上,為了因應未來動能不足及提升人均生產力,行政院提出「生產力4.0」的計畫,使企業的自動化走向智慧化,並結合物聯網(IoT)、巨量資料(Big Data)、機器人,進行先進製造與服務,並應用於3C、金屬加工、工具機、食品、醫療、物流、農業、服務業等,以及提升附加價值,創造產業競爭優勢。其次,在「產業升級行動方案」中,它以維持傳統產業,鞏固主要產業及育成新興產業為主軸,主要目的在於帶動更多具適當規模,擁有基礎技術,在特定領域上具有獨特性,並具備國際競爭力「中堅企業」的發展,協助台灣產業高質化,並使製造能力向德國看齊。


政府透過短中長期的努力及政策的規劃,希望從短期提振出口,到中長期振興投資、加速產業升級的紮根工作,推動台灣經濟的永續成長。但政府的規劃也需要民眾正向的思考與支持才能順利推動。因此,政策的推動必須有事前的溝通、宣導,使民眾了解政府的苦心、擘劃、政策規劃的來龍去脈、可能產生的效益。在民眾充分了解政策內涵、效益,進而使他們遵循政府的政策。如此一來,政策的執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代表著「民可使由之,亦須使知之」的重要性。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