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15.11.10 國際貿易
加入區域經濟整合 台灣從「心」做起 / 史惠慈
分享至: 
2015.11.10 國際貿易
加入區域經濟整合 台灣從「心」做起 / 史惠慈
分享至: 
作者: 史惠慈 / 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 副主任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台灣主要出口市場洽簽的 FTA 日益增多、協議內容日益加深,在 FTA 本身具有排他性的關稅減讓特性下,當這些 FTA 降稅承諾的逐一實現,未能及時參與國際經濟區域合作的台灣,在海外市場面臨的關稅障礙就相對墊高。


由國際組織的報告中也可看到同樣的訊息,2014年 The Global Enabling Trade Report 台灣在 138 個國家中有關海外市場進入排名是 137 名,2015 年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的世界競爭力評比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2015-2016) 也顯示,台灣出口面臨的貿易關稅障礙,在 140 個國家中排名 68。


而當區域經濟整合降稅的價格競爭壓力,逐一由想像變為現實後,影響的將不僅只是關稅障礙,台灣的出口實績也受到影響,2011-2014 年台灣出口年均成長率僅有 0.6%。不僅如此,目前在美國、歐盟、東協等市場台灣產品在當地進口市場佔有的市場佔有率也逐漸下滑,相對的,韓國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則往上攀升。


面對海外市場競爭環境的惡化、台灣國內制度改善不夠與投資創新不足,加之對外洽簽 FTA過少,有能力的企業更積極的全球佈局,化解區域經濟整合的影響,對國內的影響也開始逐漸顯現出來。台灣引以為傲的產業聚落優勢,在 2015 年 WEF 的世界競爭力評比中,由 2014 年的第 2 名滑落到第 5 名,科學家與工程師人才的供給,由 2014 年的第 14 名滑落到第 28 名,此對屬於創新帶動經濟成長群組的台灣而言,其影響的正是未來發展動能。


以出口帶動經濟成長的台灣,實不能不重視這些不斷蹦跳出來的「警訊」,以出口中間財為主力,與亞太國家形成緊密產業分工產業型態,更不能忽視越來越大型的 FTA 對於區域內產業分工與產業鏈連結的影響力度,如已達成共識的TPP,談判中的RCEP和中日韓FTA。台灣應該認清,台灣已喪失挑選時機的現實,現在台灣只能積極爭取每一個市場、盡力保留台灣在現有亞太產業鏈分工中的位置,並且落實產業的轉型升級、以創新帶動經濟成長,不再糾結於政治口水、民粹意識之爭。


當然個別 FTA 對台灣的意涵也不一樣,TPP 強調的不僅是關稅的減讓,更強調制度面的改革與國際接軌,藉由 TPP 的參與,將啟動台灣進一步的體質轉軌與國際化,更維繫台灣在區域產業分工體系中的位置;RCEP 或者兩岸貨貿協議,則是讓台灣可以順利開拓新興成長中的市場,與台灣的競爭對手站在相等公平的競爭基礎。換言之,不論 TPP、RCEP 的參與,抑或是兩岸間的貨品貿易協議的協商,都是為台灣的出口產品爭取主要市場的公平競爭機會,排除市場進入障礙,帶動台灣的經濟成長,而時間上的迫逼下台灣更應該開放自由化,同步積極投入各個區域經濟整合的推動或協商。


當然,在追求自由化與國際化的同時,也該重視國內相對需要關注與扶持的產業、中小企業、和社會面的議題。事實上,由此次 TPP 達成共識後,美日在其國內進行的各種說明與宣導中,也可看出國內所關注的社會面或中小企業議題,也是美日等國溝通與宣導的焦點,談判的考量重點。是故政府不僅該提出因應措施,更重要的是落實各項措施,確保台灣在實現自由化與國際化的同時,也能維護國內的經濟社會平衡發展。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