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15.12.15 產業與科技
關於紫爆 政府應有更全面性思維與作為 / 鄭福田
分享至: 
2015.12.15 產業與科技
關於紫爆 政府應有更全面性思維與作為 / 鄭福田
分享至: 
作者:鄭福田 / 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所 名譽敎授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台灣近來中南部空氣品質不佳,尤以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飆高達到「紫色」等級,造成民眾人心惶惶。近期看到環保主管機關說明柴油車為紫爆禍首、台中火力發電廠主動減少ㄧ百萬千瓦發電量對降低PM2.5濃度有限等議題,再再顯示有必要檢討空氣污染惡化成因,始能制訂有效的空氣污染防制策略。


首先,研議空品區的污染減量策略,需仰賴模式模擬結果,惟目前固定污染源使用的模式模擬參數資料過時、氣象參數引用離污染源很遠的氣象站資料、欠缺工廠本土化的排放參數。移動污染源空氣污染物排放量,則以汽柴油銷售量計算,但車輛會跨縣市移動,行車型態因捷運、公車、高鐵及U-bike等大眾運輸工具普及而變動,排放量資料應修正。至於逸散污染源的營建工地排放量,則是80年代的數據,舊有資料是否正確也無從驗證。


再者,各縣市每年花費好幾億元空污費進行洗街計畫以減少道路揚塵,而河川揚塵每年僅針對特定河川,花費幾百萬元測定幾次粒狀物濃度,無法提出有效的改善辦法。依據環保署研究,境外傳輸的PM2.5濃度比例約占30~40%,既使關閉所有工廠、禁止車輛、飛機及輪船通行、家戶都不用炊煮,我國孤軍奮鬥最多也只能減56.7%,是否應和有關國家談談如何合作改善?


政府應該研訂ㄧ套公平有效且多管齊下的防制策略。固定污染源已分批管制多年,具有相當改善成果,還有多少減量空間應仔細評估探討。建議應多投入移動及逸散源之管制措施與力道,如:柴油公車改爲電動公車;船隻到台灣外海須更換燃料,甚至應有岸電系統;河川揚塵須提高經費預算從源頭著手整治。近幾年工業局已編列預算補助購置電動公車、電動車、鋰電池與汰換二行程機車,惟消費習慣、車輛性能提升及法規修正等,都會影響電動車推行成效,相關部會應更積極研擬配套措施。


期望政府擬定之空氣污染管制措施,可看得到技術、經費可行性及達成期程,共同提升空氣品質以維護國民健康及生活品質。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