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16.01.12 能源
德國非核的作法與願景 / 闕棟鴻
分享至: 
2016.01.12 能源
德國非核的作法與願景 / 闕棟鴻
分享至: 
作者: 闕棟鴻 /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所 研究員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德國能源政策係以 3E 為最高指導原則,所謂的 3E 政策,即包含了能源安全 (Energy Security)、經濟效率 (Economic Efficiency)及環境永續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為強化能源安全、減緩溫室氣體排放、逐步邁向非核家園,德國早從1980年,即著手規劃能源轉型,希望藉由再生能源發展,減少對石油、天然氣、煤炭及核電的依賴。為展現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之決心,德國政府更於2010年提出能源概念,其整體目標架構如下圖所示。

 


德國能源概念整體目標架構
資料來源:
The Energy of the Future, First “Energy Transition” Progress Report
http://www.bmwi.de/English/Redaktion/Pdf/fortschrittsbericht-kurzfassung-en,property=pdf,bereich=bmwi2012,sprache=en,rwb=true.pdf

 

為邁向非核達成能源轉型目標,德國聯邦政府經濟暨能源部(Federal Ministry for Economic Affairs and Economy)於2012年5月發布新能源政策,說明德國邁向新能源世代的各種政策與措施,同時,為了確實檢討能源轉型之進展與策略,德國自2011年後,每年皆會發布檢視報告(Monitoring Report),檢視能源轉型的進度是否符合預期,同時每三年發布通盤檢討的進展報告(Progress Report),確認能源轉型之目標是否需要額外的補充說明或是修正。德國推動能源轉型,達成非核家園的主要作法如下所述。


(一) 積極發展再生能源
透過再生能源法(Renewable Energy Source Act)的支持,德國政府可以從一般民眾與企業的電價中收取再生能源附加費,來補貼再生能源發展並支持各種能源技術的研發,使再生能源發電業者可以獲得固定電價保證收購20年的收益。德國政府2013~2015年投入於再生能源的經費已高達658億歐元(約為新台幣2兆4千億元),促使近年再生能源附加費的快速上漲,2015年德國再生能源附加費為6.17歐分/度(約為新台幣2.25元/度),預估2016年將再上漲為6.35歐分/度(約為新台幣2.32元/度),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德國再生能源已快速發展,其中再生能源於電力消費之占比,已從2001年的6.2%,至2014年成長為27.8%,預估2015年上半年將再增加為30%。


(二) 節約能源並提升能效
德國政府認為成功的能源轉型政策仍須仰賴「提升能源效率並降低能源消費」,才得以實現。因此,德國政府在2014年提出「國家能源效率行動計畫」(National Energy Plan on Energy Efficiency, NAPE),該計畫主要涵蓋四個領域,包含了(1)建築能源效率;(2)透過財政與收益帶動的節約能源;(3)透過教育與諮詢使消費者提高能源效率;(4)運輸部門能源效率。德國政府預估,透過「國家能源效率行動計畫」中立即措施的推動,2015~2020年將可帶動700億~800億歐元投資,同時為住宅與商業部門省下180億歐元的能源支出,降低初級能源消費390~460PJ,並減少2,500萬~3,00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三) 擴建電網基礎建設
隨著再生能源的發展,電網的擴建也是相當重要的,依據德國聯邦經濟暨能源部委託之研究,德國2013~2032年約需額外投入230~490億歐元的資金才可以完成電網的擴建計畫。未來電網發展計畫,除了配合再生能源發展的規劃,相關建設也將同步搭配未來電力市場的發展機制,該計畫預計將於2016年送交德國聯邦政府進行討論與決議。


(四) 改革電力市場
隨著再生能源占比不斷提升,未來電力市場必須具有彈性的調度能力。針對此項議題,德國政府已於2015年5月發布「德國電力市場白皮書」,希望透過補貼的方式,鼓勵老舊火力電廠可以成為備載電力,在用電尖峰或再生能源無法穩定供電時,加入發電減緩供電壓力,而業者除了獲得售電的收益,還可以因作為備用容量而獲得補貼,相關法案預計在2016年進入國會審查後,即開始進行電力市場的改革推動。


德國在車諾比核災事故後,民眾開始產生了廢核的想法,並透過政黨的力量,修法明確表達廢核理念,即便如此,預估德國仍將花費超過二十年的時間來進行替代能源與基礎能源設施的建置。由於能源系統轉換為一個需要冗長時間與龐大經費的工程,因此必須透過詳密的規劃,藉由立法制定、行政規範及鼓勵誘因等多方向著手,並經過充分的討論與溝通,才能達成能源結構的轉型,以避免國家經濟、產業與民生之衝擊。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