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16.03.29 商業
重視成長,更要重視分配 / 于國欽
分享至: 
2016.03.29 商業
重視成長,更要重視分配 / 于國欽
分享至: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作者:于國欽/工商時報社論主筆

我們多數時候只關心,台灣該不該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該不該儘速簽署兩岸貨貿、服貿協議,該不該成立類主權基金投資重點產業等等。然而,何以要這麼做?我們總不假思索的認為,這樣對經濟才有幫助。


「這樣對經濟才有幫助」這句話是很模糊的,到底是對誰有幫助?是對資本家有幫助、對中小企業有幫助、還是對勞工有幫助?是對傳產有幫助、對生技有幫助、還是對農業有幫助?經濟成長的果實最後是雨露均霑地分配到各階層,或者僅歸少數人享有?若自由貿易、GDP成長的果實至終無法讓多數人分享,這樣的成長是難以持久的。


何以說GDP分配不均會影響經濟成長?因為當家庭收入停滯,他們必然會節省開支,如此一來民間消費勢將走疲,而占GDP近六成的民間消費一旦走疲則經濟豈有不趨緩之理?遺憾的是,台灣近年的情況正是如此。

 


我們二十多年來藉由入會(WTO)談判、促產條例積極進行貿易自由化及發展重點產業,期間確實創造了可觀的GDP,然而所創造的成長果實分配到哪兒?依主計總處估計,近二十年「受僱人員報酬」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由50.3%降至43.9%,這意味著多數家庭所分享的成長果實逐年下滑,早已沒有雨露均霑這件事了。這些年台灣經濟欲振乏力,雖有外貿因素,但顯然也與這一所得分配的惡化,難脫干係。


也許執政者會拿出家庭收支調查的數據說:「我們所得分配還好啊,前年五等分位的差距6.05倍,並沒有明顯擴大呀。」但我們若參考財政部的稅檔資料便可發現,近二十年金字塔頂端的1%家庭所得占比已由10%提升至13~14%,所得集中情況明顯升高,至於財富集中情況必然是更為嚴重,只是直到如今,我們仍無此項統計。


所得差距的擴大不僅發生在金字塔頂端,也發生在白領、藍領之間,以民國90~104年來比較,白領的每月平均薪資(含年終獎金、加班費等)由5.5萬元升至6.5萬元,而藍領僅由3.5萬元微升至3.8萬元,排除通膨率後藍領的實質所得竟已倒退18年。屬於基層勞工的藍領人數(工業部門的生產線人員、服務業的售貨員、餐飲服務員、保全人員等)達465萬人,遠多於白領的273萬人,所得分配惡化所影響的家庭之多,不容小覷。


事實上,藍領等經濟弱勢者非僅收入少,工作機會少,失業率也比較高,依主計總處估計,今年元月原有職業者的平均失業率3.0%,其中基層勞工達4.2%、營造業勞工失業率更高達5.7%,處境明顯更艱難。


除了收入少、工作難找,經濟弱勢家庭所面對的物價壓力已連續四年高於一般家庭,依據家庭消費結構所估計的通膨率,後20%的低所得家庭過去四年的通膨率都高於前20%高所得家庭,即使以今年前兩個月而言,低所得家庭通膨率2.2%,也比高所得家庭1.2%來得高,這是因為低所得家庭有三成的錢花在食物上(高所得家庭僅兩成),食品價格高漲,他們自然是首當其衝。


19世紀後期的經濟學家馬歇爾(A.Marshall)、魏克賽爾(J.G.K.Wicksell)曾指出:「如果所得分配不適當,則完全競爭就不是最佳的。」成長與分配何者為重?值得深思。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