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16.07.12 商業
通膨率與颱風 / 于國欽
分享至: 
2016.07.12 商業
通膨率與颱風 / 于國欽
分享至: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作者:于國欽/工商時報社論主筆

由於尼伯特颱風來襲,讓我想起颱風與通膨率的問題。


通膨率向來是美國聯準會升息與否的重要依據,而影響通膨率走勢的因素非常多,包括景氣的冷熱、貨幣供給的寬鬆、匯率的變化、國際原油及農工原料的行情等等。然而在台灣,通膨率的高低還經常與颱風次數密切相關。


颱風怎麼會影響通膨率(消費者物價漲幅)?原因很簡單,颱風一來,蔬果價格必然大漲,蔬果漲價又會影響外食費率,在預期心理推波助瀾下,通膨率自然會扶搖直上。


觀察歷年資料,確實支持這樣的論述,民國八十三年提姆、凱特琳、道格接連而來,重創台灣,蔬菜價格於七、八月連漲二成、五成,水果漲三成,通膨率連續兩個月超過6.6%,於是將這一年的平均通膨率推升至4.1%。


民國八十五年七月底賀伯橫掃台灣,非僅讓五百戶房屋全倒,讓農作物損失近150億元,由於蔬果產區受創嚴重,八月通膨率升逾5%,全年平均也達3.1%。


八十九年的象神,九十四年海棠、泰利、龍王,九十七年的卡玫基、鳳凰、辛樂克、薔蜜,九十八年莫拉克、一百零一年的蘇拉、天秤,去年的蘇迪勒、杜鵑,都是讓大家印象深刻的颱風,這些颱風挾帶著暴雨重創蔬果產區,以致蔬果產量驟減,在供不應求下,每每讓蔬果飆漲三、四成,通膨率因而扶搖直上。舉例來說,近期水果價格居高不下,漲幅屢創紀錄,除了是受年初下雪的影響,也和去年強颱蘇迪勒有關,颱風影響之深遠,不言可喻。


經濟學家佛里曼認為通膨就是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通膨必然是貨幣現象,也因此長期以來研究台灣通膨的文章,不少都是關注在最適貨幣成長率這一點上,然而像台灣這樣每年飽受颱風威脅的國家,通膨率的升高往往不是貨幣現象,而是颱風現象,這個被颱風推升的通膨率自然難以循貨幣政策來紓解,政府所要做的是自國外輸入蔬果,藉由增加蔬果供給以緩和市場的預期。


通膨率升高可概分為成本推動、需求拉動兩類,成本推動型的通膨,貨幣政策較無施展空間,例如石油危機迫使油價大漲所引發的通膨,再如因颱風重創蔬果生產所引發的通膨,皆是如此。


也因此,各國央行除了關注消費者物價(CPI,CPI漲幅即通膨率)之外,更關心不含蔬果及能源的核心物價(core price),因為排除了這兩個貨幣政策使不上力的因素後,如果物價持續升高,那就意味著央行該粉墨登場了。以今年上半年而言,雖然通膨率升至1.54%,但核心物價漲幅仍僅0.82%,顯示蔬果、能源以外的物價漲勢仍算溫和。


颱風本來只是大自然的循環變化,很難和經濟問題聯想在一起,但在台灣由於夏秋兩季的颱風頻仍,已成為推升通膨率的重要因素,隨著極端氣候愈趨明顯,颱風對台灣經濟的影響,恐怕會愈來愈大。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