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16.07.26 人事資訊
重塑國家創新系統 / 詹文男
分享至: 
2016.07.26 人事資訊
重塑國家創新系統 / 詹文男
分享至: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作者: 詹文男 /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

最近軟硬整合的議題發燒,如何擺脫台灣重硬輕軟,軟體不振,同時開展五大創新產業的問題,成為產、官、學、研熱烈討論的議題。尤其政府轄下的研究法人,也在此波的討論中,成為議論的焦點。到底是整合,還是整併,目前看來都還沒定案。而學校在此波法人改革及創新系統應扮演的角色,也屢屢被提出探討,究竟國家應該如何思考各機構的定位與角色?考驗新政府的智慧。


基本上,觀察全球主要國家的創新研發體制,可以了解大部分的知識創新來源,多以大學及研發機構為主,配合健全的產業發展環境,許多創意得以源源不斷的出現。而歐美等國,其大學及研究機構往往與產業界緊密結合,因此,在研發標的選擇、研發的執行與銜接,以及所呈現出來的成果與績效相對較佳,而這個緊密結合的體系,除了大幅降低可預見的風險外,也更即時的契合產業與市場的需求,當然也促成了創業行為的蓬勃發展。

 


尤其,我們也觀察到世界主要國家的大學或研發機構,現今多已朝向自由化、法人化轉型,並藉創新及創業的手段因應產業環境的變化。在此潮流下,開放與競爭已成為各國創新系統發展的主要策略,其源源不絕扶植新創的企業,並透過具整合性的國家創新系統,累積一定研發能量做為背後的支撐,而這已成為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成長動力的重要來源與基礎。


反觀台灣,在經濟發展初期,由於以中小企業為主體,因此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下,研發法人扮演關鍵技術軍火供應商角色,也由於人才素質相對較優,因此成為領航者的角色。但隨著廠商逐漸茁壯,國際化競爭日趨激烈,法人相對位置逐漸產生微妙的改變,時至今日可以發現,台灣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供應已由過去以法人為主,轉為以產業界的產出為多,大學及研究機構的研發與產業界存有不小的落差,遠不如先進國的大學及研究機構與其產業界之緊密結合,以致各界開始對國內研發體系逐漸喪失信心。


因此,如何參考、萃取世界主要國家的科技研發體系現況及發展歷程,尤其是各國科技研發體系的建構、發展策略、評估、績效評量、追蹤等項目,及因應改變的轉型方針,並進一步分析各國家型計畫、大學及法人研發機構的功能與角色定位,以及彼此合作分工情形,作為台灣科技研發體系執行成效總檢討的分析性架構,應是現階段我國研發體系重建構的關鍵議題!


新政府曾提及未來的產業政策將著重於連結在地、連結國際及連結未來,如何真正做到三個連結,並重新整合產、官、學、研的資源與能量,有效促成產業的轉型與提升,絕對是新政府執政後振興經濟的首要課題!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