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16.08.10 產業與科技
開放資料生態系統 創造價值/鄧東波
分享至: 
2016.08.10 產業與科技
開放資料生態系統 創造價值/鄧東波
分享至: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作者:鄧東波/台灣開放街圖社群組織 理事長

把資料賦予開放授權條款後,在網路上釋出,讓資料可以開放被取得、散佈、及再利用,甚至是機器可以直接讀取,然而,這只是開放資料必要的第一步;能充份利用開放資料,解決問題,才是開放資料的價值,這些問題包含,政府如何透過開放資料讓民眾了解政策,並吸引民眾參與公共事務。或是,政府、企業或非政府組織如何透過開放資料,建立起公私部門的夥伴關係,以共同解決問題,強化治理效能。


每一種資料的開放都涉及到一定的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s),例如,政府單位可以是資料生產者或供應者,而記者可以是資料的使用者,利用開放資料來寫報導,但記者也有可能無法直接使用政府所開放的資料,而是透過自願性技術社群的幫忙,將開放資料整理、分析、甚至混搭別種資料後,記者才有辦法利用資料。然而,開放資料數量與種類愈來愈多的情況下,所涉及的利益關係人有可能變得廣泛且複雜,而涉及開放資料的利益關係人所建構的網絡,就如同生態系統一樣。

 


事實上,這樣的開放資料生態系統,可投射出資料產業的樣態,並且有各種角色扮演,如資料生產者、資料消費者、及資料分析者,各成員間有資料的供應與需求的關係,這供需之間則造成資料的流動。其實,建構開放資料生態系統,就是開放資料產業的所在,生態系的成員愈多樣、角色愈豐富、資料流動愈多且方向多元,則生態系統愈健康,創造出來的市場就愈大。


在開放資料生態系中,公民科技(Civic Tech)在政府和民眾之間扮演了重要角色。簡單來說,一般民眾不一定有能力直接使用政府開放資料,進而參與公共事務,但公民科技能整合開放資料的應用,以及以市民服務為導向的科技創新,這樣的創新可以是很多面向,例如在於投票和討論方式的改善,讓政策決定過程的透明化;讓民眾對於政策和公共服務的意見回饋有更好的平台或服務; 善用地圖或視覺化使決策更好;利用社群或群眾外包的行動完成工作等,總之,這樣的科技是可以促進公民參與公共事務,強化政府與市民溝通方式,了解政府治理的透明化,另一方面,則可以了解市民需求,進而改善政府基礎設施和一般的公共財。


公民科技是一個快速成長的領域,2014年底,國際資料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 IDC)和公民科技新創公司Accela合作的研究報告指出,2015年美國聯邦及地方政府的委外資訊科技經費,估計約在255億美元在,其總額的四分之一 (64億美元) 則被期待用公民科技上。公民科技被估計在2013年到2018年間可成長14倍,這比一般傳統 IT成長快了許多。騎士基金會(Knight Foundation) 是美國公民科技最大的贊助者,他們指出著重於公民科技的團體在2013年到2018年可以成長23%,其投資金額則被推估在4億3,100萬美元。


公民科技在台灣並不陌生,擁有許多活躍的公民科技社群,像是零時政府(g0v)、opendata.tw、開放街圖台灣等,這些社群中不乏資通訊技術的高手,蓄存許多能量,可以解決上述林林總總的問題,很可惜的是這些能量,目前並無法像美國一樣轉換成產業價值,除了投資環境尚未建全,另一個障礙在於台灣現行的政府預算法沒辦法跟上時代的潮流,政府機關要採購公民科技的服務限制重重,產業的發展更是困難。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