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16.08.16 產業與科技
台灣鞋業 用實力再造產業榮光/張舒藹
分享至: 
2016.08.16 產業與科技
台灣鞋業 用實力再造產業榮光/張舒藹
分享至: 
作者:張舒藹/財團法人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 副總經理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在台灣早期,製鞋業是許多父親投入的職場,這是一門融合廣泛知識的精湛工藝技術,製程可區分成楦頭製作、面版製作、鞋面裁斷、車縫、大底製作與結幫成型等主要步驟,流程中包含上百個工序緊密結合,才能打造出一雙雙匠心獨具的鞋品。尤其是「結幫」這道工序,絕對不能輕忽,製鞋師傅們耐心的順著皮革敲打、拉整,將鞋面服貼固定於鞋楦之上。師傅們用粗曠堅毅的雙手,撐起一個個家庭,也撐起台灣鞋業「製鞋王國」美名,為台灣傳統製造業開創一波黃金高峰。

 

而今,隨著鞋業歷史的興衰起伏與產業外移,擁有絕佳工藝的製鞋老師傅也日漸凋零,許多品牌鞋廠、代工鞋廠或早期台灣的格仔場(傳統的小型鞋廠),不願見老招牌熄燈,積極思考如何轉型突破。

這些尋覓一線生機的傳統鞋廠,在轉型過程中常面臨困境,因為傳統生產模式無法與時俱進,又因傳統鞋品設計尚未數位化,完全仰賴老師傅的經驗,雙雙皆由手工製作完成,相當耗時費事,而鞋品市場又快速朝向「快時尚」與「大量客製化」潮流發展,為因應趨勢翻轉困境,鞋廠勢必要創新智慧化研發製程,尋找一條可以永續經營的道路。

對此,經濟部工業局自100年委由鞋技中心成立「鞋類快速設計打樣中心」,從足型資料、鞋樣設計乃至樣品開發及成品製造均有完整的服務,業者可透過彈性的模組化數位設計概念,開發不用從零開始。運用科技化與自動化技術,使原本打樣時間得以縮短30%以上,一雙新設計的鞋子只要在2天內即可產出成品,縮短設計時間,加速研發時程,滿足了業界少量多樣化需求。

台灣設計師具美學、創意,但缺乏鞋品打樣技術及小量生產能力;而製鞋業者具純熟製鞋工藝,可惜缺乏美學、創新、自動化系統的關鍵技術導入;鞋技中心為補足雙方缺口並因應產業需求,運用鞋品快速開發能量服務國內的設計師、鞋廠及品牌商完成樣品開發及製作,設計師亦可將透過「快速設計打樣中心」進行設計鞋款的小量生產後加以行銷,如此可節省昂貴的小量開發成本,讓優質品牌有機會攫取消費者的青睞,進而取代進口品牌。

消費者對鞋品的要求呈現多元化趨勢,除美觀外,亦同時注重環保無毒、功能性、舒適感及耐穿等高品質要求,「鞋類快速設計打樣中心」也協助業者應用新材料開發,例如導入具功能性的面料(熱塑記憶型網布)、高分子材料(EVA、TPU、TPR)等。在製程部分也協助業者導入自動化鞋機與機械手臂等設備,建構自動化技術與自動化生產線;利用電腦化紡織設備發展鞋面編織技術,生產高強度、輕量、透氣、舒適的單片式鞋面。並透過品牌重塑及強化,提升企業形象及品牌附加價值。

另外,製鞋業也面臨年輕人不願投入產業、中高階技術人才斷層的隱憂。近幾年,經濟部工業局推動產學研輔導,委由鞋技中心與學校合作,透過設計能量深化、業界帶案實作等作法,積極帶領新銳設計師深入了解企業開發流程,實際操作設計一條龍開發模式,讓其在學期間即可補足專業能力缺口,縮短學用落差,進而無縫接軌迅速就業。業者藉此除可發展新品系列設計,亦可透過產學合作案增加新血,快速找到得力人才。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就如同台灣製鞋業一步步迎向轉型挑戰的勇氣,從設計、鞋材、製程、品牌及人才培育全面升級轉型,以穩紮穩打的產業實力,重新擦亮MIT招牌,再造父執輩的產業榮光。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