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食物運動背後的消費正義 /余宛如
分享至: 
食物運動背後的消費正義 /余宛如
分享至: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作者:余宛如/生態綠創辦人

對我而言,食物不只是美味的代名詞,還要兼顧健康與食物正義。綠能與環境永續如何在餐桌上體現?倫理消費等各種食物運動如何在台灣推動?這都是我想要更進一步去倡導的環境友善與綠能永續概念。

 

食物影響到環境、社會、文化,食物運動是食物跟人的文化環境重建過程,它不只是從農作物到餐桌的商業模式而已。在這個重建的過程,社會企業創新需要反思食物體系,做到改變生活作息。一旦無法接觸食物來源,消費者也無法正確選擇食材,就像談營養午餐,若個人作為無法改變覺知,回到家仍吃不健康的食物,廠商、政府再怎麼去負擔也沒用。我自己在做菜,只會選三種原料單一的調味如鹽、糖、醬油,成分越單純越好,我愛用醬料的原因來自於它是時間創造的食物,充滿魅力且與時間的價值,但人們往往因為工業化,所以就不珍惜這些看不見的過程。

 


每一次消費都是一種選擇

你的消費選擇可以決定你想改變的生活,消費者要有覺知(awareness)省思你吃的食物裡是否生產鏈能透明,有達到公平分配正義,食物革命從餐桌開始。我在英國讀書時,雖然TESCO連鎖超市離宿舍很近,但仍跑到十幾公里之外的公平貿易超市購買。我會想創業成立生態綠倡導公平貿易,也是因為自己就是這樣有公平貿易意識的消費者。你選擇的每份食物,一個小動作都是可能改變一個小農的生活,甚至是全世界。

如果你抱怨這個社會低薪,那麼,當你消費時願意給合理的價值嗎?每個人必須從自己的消費做起,才能改變剝削,如果可以負擔起,就多做些友善環境的工作。像公平貿易不是奢侈品,是希望用合理的價格購買,台灣是消費國家,我們如果有能力做出消費選擇,就應該思考我們想要甚麼樣的改變。

從生活中,身為消費者可以購買友善環境的商品,例如洗面乳裡含有塑膠柔珠會傷害海洋,進入食物鏈更有害人體健康‎,我就會盡量避免買這樣的商品;或是使用當季食材做飯也能減少碳足跡,可以有效減少食物運送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和省下食物儲存的設備所耗費的能源。政府、公民團體、企業都應該扮演推廣消費者運動的角色,改變個人意識產生行動,才能帶動整個文化的改變。像公平貿易的理念是消費者有知的權利,讓整個公平貿易過程能公開透明;生產者有人權,農民可以自己決定甚麼樣的價格,而不只是施捨給農民達到權力公平分配。

食物新創商業模式

除了消費者要有覺知選擇食物,食物可以有很多社會企業商業模式發展的可能,像中正里的里長推行食物銀行,利用南機場閒置的國有房舍,設置食物銀行,讓受助者可透過打掃、收集大家吃不完的食物;或有老媽媽教年輕人傳統廚藝,將廚藝這個無形文化資傳承下去。另外「共食」概念希望是吃在地農民的農作物,算好預算請大家來分擔費用,用消費來支持台灣在地小農。許多上班族三餐大多外食,不容易認識食材來歷,也不確定食物安不安全,希望能夠透過都市人的購買力,支持台灣在地無毒、友善環境耕作的農作物。

響應綠能 愛環境 一點點改變可以影響整個環境

我們每天消費都是一種選擇,去決定這個社會長甚麼樣子。個人一點點改變,雖然對生活改變不大,但對環境影響很大,有能力就盡可能多做一點,就像發展綠能可以促進減少碳足跡,為環境進一份心力。政府現在推動強調公民電廠,讓民眾有權利選擇電的來源,過去沒有選擇權,現在去權力核心、多中心化的理念很值得推廣,我也希望綠能發展體系能更能完善,未來可以直接購買再生能源,有效發展綠能。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