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17.02.07 產業與科技
如何讓民眾對經濟有感/王健全
分享至: 
2017.02.07 產業與科技
如何讓民眾對經濟有感/王健全
分享至: 
作者: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最近二、三年來,媒體常用「無感」二字來形容民眾對經濟不佳的感覺。但百貨公司周年慶滿滿的人潮又做何解釋?其實不是所有人都對經濟無感,而是資源較少的族群,在一連串金融風暴亂象下,抵抗景氣波動的能力相對降低,致引發對經濟復甦的無感,尤其是對三中一青(中低收入、中小企業、中南部及青年人)的衝擊最為明顯。

 

首先,在全球金融海嘯後,中低收入族群生活陷入困境。因為全球採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在熱錢到處流竄下,投入報酬率較高的房地產、股票等金融投資,造成股價、房價大幅飆漲,富有族群財富大為增加,反之,實質的產業投資少,產生失業、薪資停滯,致一般受薪階級受害,形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M型社會」。

其次,過去中小企業提著手提箱全球行銷,以及其綿密的產業群聚是臺灣競爭力的關鍵。雖然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賦予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更多的商機,但資訊的投資及網路的比價效應,也壓縮中小企業的競爭空間,直接出口比重也由十年前的18%多下跌至目前的14點多%左右。

再者,中南部的相對弱勢,這和中南部由過去的重化工業轉型至服務業相對較為不順利有關。而最近大陸團客的減少,對中南部的服務業衝擊更大,因為北部的自由行人數較多,仍可維持一定的熱度。

此外,在年輕族群上,隨著教育的過度擴張致白領階級供過於求,加上外人投資的低迷,跨國企業的家數降低,以及服務業規模小缺乏跨境服務能力,導致高階人才的需求不足,影響所及,22K成為初入社會新鮮人低薪的代名詞。加上近年來北部房地產飆漲,北市、新北市的房價除以家庭所得比分別為15倍及10倍,年輕人窮一生之力望屋興歎,對社會的剝奪感也油然而生。

前述這幾類族群的人數超過臺灣總人口的六成以上,他們的生活陷入困境,自然對政府的政策無感。當務之急,如何透過有效的政策,針對上述族群的困境推出解決方案,才能減少民眾的無感,並凝聚社會的共識。

在協助年輕人的具體作為上,可以考慮由政府向企業募款成立中低收入與年輕人「希望工程」基金,總額以20-30億元為目標,部分由政府配合款支應。並由有創業經驗的企業家擔任顧問團,協助輔導年輕人創業。同時,善用新南向政策,使年輕人可以搭上國際化的列車。

在中小企業的協助上,中小企業處可望升格為中小企業局後,預算應大幅增加,結合公協會和中小企業主的聯繫建立網絡平臺,協助中小企業跨境行銷,使3C、文創、農產品可以有效輸出。再者,南向政策如能借鏡酷日本(Cool Japan)作法,篩選臺灣各行各業優質中小企業,由政府協調海外市場的便宜租金,有計畫轉出服務業,並帶動國內加工出口業及農業的出口,形成所謂的六級產業,將可有效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

在中低收入族群的協助上,加強工作機會媒合,同時,政府可以在端午節、中秋節及年節時,向企業界募捐或編列預算來發食物券、食品代金,使其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最後,在中南部的協助上,藉由新南向政策,建立高雄或臺南成為南向的樞紐,作為臺商的人才培育總部或營運總部,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其次,善用金融科技、巨量資料、物聯網帶動創新產業,並以南部為先行先試示範專區,可望帶動若干嶄新產業及就業機會。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