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18.09.25 經濟統計
該編些老年指標了/于國欽
分享至: 
2018.09.25 經濟統計
該編些老年指標了/于國欽
分享至: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作者:于國欽/工商時報社論主筆
 

我國人口正快速老化,根據國發會日前的推估,再過八年我們高齡人口(65歲以上)的比例就要達到20%,每五個人裡就有一個老人,這個老化的趨勢已無法迴避。
 


于國欽/工商時報社論主筆

 

許多人一定想知道台灣老年人口到底有多少?統計顯示,十年前240萬,今年343萬人,十年後525萬,增加速度極快,走在台北街頭,不論在公車或捷運,已可以感受到這個變化了。
 

面對高齡人口愈來愈多,我們現行的統計指標有必要改一改,例如物價、就業、薪資等等,都應該把老人的因素納入考量,譬如依老年人的消費結構編老年物價指數,又譬如依據老年人口的就業、薪資以特殊分類逐月、或逐季發布相關數據。
 

事實上,比我們老的更快的日本(日本如今高齡人口比例已達28%),兩年前已開始編製老年物價指數。也許有人不明白,任何人面對的物價不都一樣嗎,哪裡需要編什麼老年物價指數?這話只說對了一半,我們進超商買東西,的確不會因為年長、年幼而享有不同的訂價,但年輕人消費的內容與老年人可就有點差距了。
 

例如年輕人在教育、交通、通信及娛樂的花費比較多,老年人這方面的需求不大,他們年紀大,需要保養,因此保健醫療支出會比較多,食物及居住這些基本需求占他們支出也會高一點。因此當學費上漲、通信費調高,年輕人感受深刻,老年人沒什麼感覺,但如果醫療費率提高,對老年人便會形成壓力。
 

以食、衣、住、行、育、樂這六大面向所編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顯然會因為不同年齡層、不同的消費權重而有所差異,若只發布一個各年齡層平均的物價指數,那會非常無感,只能供央行調控貨幣,無法了解各族群面對的生活成本變化。
 

再如,近半世紀隨著醫學進步、生活改善,許多年逾65歲者仍有充沛的體力,他們仍可以繼續工作,但到底這個年齡層的勞動參與率多高,工作型態如何,獲得的薪資待遇又多高,也應該在每月的就業、薪資調查中予以呈現,這一方面可以讓政府的老年政策施政有所依據,二方面也可以讓外界了解勞動市場的友善程度。
 

事實上,編這些指標並不難,只是在現在的數據基礎上做個特殊分類而已,有些甚至已有現成的資料,只要特別標示一下即可對外發布。當然,最好是先辦個老年生活狀況調查,將相關背景資料再確認一次,這樣所編出來的數據才會更加準確。
 

國發會每兩年發布一次人口推估報告,只是描繪台灣人口未來的梗概,面對這個趨勢,除了業務單位該有所因應,各部會統計單位也不應做壁上觀,也應檢視自己手上的相關統計,把老年因素納入,逐月發布相關數據,以充實國內高齡化的統計。
 

總而言之,台灣人口老化問題不能只靠國發會兩年一次的推估,而必須由各部會以逐月、逐季的相關數據加以補充,日本統計部門早已做到了,我們自應迎頭趕上才是。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