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19.05.14 國際貿易
美、中貿易衝突再起之因應/譚瑾瑜
分享至: 
2019.05.14 國際貿易
美、中貿易衝突再起之因應/譚瑾瑜
分享至: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作者:譚瑾瑜/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九所所長
 

美、「中」貿易衝突於5月初重燃戰火,美國正式於5月10日課徵關稅,美、「中」第11輪談判隨後於5月12日落幕。報載中國大陸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強調中國大陸的立場,要求在平等、有尊嚴的前提下洽簽美「中」協議,並提出取消關稅、合乎實際的貿易採購數字、文本平衡性等三大關切項目。


譚瑾瑜/台經院研究九所所長

 

美、「中」貿易談判迄今尚未結束,美、「中」貿易衝突已可論定將為未來幾年影響亞洲及全球經濟及股匯市的重要因素,實應審慎面對因應。
 

事實上,不管美、「中」貿易談判結果如何,從去年到現在美、「中」貿易摩擦的折衝過程,可以看出川普總統的美國優先的核心價值,正在引導全球貿易體系朝向消弭不公平貿易與尊重新興科技知識產權的方向,並影響著中國大陸及全球的經濟成長動向。
 

面對美國優先的堅持,中國大陸首當其衝,無法迴避。然而外來挑戰可以成為內部轉型的壓力,如何化危機為轉機,在在考驗中國大陸應變的能力。面對美、「中」貿易衝突,研商消弭關稅及市場擴大開放事小,如何因應美方要求,去除美方對於中國大陸不尊重知識產權及強迫技術移轉的疑慮,恪遵世界技術貿易及移轉的規則,才是未來的美、「中」談判重點。
 

要減緩美、「中」貿易衝突加劇,中國大陸的產業及經濟結構唯有轉型一途,此際已是外部壓力推升內部經濟改革的關鍵時刻。第一,中國大陸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能再與其他中小型開發中國家採用出口推升經濟成長的模式,只會加大美、「中」貿易逆差問題,只有不再仰賴外需成長作為主要成長動能,推動消費及投資的內需成長模式,才能有助於中國大陸經濟降低美方關稅調升及國外經濟景氣波動的影響。
 

第二,面對降低網路盜竊及強制技術轉讓、保護美方知識產權及在華美商所有權等中國大陸結構改革要求,中國大陸需放棄過往以補貼目標行業發展重點產業、強制技術轉讓等不公平競爭方式,進行產業發展,並尊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若能進一步開放市場引入外資,反而能透過開放外資壯大資金、人才及技術的進駐,對於健全中國大陸市場及結構改革將有正面影響。
 

第三,擁抱新興科技,善用物聯網優勢,拓展銷售跨境電商的新零售及新貿易的發展。甫出爐的兩岸三地1000大排名中,阿里巴巴及騰訊等兩大中國大陸網路企業便分占第一及第二名,若能善用民營企業活力,不但能進一步實踐國退民進,降低各界對於國企挾政府之力的不公平競爭印象,亦可在民營企業的物聯網優勢中,創造內需產業及海外跨境電商的新貿易商機。
 

至於臺灣,應當意識到美中貿易衝突絕非短期事件,身處經貿關係緊密的美、「中」之間,臺灣須正視中國大陸即將質變的趨勢,提早因應。首先,短期必須先關注中國大陸股匯市變化所牽引的全球股匯市波動,以及報載陸方學者提及美、「中」貿易衝突氛圍下可能引動的美債波動,小心因應其對臺灣金融市場的影響。
 

其次,由於全球各經濟體受到美、「中」貿易衝突的影響程度取決於對美、「中」貿易的依賴程度及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製造業參與程度,臺灣不但對美、「中」貿易依賴程度大、在全球供應鏈參與度亦高達67.6%,受美、「中」貿易衝突影響程度不低,可以預期美、「中」貿易衝突加劇對臺灣之影響不容小覷,應謹慎因應。
 

最後,就長期而言,即使美、「中」協議完成簽署,美、「中」貿易衝突結束,中國大陸也將進入經濟結構調整期,除了協助台商及台灣企業降低陣痛期的衝擊之外,如何引導資金、實體投資及產業尋求新商機,亦應及早集思廣益,廣徵產官學意見為之。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lo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