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20.07.14 國際貿易
掌握國際生產變化 因應挑戰與契機/譚瑾瑜
分享至: 
2020.07.14 國際貿易
掌握國際生產變化 因應挑戰與契機/譚瑾瑜
分享至: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作者:譚瑾瑜/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九所所長
 

▲ 疫情蔓延至美國仍無止歇跡象的此時,川普總統於7月10日表示不考慮美中第二階段經貿協議,一反今年剛洽簽第一階段美中經貿協議表示希望儘快啟動第二階段經貿協議談判的態度。美中歧見仍在,跨國企業及各國如何因應時局,掌握正在變化中的國際生產移轉,實是2020年下半年經貿政策重點。


譚瑾瑜/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九所所長

 

雖然川普總統對於第二階段美中經貿協議悲觀,然而美國貿易談判代表賴海哲於6月在國會作證時,仍期待中方持續落實協議,並認為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沒有減弱的跡象。在疫情衝擊之下,中國大陸除了大幅進口美國大豆及豬肉之外,並準備額外買入1,000萬噸大豆、2,000萬噸粟米及100萬噸棉花做為國有儲備,以實踐美中貿易協議第一階段的承諾。
 

但要達到協議第一年增購770億美元的目標,在全球疫情持續、中國大陸經濟下行之下,食品農產品貿易及擴大貿易承諾要達成實有難度,也因此影響到後續美中經貿協議進展,進而影響跨國企業的全球布局策略。
 

另在科技戰部分,自從美國商務部宣布將華為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之後,不僅直接衝擊華為,全球華為供應商更是受到波及。由於供應華為的美商多為大廠,高通、博通、英特爾等晶片供應商均臚列其中,而德州儀器、村田、亞德諾半導體(Analog Devices)等知名電子元器件生產商亦製作華為生產設備。美國政府頒布華為新出口禁令後,業界最晚可在7月14日前,針對新禁令提出意見表述,除了國際大廠紛紛表態之外,報載台積電也向美方提交意見書,可以看出美中科技戰為半導體產業帶來不確定的風險。
 

美中貿易戰及科技戰吹起裂解全球價值鏈的號角,原本在第一階段美中經貿協議簽署之後,跨國企業品牌商暫緩移動國際生產基地的情況,因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而重新啟動,在全球價值鏈貿易因物流體系中斷而重挫之際,進而促使各國省思戰略物資產業的重要性,亦強化跨國企業分散生產基地的決心。
 

事實上,2020年6月中旬出版的2020年世界投資報告,已明示受到新冠肺炎之嚴重衝擊,全球經濟大幅衰退的情況下,今年全球的FDI將下降至低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水準。
 

報告中並詳述FDI受到疫情影響,首先,導致FDI正在投資項目及已宣布併購的投資案立即延宕;短期,跨國企業將下調再投資及新投資項目之利潤、進一步影響母公司營利之外,若干國家祭出投資審查機制以保護國家利益及當地資產不被收購;中期,全球需求嚴重收縮將抑制新的投資計劃,預期將導致2020年和2021年FDI銳減;長期,跨國企業將朝著調整供應鏈彈性和確保關鍵中間財及產品生產安全的方向發展,並可能因為政府政策推動國家或區域內戰略物資生產供應鏈自給自足,而使得國際生產加速回流或區域化後,導致FDI進一步的下行壓力。
 

由上述趨勢可以看出,疫情後的國際生產發展趨勢將朝向短鏈、附加價值高集中生產、愈趨減少的跨境生產投資,此亦表示未來國際生產將面臨全球價值鏈重組的挑戰與機運。全球各地都可能發生跨國企業撤資或是轉移陣地的挑戰,在開發中經濟體經濟成長與FDI流入呈現正相關趨勢下,各國必須構建更適宜、更吸引外資的投資環境,並有機會在國際生產重組的過程中,掌握新局。
 

面對未來國際生產體系之轉型與跨國投資的銳減,臺灣受益於堅實的電子零組件產業基礎,在積極推動投資臺灣、升級臺灣核心產業及優化臺灣數位基礎環境等積極作為,臺灣在新局中已掌握先機。仍需注意形成中的東亞區域整合進一步鞏固東亞供應鏈的可能,若干產業在國際生產變局下將面對更激烈的競爭,需要政府加以關切與因應。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