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20.09.29 國際貿易
跨文化溝通 海外台商亟待克服的關卡/曾光華
分享至: 
2020.09.29 國際貿易
跨文化溝通 海外台商亟待克服的關卡/曾光華
分享至: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作者:曾光華/中正大學企管系暨行銷管理研究所教授、美國密蘇里大學行銷學博士
 

▲前一陣子,某家已決定到馬來西亞投資的企業請我上課8小時,要求是「讓主管與幹部多瞭解大馬社會」。無獨有偶,幾週以後被邀請到某商業團體演講「馬來西亞的多元面貌」;被問到為何來聽演講,一位對東協市場感興趣的業者回答:「和在地人士無法交流交心,是我們巨大的障礙。」




 

在上述課程與演講中,我完全不提投資獎勵、市場分析、行銷策略等「硬主題」,而是從大馬脫英建國、大馬聯邦驅逐新加坡、513種族衝突、華人的南下與生根、馬共的影響,談到華人的經濟性格、馬來人與穆斯林的面貌、中共的滲透、大馬近年來的政治紛擾。
 

談論那些軟性主題,是為了讓聽眾跨越國家與文化界線,去感受另一個國家的內在心理,進而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
 

越來越多台灣企業在海外投資,目光從工廠轉到市場,甚至從產品轉向品牌,經營焦點不再只是生產排程、品質管理、成本控制、員工管理等,還要涉及社會人脈經營、合作夥伴關係、經銷系統建置、策略聯盟佈局等,這些任務都需要人際溝通,因此,是否有能力和在地人士交流交心成了企業的隱形且關鍵的資源。不可否認,台灣企業的製造與工廠管理能力普受肯定,但經營異國市場需要的跨文化溝通與社交能力,卻是巨大的障礙。
 

跨文化溝通能力是「能夠理解與感受不同文化的人的思想、情緒與價值觀,並能夠與對方自在交流的能力」,具備這種能力的最起碼好處是,在溝通過程中不會觸犯對方的禁忌,進階的好處是體會對方一言一行的含意或弦外之音,並且因為相互理解與尊重而發展緊密的私誼,甚至因為和少數人的私誼而被更多的在地群體接納。跨文化溝通能力對國際市場經營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海外投資商面對的溝通型態有兩類:專業溝通與社交溝通。前者通常發生在企業內、會議桌上,與投資、經營、管理等決策有關,範圍明確,偏向理性思維,需要相關知識的深度。社交溝通常發生在聯誼場合、餐桌上,範圍無邊無際,從政經事件、歷史地理,到藝術欣賞、生活體驗、人物八卦,都涵蓋其中,話題或感性或有趣,需要常識的廣度。專業溝通促成理性決策、正式關係,但長期的合作以及共識與信賴感的的建立,往往還需社交溝通的發酵而成。
 

應提醒的是,別以為懂得對方的語言,跨文化溝通就沒問題。語言能力固然方便溝通,但理解與感受對方的文化才能做到跨文化溝通,正如語言教學專家Winston Brembeck所言「學一種語言而不懂其文化,會把自己變成聒噪的笨蛋」。
 

台灣企業的製造硬實力、創意思維、拼搏精神等有世界一流的水準,若管理與行銷人才能在跨文化溝通能力上加把勁,我們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必然會更上一層樓。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