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21.05.11 產業與科技
創新科技助力 自駕巴士新竹落地/闕志克
分享至: 
2021.05.11 產業與科技
創新科技助力 自駕巴士新竹落地/闕志克
分享至: 
作者:闕志克/經濟部技術處自動駕駛感知次系統攻堅計畫主持人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COVID-19疫情影響下,為避免實體接觸可能引發的感染風險,無人載具的應用顯現關鍵價值也帶動商機,如物資配送、送餐服務、醫療檢體運送等。經濟部技術處為讓臺灣在自動駕駛趨勢中保有領先地位,與法人、企業、學界在過去幾年投入相當的資源於自駕技術的研發,串連自駕產業供應鏈,今年也將自駕科技應用落地新竹。

 

現行許多研究法人團隊與民間自駕新創公司,都已產出能通過政府無人載具沙盒測試的自駕車原型,有些團隊甚至已接到國內商業巴士公司的訂單,將在未來2年進行試量產。同時,今年也透過工研院啟動自駕電動中巴在竹北市區與高鐵間接駁服務,成為全臺首創市區開放混合道路的實驗測試路線。

臺灣交通環境人車混流、車種多元、車流密度高,相較於歐美等地更為複雜,也成為我國ICT、車用電子等自駕車產業鏈與營運服務發展的競爭優勢。而「新竹縣高鐵自駕車接駁服務實驗計畫」,不僅整合國內整車廠及車用電子廠商,包括華德動能、凌華科技、亞勳科技及宸曜科技等產業鏈,更期望以交通行動服務(MaaS)概念整合其他公共運輸,提供無縫轉乘接駁運輸服務。最重要的是,實際落地結合營運業者科技之星,將是智慧交通公共運輸商業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臺灣搶攻全球自駕商機 兩招提升競爭力

臺灣現有自駕車原型的設計,大都是以行駛於固定路線的巴士或貨車為主,而國際自駕車大廠如Waymo、Tesla、Mobileye、Cruise等,皆以自用客車為開發標的,其中關鍵差別在於其感知決策技術的「測試」與「AI模型」。如何獲得足夠的訓練資料測試自駕車,來提升行車安全,成為非常重要的關鍵之一。

舉例來說,自駕技術的測試,有越多的邊角案例(Corner-case),如真實車禍或類車禍情境,將讓自駕技術更純熟。若缺了邊角案例資料集,自駕車一般狀況可能相安無事,但是碰到極端天候與不正常路況(如路肩修路,車道臨時關閉等)就可能會出事故,就像是個危險的不定時炸彈。但實務上搜集此類測試案例困難重重,因此如何能自動產生大量高質邊角測試案例,便成為能使臺灣自駕技術脫胎換骨的研發重點。

除了整車輸出,臺灣自駕產業的另一發展關鍵即是提供國際大廠自駕車所需的感知決策晶片、模組、次系統等元件。由於這些元件內含的AI模型跟目標市場道路環境和感測器部署位置息息相關,因此如何將針對A道路環境和感測器布置設計出的AI模型迅速轉譯成適用於B道路環境和感測器布置,就成為提升臺灣自駕車元件產業世界競爭力的關鍵技術。

整體來看,由於感知決策需要大量運算,所以自駕車需要具強大運算力的車載電腦。臺灣工業電腦廠商的實力雖然名列世界前茅,但只符合工規,而非車規,未來如能開發兼具容錯、隔離、資安防護等能力的系統軟體,將能幫助廠商進一步踏入車規等級自駕車電腦的市場應用。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