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23.03.22 能源
削減化石燃料補貼,邁向淨零轉型/楊豐碩
分享至: 
2023.03.22 能源
削減化石燃料補貼,邁向淨零轉型/楊豐碩
分享至: 
作者: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五所所長/楊豐碩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本世紀以來,全球受氣候變遷衝擊影響加劇,世界各國積極尋求限制平均升溫攝氏1.5度為目標的對策,並提出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的承諾。各國政府因而紛紛啟動發展再生能源、使用低碳能源的能源轉型政策,其中,削減化石燃料補貼課題亦受到重視。

 

基本上,化石燃料補貼削減改革在國際間並不是新興的議題。早自2009年G20峰會聯合聲明即倡議移除無效率化石燃料補貼,2013年亞太經濟合作(APEC)能源工作組(EWG)針對化石燃料補貼改革推動「自願性化石燃料補貼改革同儕檢視(Fossil Fuel Subsidy Reform Voluntary Peer Review)」倡議。2015年聯合國發布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其中第12項核心目標「責任消費與生產」(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其具體標的(target)即涵蓋改革易造成浪費的無效率化石燃料補貼。2016年G7會議,亦提出在2025年前終止大部分化石燃料補貼的期待。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會議重要結論更是呼籲各國應逐步減少傳統燃煤與淘汰無效率化石燃料補貼。2022 年各國際場域持續推展化石燃料補貼改革進程,APEC貿易暨投資委員會(CTI)則召開自願性凍結無效率化石燃料補貼論壇,持續促進改革及分享。從全球發展觀察,可以看到取消補貼改革雖有進展,但成效似仍相對緩慢。

 

一般而言,化石燃料補貼泛指政府部門以經費挹注、融資優惠、租稅減免、價格管制等措施對化石燃料生產及消費提供財務支持,以降低生產及使用成本。根據國際間相關研究及文獻指出,化石燃料補貼政策似仍為各國對補助低收入家戶或弱勢族群之主要措施,但也對整體環境面(例如:加劇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土地退化及破壞生態系統),經濟面(例如:扭曲能源價格導致降低經濟效率、造成財政預算壓力及排擠、產生不公平競爭、阻礙綠色能源發展),及社會面(例如:增加能源貧困風險、導致資源浪費、加劇貧富差距、阻礙技術創新)產生諸多負面影響。

綜觀化石燃料補貼雖然弊多於利,但各國仍陷入無法擺脫的惡性循環陷阱。尤其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漫延及2022年俄烏戰爭開打以來,全球面臨化石能源價格飆漲、高通貨膨脹肆虐的影響,世界各國政府紛紛祭出能源消費補貼及價格管制措施,以降低對民生經濟的衝擊。然而,短期應急加碼的能源補貼終究無法支撐此種前所未有的大變局,最終各國仍不得不數度調漲石油、天然氣、電力等能源價格,以確保市場穩定運作。

 

近期國內國營能源事業台電、台灣中油亦因上述價格管制因素,導致近兩年經營大幅虧損,為求企業財務改善、永續經營,而面臨必須再次調漲價格的壓力。以台電電價調漲為例,採一般民生漲幅較少,產業、民生用電大戶調幅較高方式,整體調幅約11%,以使對物價影響降到最低。此次國內電價調漲雖確有其必要性,然則台灣電價長期壓抑無法合理反應供電成本,此種決策的不利影響已逐漸浮現。除了遞延的物價上漲壓力仍無法倖免外,受管制的能源價格也使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有被低估之嫌,通貨膨脹風險隱然存在,貨幣政策的決策恐也受影響。

 

2022年政府發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後續12項關鍵策略,希望藉以逐步實現2050淨零排放之永續社會。然而在推動各項策略及行動計畫時,須極力避免產生碳鎖定(carbon lock-in)的現象,而促使能源價格合理反應內外部成本,並逐步削減化石燃料補貼正是其中關鍵,才能導引低碳能源投資,得以有助台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