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23.07.12 水資源
因應氣候變遷南部地區水資源開發之我見/游保杉
分享至: 
2023.07.12 水資源
因應氣候變遷南部地區水資源開發之我見/游保杉
分享至: 
成功大學名譽教授/游保杉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檢視臺灣近幾年乾旱事件,於2014至2015年、2017至2018年以及2020至2021年總共經歷三場嚴重乾旱事件,而2022至2023年亦有乾旱事件發生,農業被迫停灌休耕與衝擊公共供水之穩定性。整體而言,近期臺灣平均約兩至三年就會經歷一場乾旱事件,其發生頻率相較於往常已有增加趨勢。

 

 

乾旱事件對民生、農業以及工業影響層面深遠,對於半導體等用水產業影響尤甚。由於去(2022)年颱風季節雨量未能補足南部水庫的蓄水量,水庫一直持續維持在低蓄水容量,直到六月一場梅雨稍微補充南部水庫的蓄水。由於颱風與梅雨季節雨量的缺少,水庫無法發揮「蓄豐濟枯」的功能,目前仍面臨缺水危機,第二期水稻種植可能需要局部休耕,移用部分農業用水,以解決南部用水之需。

 

 

南部地區主要有兩個供水系統,一是南化、曾文與烏山頭水庫系統,另一是高屏溪攔河堰。前者係依靠水庫「蓄豐濟枯」的功能,將颱風季節降雨蓄存下來,以提供枯水期間的用水;後者主要依靠河川流量。兩個供水系統相互聯合運用,即高屏溪具有足夠流量時,則盡可能使用高屏溪水量(因為高屏溪沒有水庫以蓄存多餘河川流量);當高屏溪河川水量不足時,再由南化水庫提供高雄地區用水。因此南部地區水源非常仰賴水庫是否正常發揮「蓄豐濟枯」的能力與高屏溪流量(尤其是枯水期的逕流量)的穩定供應。

 

 

高屏溪是台灣南部的重要河川之一,由於其地形陡峭、水流速度快,使得降雨水量在豐水期間往往迅速流入大海而無法有效蓄存。在過去,美濃水庫被計劃用來蓄存高屏溪的水源,以提供南部地區的用水需求。然而,由於地方反對的因素,致使這項計畫被迫取消。後來,南水北調計畫將水引至曾文水庫進行蓄存,但由於莫拉克颱風造成的工程損壞,該計畫亦被迫暫停。針對高屏溪水資源的利用,除了考慮傳統的工程方法外,也可以思考非工程的解決方案。

 

 

比如,利用河川高灘地來蓄存或滯留豐水期的水量亦為值得深思的方法。高灘地具有較高的滲透率,可將水滲透至地下,補充地下水資源。同時,在高灘地的蓄水也能延緩河川水量快速流入大海,增加下游高屏溪攔河堰在枯水期的可用水量。上述建議仍需要進一步進行專業評估與審慎規劃。工程技術評估應考慮高灘地的滲透率和蓄水效益,以確保其實際效果和維護的可行性。此外,社會接受度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最後綜合考量技術可行性、社會環境因素和永續發展目標,以期更好地善用高屏溪豐水期的水資源。

 

 

除了高屏溪外,東港溪也是供應高雄地區的重要水源,依據調查東港溪流域地下水湧入河川水量每年約3億立方公尺(約有兩座南化水庫的設計蓄水量),由於隘寮溪與林邊溪的地下水補注,提供東港溪豐富且穩定的水資源。但由於集水區內畜牧與民生等污染源的存在,這些污染源主要包括畜牧場的排泄物、農業活動的農藥和化肥,以及人類活動產生的生活污水等,東港溪的水質一直面臨挑戰。

 

 

多年來雖然已經投入相當大的心力進行水質改善工作,目前仍無法作為民生所需的用水,實為可惜。由於東港溪的水質整治涉及多個部門和利害關係者,必須加強各方之間的協作和合作。因此,建議由中央政府統籌成立東港溪水質整治工作,以加強水利、環境部門及地方政府之間的密切合作,共同在行政層面建立一個管理機制,並制定相關法規、政策和排放標準,以確保各部門能夠協調行動。這些措施將有助於降低污染源的排放,改善水質並確保東港溪的水質達到可供民生使用的標準。

 

 

此外,應該加強水質監測機制,以確保水質保育工作能持續發揮改善成效。除定期進行水質檢測、追蹤污染源的變化,並即時採取措施應對新的污染問題之外,教育宣導亦應成為整治工作的一部分。透過提高公眾對水資源保護的認識和意識,鼓勵公眾積極參與保護水源的行動,亦可大幅減少人為活動對水質的負面影響。

 

 

面對氣候變遷造成南部乾旱現象已漸趨頻繁,除了目前政府正努力投入各項解決未來水資源需求方案之外。筆者更期待中央能整合環保署、水利署、農委會等相關部會及地方政府的智慧與力量,以善用高屏溪與東港溪的天然水資源,減少氣候變遷造成南部地區水資源短缺的衝擊、及藉由農田休耕而移用農業用水的困境。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