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24.01.18 能源
因應淨零轉型、積極推動儲能系統多元應用/黃奕儒
分享至: 
2024.01.18 能源
因應淨零轉型、積極推動儲能系統多元應用/黃奕儒
分享至: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經理/黃奕儒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淨零轉型的關鍵在於擴大再生能源設置,逐步減少電力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然而隨著太陽光電、風力發電等間歇性再生能源大量併網及滲透率提升,對於電力系統衝擊風險也逐步增加,此時,儲能系統成為國際上主要因應再生能源發展的關鍵技術,可快速調節電網負載變化,降低再生能源大量併網後的風險。

 

 

然而儲能系統除了提供調節電力系統供需之功能外,近年來以儲能作為輸電資產(或稱為虛擬電網,virtual transmission)的應用,也在全球引起許多的討論與發展。所謂虛擬電網是指利用儲能系統取代或遞延電網投資,並可額外提供無效電力、全黑啟動等功能的電網支援功能。

 

 

傳統電網建設經常出現興建時程過長,從初期規劃到最後完成建置需花費數年以上的時間,導致無法即時因應系統需求;此外,電網建設也有彈性較低的特性,每次增建通常需要一定的規模,當區域用電需求逐年增加時,也必須累積到一定需求後才會開始投入電網建設。相對而言,若採用儲能虛擬電網方案,則可縮短建置時程,快速因應系統傳輸容量的需求;同時也可以避免電網過度建置問題,減少投資的風險。

 

 

事實上,儲能虛擬電網應用可以簡單用二個情境來進行說明。首先,再生能源發電與自然資源條件密切相關,因此設置時經常出現集中於特定再生能源熱區的現象,而當再生能源快速發展時,即可能出現電網建設跟不上再生能源設置的問題;以光電熱區來看,其發電是集中於白天時段,而儲能可協助儲存白天多餘電量,舒緩日間時段的供電瓶頸,並取代或延後傳統電網建設。其次,用電需求與經濟活動息息相關,並因群聚效應形成負載中心。

 

 

負載中心因供電資源有限,經常需要透過電網傳輸外部電力融通,若電網傳輸能力不足即可能出現供電瓶頸。而儲能系統可於負載中心用電較低時段儲存外部電力,並於負載中心用電高峰時發電,同樣可緩解區域供電壓力。

 

 

目前國際上已經陸續出現儲能虛擬電網的討論及案例。歐盟在2020年的去碳化會議中提出,儲能應可作為電網擴充的另一個替代選項,並促請會員國在面臨電網建設面臨延宕或阻礙時,應鼓勵大型儲能計畫的開發;另以德國為例,由於德國風力發電集中在北部地區,而負載中心則位於德國南部與西部地區,因此造成電網傳輸能量已經到達電網能力的上限。2019年,德國政府決定啟動GridBooster計畫,預計興建1,300MW的儲能系統解決電網傳輸的問題,其中第一階段合計450MW的儲能系統已經通過核准,總計畫經費合計3.48億歐元,並預計在2025年以前完成。

 

 

以台灣而言,電網建設也一直是推動淨零轉型與再生能源設置的一個關鍵因素。然而電網建設經常需面臨地方民眾的質疑,並增加許多的社會溝通成本,也可能會影響再生能源佈建的時程。雖然台灣因地狹人稠,電網投資成本相對國外而言較低,也可能造成儲能虛擬電網的解決方案較不具成本效益,然而儲能系統相較於大型電網建設而言,設置的區位與空間較具彈性,在特定的個案中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優勢。建議未來電網規劃時,可參考歐盟與其他國家的作法,將儲能納為可能的解決方案選項,以加速我國推動淨零轉型的作為。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