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從”淨零學習的個人進修請慎選課程”談起/ 黃文輝
分享至: 
從”淨零學習的個人進修請慎選課程”談起/ 黃文輝
分享至: 
工業技術研究院 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碳管理技術總監 / 黃文輝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去年(112)底環境部發了2篇有關”淨零學習管道多元,個人進修請慎選課程”以及”坊間以類似「碳資產」、「碳權交易」為名之相關課程,均未納入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規範,其訓練結果也不會被環境部承認。環境部強調,民眾應慎選進修相關課程。”的新聞稿,也引起媒體”環境部不會幫證照背書”的報導,以及引發大家討論,這著實是個重要的話題,其內容也需要澄清以正視聽。

 

 

全球與台灣2050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目標「淨零碳排/淨零排放(Net Zero)」的概念早在2016年《巴黎協定》中出現。為確保全球平均升溫目標在2℃以內,2030年減碳50%、2050年達到碳中和成為國際共識。

 

 

但其實,真正讓2050淨零碳排議題升溫引起碳焦慮的重要推手是2021年7月歐盟公告了「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草案,再加上台灣媒體爭相報導的推波助瀾下,因為CBAM等同是「碳關稅」的壓力,是與「企業的成本(錢)」有關,才引起關切,與此同時,環境部(前環保署)也在修訂氣候變遷因應法,企業預期未來要繳交碳費的心理,也就是企業排碳量愈高,碳成本愈高。再加上絕大部分的企業並不會計算組織(企業)的碳排放量以及產品的碳足跡,對於未來會增加的成本是多少並不清楚,就更能理解企業為何會有碳焦慮了。

 

 

一切都跟利潤有關,也因為看到絕大多數的企業仍不會計算組織及產品的碳排放量,在淨零永續浪潮下,專業人力需求大增,就有人想從教育訓練搶商機,且愈來愈多的「單位」開啟了課程,包含以「淨零」、「碳權」、「永續」、「ESG」、「碳管理」為名之課程,且各種時數、天數的課程都有,更有標榜頒發「證書、證照」,抓住了以為擁有證書就是專業人力這種似是而非的心理,尤其是「淨零、永續、ESG」等是很空泛的形容詞,而「碳權」是要有公權力的認定才有價值,與這些空泛名詞有關的知識,不一定需要教育訓練,只要從網路上多加閱讀,就能獲得知識,這些並不是專業技能。

 

 

而減碳才是目標,減碳最重要的起點是要會計算、分析碳排放量與熱點,這才是技能。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這2年(112、113)開了許多免費課程:組織碳盤查一日班、三日班,以及產品碳足跡二日班,除了知識講解也有實作演練,足以傳授碳管理的計算分析技能。而產業發展署已規劃淨零碳規劃管理師能力鑑定制度,並於今(113)年辦理能力鑑定考試,合格者將由經濟部授予證書,由政府掛保證專業技能才是正途。

 

 

坊間尚有一課程的迷思需要解開,就是組織碳盤查(或產品碳足跡)「主任查證員課程」,這課程並不是在訓練輔導人員或顧問師,因其內容並沒有在教導如何輔導碳盤查(或碳足跡),而是在訓練查證人員(如何稽核/查證),取得主任查證員證書是證明你知道查證相關知識,並不能證明你能協助/輔導企業碳盤查(或碳足跡),產業需要的專業人力是「顧問、輔導人員」。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