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把臉朝向陽光,就看不到陰影。」然則不可否認的,陰影不當然會因我們面向淨零的光明而消失。隨2050淨零成為國家政策並佔據了媒體的版面,十二項關鍵戰略已是施政核心,也是追求永續未來的陽光,但相對的,我們迎向陽光的身後陰影也隨之浮現。
首先,平行於COP28完成全球盤點後的《阿聯共識》,戰火蔓延的威脅,除增加約4%的排碳外,也深化了人道、生態與氣候危機;而隨之衍生的新型態能源危機,更嚴重影響去化石燃料的路徑擘畫與願景,在歐美,甚至呈現出再度使用化石燃料的傾向,也為全球能源體系脫碳轉型的誓言蒙上陰影。在台灣,我們也看到了發電量佔比仍以燃煤的42.24%最高,燃氣(39.57%)次之,而期許在2025佔20%的再生能源,目前仍僅達到9.47%(經濟部能源署,2024)。加上攸關重大的全國電力碳排係數仍高達每度電494克排碳(2023),顯然距離原定2025的388克及經貿勁敵韓國早在2019年的 416.89克差距仍遠;隨之衍生的電價及交通費用上漲,則是衝擊到民生,讓台灣的能源轉型與餐桌之對峙日見嚴峻。
此外,全球的碳定價正在被WTO導入貿易機制,若加上主要貿易國家或區域的碳邊境調整措施(碳關稅; CBAM)之發展,改變中的全球綠色貿易與資本市場結構,嚴重威脅到像台灣這類外貿導向、獨立電網的淺碟型經濟體制;面對目前每噸已介於0.07-155.86美元間的碳價(衍生閱讀: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Dashboard),如何維持國際經貿市場上的競爭力,已然攸關台灣的永續。
綜上,台灣在追求淨零的過程,顯然落實能源體系轉型,並善用巴黎協定創設的新市場機制以及國際綠色金融的新架構,將是我國擺脫陰影,維持國際經貿競爭力甚至追求創新價值的條件與機會。
在能源轉型部分,我國的長期競和國家--韓國的決策調整值得參考,亦即韓國的化石燃料僅佔61%,且有高達38.4%的低碳能源(含核電),(衍生閱讀:南韓2023年電力數據)更揭示了2035低碳能源80%的目標(衍生閱讀:A Clean Energy Korea by 2035),但是他們仍表示,韓國當前以成本考量為基礎的能源體系並未能及於排碳及能源安全係數之考量,導致發展出科技高利潤、低燃料成本及高碳排的能源體系。(衍生閱讀:Korean objectives to reach economy-wide net zero by 2050 will requir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power sector)這顯然也是台灣必須嚴肅以對的課題;然則面對台灣去核後的低碳能源配比持續偏低,想要向韓國跳脫傳統單位發電成本之考慮並非易事,而有賴決策者之決心並創設一個多政策面向的跨部會、公私協力的共益架構。
例如我們可以聚焦解決高雄地區難以脫碳之核心產業(如鋼鐵、能源、水泥)的能源綠化問題,參考新加坡的重工業「近零」與燃煤電廠之加速脫碳策略,藉重綠色金融的投融資架構與碳定價額度抵換機制,推動氫基能源與氫能燃料的發展並導入CCS支持的清潔燃煤電廠,來綠化電力的供給結構;其次則是積極融入COP26啟動的突破議程(衍生閱讀:Breakthrough Agenda),透過全球的公私協力來創造難以淨零之產業(能源、鋼鐵、道路運輸、水泥、氫能、建築及農業)之低碳標準與未臻成熟之低碳技術的需求,進而帶動綠色金融對突破科技的投資。此外,參考荷蘭鹿特丹智慧港口以及世界經濟論壇的重工業城市淨零規劃,以高雄為基地,產製氫能燃料、連結國際氫能源產業鏈,並以之作為解決高雄佔全國16%,而以難以淨零的重工業碳排之選擇;另一方面,在導入綠色金融後,得以高雄為國家氫燃料及CCS注入管線的起始點、逐步降低台灣所有工業區的化石燃料依賴,也降低台灣電力系統碳排係數,裨益于因應全球CBAM之挑戰。此外,配合全球海運淨零的管制發展,將高雄這個運補地的岸電與低碳補給需求交由氫基能源或燃料來運補,促生台灣的氫基產業,則更是有利於多面向政策共伴效益的規劃。
具體言之,不單是能源成本的考慮,化解陰影的規劃重點應包括能源低碳、電網承載及技術成本效益之綜合評估;目前台電已開始推動興達電廠混氫及林口電廠混氨各5%的示範計畫,加上2019年開始的台中電廠真實煙氣的二氧化碳現地捕集試驗。(衍生閱讀:電力淨零排放)顯然我們正在朝迎合國際發展趨勢方向前進。此時或許韓國調整傳統成本導向電力系統思維,以及拉長至2035的第二階段能源擘劃,而這些都在韓國受到碳定價與綠色金融的支持,這也值得新政府參考的方向(衍生閱讀:Korea Energy Master Plan: Outlook and Policies to 2035 (Second Energy Master Plan))。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