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24.05.28 商業
正視財富與所得分配不均的長期趨勢化風險/許添財
分享至: 
2024.05.28 商業
正視財富與所得分配不均的長期趨勢化風險/許添財
分享至: 
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許添財
縮小字級 放大字級
  • 台灣分配不均趨勢惡化

  台灣經濟發展曾以「奇跡」著稱。用以衡量所得分配平均度的「吉尼集中係數」從1964年的0.360逐年下降為1980年的0.303;同期間,五分位法所得最高與最低組,每戶所得差距也從5.33倍降為4.17倍。

 

  但接著吉尼係數自1990年代起波動提高,2013年為0.36,2021年為0.341;五分位最高與最低所得組的差距倍數,也自1990年5.18倍,提高為2009年6.34倍(若無政府的移轉支出效果則為8.22倍),但又轉降為2017年6.07倍及2021年6.15倍(若無政府移轉收支效果則為7.63倍)。

 

  主計總處發表的2021年家庭財富分配統計結果與1991年做比較,前20%家庭資產集中程度,由49.7%提高為62.7%。相對的,其他80%則從50.3%降為37.3%。更值得重視的是後20%的家庭,平均每戶負債比30年前增加了16倍,其金額高達405萬元也比全體平均每戶負債220萬元高出近倍。

 

 

  • 財富集中,富者以錢滾錢,窮者以債養債,貧富差距惡性循環。

  經濟學家湯瑪斯.皮凱提(Thomas Piketty)在其2014年出版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認為貧富不均是資本主義的特點而不是偶然。

 

  在實證上,在個人收入中,已開發經濟體的工資與薪金具有指數(exponential)分布;而財產收入則具有柏拉圖(Pareto)分布,亦即具有「幂定律」分布的特徵。整體的不平等程度根本上取決於兩者的比率。

 

  比較我國1991年與2021年的前20%家庭資產集中程度,也明顯發現現金、存款、股票及共同基金與房地產的集中程度大幅提高。

  皮凱提更進一步發現,已開發國家的利潤率始終高於經濟成長率,這將導致財富不均逐步擴大。

 

 

  • 兼顧經濟成長與公平應有的認知與作為探討

  就公式而言,淨生產分配給資方就是利潤,分配給勞方就是工資與薪資;利潤率=利潤份額÷資本產能比率,(P/K)=(P/Y)÷(K/Y)。〔P:利潤,K:資本,Y:產出。〕

 

  在皮凱提看來,利潤份額是利潤率與資本產能比率的乘積〔(P/Y)=(P/K)×(K/Y)〕。隨著時間推移,資本的邊際產量會隨著資本存量的增長而下降,因此利潤率會降低,企業為防止利潤份額被拖累就設法提高資本產能比率(capital-capacity ratio)。但在古典論證中,利潤率是利潤份額與資本產能比率的比率,因此後者的上升可能是利潤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此時同一公式卻產生了兩種相互矛盾的理論。

 

  再就歷史事實來看,1930年代景氣大蕭條利潤率上升,1950年的經濟復甦,利潤率下降,也見證了這個理論矛盾的事實。

 

  為了提高利潤份額而增加投資,卻不必然可提高利潤率,那麼利潤率大於經濟成長率的常態又如何解釋呢?

  1. 經濟成長決定於投資的增加。企業期待預期投資報酬率(利潤率)高於利率時才會進行投資。利率也是參與生產力分配之一,利率被壓低,可促進成長,卻讓利潤份額提高。
  2. 工資與薪資水準的決定,受到產業結構別生產力差異、勞資雙方力量強弱、社會文化影響的同工不同酬,與景氣變動、通貨膨脹及政府因而採取的對策、甚至人口與勞動力結構的影響。企業會利用或運作讓工資份額盡可能降低,以確保利潤份額的提高。
  3. 企業因技術、商業經營策略與模式、對外投資優勢而使其企業本身或該產業成為競爭成功者,更進一步影響產業別、區域別與國家別的所得與財富分配差距。

  瞭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成長與不平等必然性,為維護市場活力與社會

 

平等的永續發展基石於不墜,就得由政府或社會公益機構合作,或企業本身的社會責任ESG作為上,於生產力的產生到分配的過程,進行兼顧成長與公平共享的事先預防與事後補救努力。否則,不只經濟發展不能永續,被視為民主政治基石的菁英政治(meritocratic)價值也難得確保。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部立場)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