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初期,歐美發生兩件影響實務界與學術界的大事,一是美國J. D. Power公司首度發布汽車滿意度調查,一是在歐洲虧損多年的北歐航空公司(Scandinavian Airlines, SAS),轉虧為盈的成功案例-關鍵時刻(The Moment of Truth),從此引領全球關注「顧客滿意」(Customer Satisfaction)的風潮。
迄今,J. D. Power公司每年發布的汽車滿意度調查,仍為全球汽車品牌業者奉為圭臬的典範。其他各行各業亦無不以滿意度為企業追求目標,其背後假設就是「滿意的顧客才會持續惠顧」,但事實如此嗎?
自2000年起,實務界與理論研究均發現:滿意度只是過程目標,顧客忠誠(持續惠顧)才是結果目標。即使企業竭盡所能讓顧客滿意,顧客不一定持續惠顧的案例卻比比皆是。筆者的博士論文(關係品質與關係結果之研究)發現:滿意的顧客不一定忠誠(持續惠顧)。探究原因:(1)消費者對滿意度的要求愈來愈高,以往令人滿意的作法,轉眼成為基本條件;(2)競爭者創新與相互模仿,不斷提供更滿意的服務;(3)「滿意」是一種不穩定的情緒狀態,具有時進效果(recency effect),顧客比較會記住最近一次的消費體驗,即使企業提供10次滿意服務,只要最近1次不滿意,就掉頭而去;(4)持續惠顧包含意圖與行為,例如,筆者雖然很滿意Starbucks咖啡,但平日在學校任教,即使想喝Starbucks,實際上最常喝的卻是CITY CAFÉ或Let's Café,亦即,滿意到惠顧之間會受到許多環境因素干擾(如時間、地點、預算限制)。筆者發現:「顧客滿意」僅為企業維繫「顧客忠誠」的必要手段之一,而贏得「顧客信任」才是影響「顧客忠誠」的關鍵因素。若僅有滿意,顧客很容易找到變節的理由,若能建立信任,顧客變節就會產生「認知失調」的焦慮。因此,「信任」可促使企業與顧客之間產生更緊密黏著的關係。
讓顧客「信任」對於企業經營既然如此重要,該如何做呢?(1)維持產品品質與服務品質一致性,是信任的基石,企業不能在「品質」上投機或打折扣,不能以任何藉口推託「品質」責任;(2)企業經營要展現誠實與善意,不論對員工或顧客都不能有欺騙行為,遇到問題以最大誠意坦然面對,自然能獲得顧客諒解與信任;(3)信守承諾,不能光說不練,要說到做到,以具體行為展現值得被顧客信任;(4)主動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如保護環境生態、關懷社會、重視公司治理、照顧員工…),建立良好品牌形象,「品牌」是顧客信任企業集大成的表徵,例如,圓形拱門的McDonald's品牌就是被信任的標誌,在全世界近百個國家,只要看到McDonald's店招,消費者很自然因信任它而入店消費。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指出:有效領導的最終要件,就是贏得「信任」,否則永遠不會有追隨者。企業經營也一樣,唯有贏得信任,才能獲得顧客持續的青睞。筆者多年前在松青超市服務,猶記創辦人林崑岳先生,多次耳提面命:企業的生意興隆,主要是依靠信眾多寡。信眾就是相信你的人,亦即「信者」,「信者」兩個字合起來就是「儲」,「儲」是累積愈來愈多的意思,愈「儲」代表「信者」愈多,這就是對「信任」影響力的最佳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