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20.05.12

後疫情時代的經濟挑戰與作為/譚瑾瑜

作者:譚瑾瑜/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九所所長 ▲COVID-19疫情迄今造成全球重大傷亡,臺灣雖然幸運地在疫情防守上表現亮眼,然而各國被迫祭出封城降低感染機率所引發的企業倒閉及失業飆升後,全球經濟大受影響,以4月14日國際貨幣基金(IMF)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為例,今年全球經濟恐大幅衰退3%,不但創經濟大蕭條以來的最差情況,倘若疫情未在下半年消退且抗疫限制措施無法逐步解除,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還有可能再度下調。

2020.05.12
2020.04.20

鼓勵半導體製程設備 要有更好的策略/李家同

作者: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我們是一個很重視半導體工業的國家,半導體工業有一個特色,那就是生產線上所用到的儀器種類特別多,而且都極為昂貴,動輒上億,售價高達幾十億的都有。這些昂貴的設備只有少數的國家會製造,這些國家也往往不生產半導體,可是他們掌握了製程的設備,可以予取予求,並且賺很多錢。

2020.04.20
2020.02.18

解決四偏,台灣產業才有機會轉型/詹文男

作者:詹文男/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 ▲這幾年全球總體環境這幾年起了很大的變化,尤其美中貿易戰的持續,以及隱身於後的科技角力,更為經濟遲緩的前景埋下不小的疑慮。除此之外,包括人口結構的轉變、區域市場的加速整合、數位科技的迅猛發展、資源效能提升的需求,以及永續環境的追求等,為產業發展帶來不少的挑戰!

2020.02.18
2019.12.24

產業景氣的差異化值得政府關注/王健全

作者: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最近,政府公佈的數據不時捎來喜訊。包括廠商擴大投資臺灣(臺商回流)超過7,000多億元新臺幣,且可創造5萬多工作機會。其次,剛剛通過的〈海外資金匯回條例〉,也有不少準備匯回的資金。再加上轉單的效應,使得上半年臺灣對美國的出口攀升17%以上。

2019.12.24
2019.10.22

嚴肅面對假新聞時代的來臨/詹文男

作者:詹文男/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 ▲美國白宮在去年所發布的《國家網路策略》(National Cyber Strategy)中指出,資訊戰將對現代民主國家產生重大威脅,主要理由如下:一、網路已是公民不可或缺的生活空間,而且也是社會經濟的重要基礎;二、網路與數位工具造就了一個資訊共享的世界,但也有許多惡意組織藉此侵害公民安全與權利,甚至取得軍事、政治或經濟上的利益。

2019.10.22
2019.10.15

我們需要更多有學問的工程師/李家同

作者: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在過去,我們國家最需要的工程師乃是維護工程師,作為維護工程師,他們當然要知道設備會有什麼樣的情形。但是維護工程師很難知道設備內部的結構,當然也不太能夠知道設備當初設計的原理。

2019.10.15
2019.07.23

台灣缺乏資源 更要善用硬實力!/李家同

作者: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面臨來自中國的挑戰,我常常聽到“我們要團結一致”,也常常有人提醒我們國家的自由民主。自由民主的確是我國的價值,也是可以使全國人民因此而團結的原因。但是,這些想法都不能使我們變成一個強大的國家,也就是說,我們的社會過份地重視所謂的軟實力,但我們不能僅僅依靠軟實力。

2019.07.23
2019.06.04

台商回流,這是關鍵時刻!/謝金河

作者: 謝金河/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 美中冷戰全面引爆,川普揮舞關稅大刀,除了對中國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高關稅外,同時也對華為使出殺手鐧,切斷華為與美國關鍵零組件的供應鏈,而華為在「斷供」後,也牽動著全球科技廠。

2019.06.04
前往第 頁 / 共15頁
2019.01.22

政府應該鼓勵工程師發展工程模擬軟體/李家同

作者: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我們國家的經濟非常依賴工業的進步,可是工業的進步又建築在工程師的水準之上。我們能夠有相當不錯的工業水準,乃是因為有很優秀的工程師。可是我們也希望自己的工業能更上一層樓,因此,我們必須研究如何提升工程師的水準。

2019.01.22
2018.12.15

循環設計 展現台灣實力/張基義

作者:張基義/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董事長 世界知名設計公司IDEO執行長Tim Brown 指出:「設計的未來在循環 (The Future Of Design Is Circular)」。如果「設計」的目的在改變人類生活,「循環設計」的目的就是透過設計改變人類社會,而這種改變在於追求人類社會的正向永續發展。因此,循環設計等同於永續設計、反思設計、社會設計,甚至是生態系(ecosystem)設計。簡言之,「設計」必須有意義,才能產生「價值」。

2018.12.15
2018.10.23

如何做出精密的工業產品/李家同

作者: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我們總希望自己能夠設計並製造非常精密的工業產品,只有這種產品有很高的附加價值,我總覺得很多人並不了解如何才能做出這種產品,我現在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我們都知道馬達的功能,可以使一個軸旋轉,如果我們需要一個非常精密的馬達,我們會想在任何時間知道馬達轉了多少度,這種測量的設備叫做光編碼機,馬達轉一圈是轉了360度,如果不精密的話,我們可以測量出馬達轉了45度,可是如果非常精密的話,我們就可以測量出馬達所轉的度數是一萬分之一度,這不是容易的事,在下面我要解釋這是如何做到的。

2018.10.23
2018.09.11

改變台灣 用設計翻轉城市/張基義

作者:張基義/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董事長 面對現今跨領域整合趨勢,設計界亦面臨全新的革命。傳統的單純設計思考已逐漸轉變為「創造集體智慧,提供知識共享」的設計服務系統。設計師須善用在地美學,利用專業能力創造獨特觀點,並且顛覆一切既成視覺標誌的美學,才能成就真正為大家服務的創新設計。在這個瞬息萬變、越難掌控的時下社會,設計師和藝術家擅長將看似不相關的事物連結、進而促成新的可能發生,藝術、科技與設計的跨域創新是當代領導者重要的關鍵能力。

2018.09.11
2018.08.21

擁抱區塊鏈?  企業導入前停看聽/朱宜振

作者:朱宜振/BiiLabs共同創辦人 2017年中國因區塊鏈巨大泡沫帶來的割韭菜效應,導致中國政府出面制止各種利用區塊鏈做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幣發行)的行為,但也因為這樣,確實一下子讓全世界都認識或聽過區塊鏈。隨之而來,許多人開始疑惑自身的商業模式與區塊鏈是否或應否發生關聯?企業又該如何做評估?正是筆者在此想討論的重點。

2018.08.21
2018.08.14

因應數位轉型浪潮應有之思維/詹文男

作者:詹文男/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 近年來由於行動應用、智慧分析及社群協作等趨勢的進展,加上電子及傳統產業面臨成長瓶頸尋求突破,數位轉型遂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台灣也不例外。不過,到底如何採取行動,各方觀點與策略不一,造成廠商雖有心,但卻躊躇不前的窘境,亟需排除相關的障礙。

2018.08.14
2018.07.24

我們要有愛用國貨的文化/李家同

作者: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最近川普和普丁見面,國際媒體都在注意普丁的新座車,他的座車是俄羅斯生產的新車,兩天前有兩輛這種豪華的車子,先由運輸機運到了赫爾辛基,我當然不知道這種車好不好,可是看上去很神氣,各國的元首都有用自己國產汽車的習慣,美國總統永遠用凱迪拉克,英國女王也會用勞斯萊斯,這種習慣多多少少表示各國元首對自己工業的自信心。

2018.07.24
2018.06.12

分散式帳本如何應用在能源/朱宜振

「區塊鏈」(一種分散式帳本技術),早已成為熱門的科技關鍵字之一,它的技術到底有什麼特別?對於很多研究學者或者工程師而言,可能會跟你說這些技術都不是新的,只是個舊瓶新酒的再包裝,或者簡略的說這就是密碼學之類的概念。如果這樣的描述是正確的,為何會讓全世界都如此重視?那必然有不一樣之處,回頭看看最早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的論文,扣除深的技術部分,我認為中本聰厲害之處是設計了一套牢不可破的遊戲規則,可靠並且基本上至今都沒被破解,其他被破解的基本上都不是區塊鏈本身。

2018.06.12
2018.04.17

政府出題 產研來解題 /李家同

一個籃球隊必須碰到比自己更厲害的對手,才會有進步。我有的時候發現偏鄉孩子的功課即使在前幾名,也常常比不上城市裡的孩子,畢竟競爭對手是比較普通的。一家工廠如果接到的訂單都是叫他們做普通的東西,那他們不太可能有進步。反過來說,如果他們常常接到非常困難的訂單,就必須花很多時間研究如何應付這種客戶,可是久而久之這家工廠就越來越有高超的技術了。

2018.04.17
2018.02.27

「C2B逆商業時代」的三個層次/盧希鵬

我們目前在談論企業價值鏈時,還多半使用麥可波特的觀念,指企業經由「設計、製造、行銷、銷售、服務」等價值活動,將原料加值成產品交到客戶手中。服務部門可能是最了解客戶需求的人,卻是在價值鏈的最後一個環節。波特的價值鏈是發表在1970年代,當時是重視生產成本的工業經濟時代,這個順序也無可厚非,但這是昨天的概念,由昨天看今天與明天,台灣企業始終離不開製造思維,為了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犧牲掉客戶的交易成本。如果最瞭解客戶需求的是服務部門,價值鏈似乎就需要逆著來,這是逆商業時代的第一個思維。 舉例來說,Zara在地區門市的店長,才是真正瞭解這個區域的時尚需求,由他們來決定要訂購甚麼款式的衣服,就會比企業總部更精準。這個時候,銷售的大數據,社群媒體的大數據就成為啟動逆向價值鏈的重要推手,而不只是分析的工具。 其實,最瞭解客戶需求的,應該是客戶自己,而客戶不只是消費者,更可能是這領域的專家,也願意參與價值鏈的製造活動。據說台灣製造遙控飛機的雷虎科技有一次收到客戶對引擎設計的建議,這位客戶居然是美國大型飛機的引擎工程師,他可能比企業的工程師更瞭解飛機引擎與客戶對遙控飛機的需求。BMW

2018.02.27
2017.12.04

中央與地方聯手 以設計創意開創在地價值/呂正華

總統蔡英文表示「設計正在改變社會,讓設計力提升生活品質並推動經濟轉型,成為台灣不可忽視的國力」。105年赫爾辛基市長Jussi Pajunen來台參加台北設計之都(WDC)活動時也提出「將設計做為策略工具,用設計思考改善社會發展的問題,並達到福祉共享的目標」。隨著科技快速成長及社會價值轉換,台灣的民眾的生活習慣或產業發展,不斷出現新的模式與觀點。然而,在這個快速蛻變的時代裡,如何尋找到平衡,引領整體生活與產業朝正向發展,「設計」正可扮演最佳轉化調和的角色。 社會的演進中,工藝與科技、過去與未來、傳統與國際等彼此之間是共生共存,但常又帶著對立與衝突,「設計」是從人性角度作思考、從人的需求作出發,透過設計師的創意與詮釋下,將有效取得最佳的折衝,找到最完美的平衡,使原本人、事、物賦予新的生命與意義。 工業局除致力於產業發展外,為了促使產業與地方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在地元素與特色等連結,並為整體社會與民眾生活帶來更好更正面改變,自92年起推動「台灣設計展」,透過徵選方式,與地方政府共同合作,運用設計思考,探索在地元素賦予新時代的意涵。

2017.12.04
前往第 頁 / 共11頁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lo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