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16.06.21

我國離岸風力發電產業之建構/胡耀祖

全球離岸風電市場,主要集中於歐洲,領導國家包括英國、德國、丹麥等。其中,英國已進入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由政府先完成政策環評,避開生態敏感區、航道、漁場、軍事管制區等,調查並劃分出合適開發區域,再供業者投入,以降低開發風險,並吸引外商投資設廠;此外,也在2014年起逐步實施差價合約 (Contract for Difference, CfD) 制度,依技術本身特性與成本簽訂躉購價格,通常均為20年以上合約,透過此種長期合約提供低碳能源較穩定可期的投資環境,售電價格不隨市場供需變動,有利於刺激低碳電力的投資。 至於德國政府,推動上相對更為穩健,先建立海上觀測研究平台與示範風場,評估對生態影響並驗證產業相關技術,逐步建立相關法律規範及施工技術後,再進行大規模設置。丹麥則由丹麥能源局作為風電申設單一窗口,協助該國業者投入,建立完整產業鏈,並朝全球市場布局。此外,美國已有超過三十個州為減少對石化燃料的依賴,要求一定比例的再生能源,而風力發電因技術逐漸成熟,且較過去更為經濟,確立其為未來美國能源整體規劃中,重要的組成部份。 反觀我國,台灣海峽為全球風況最佳區域,具備極佳風電發

2016.06.21
2016.04.12

針對「經新聞」於2015年4月30日及同年7月14日刊載之「歐洲電網對德國電力系統的重要性」及「德國,是不是綠能大國?」二篇名家論專文之補充說明:

查德國聯邦經濟與能源部常務次長Rainer Baake於2014年12月11日發出新聞稿中,曾指出德國自2000年再生能源法(Erneuerbare-Energien-Gesetz,EEG)通過開始,再生能源年發電量增加144TWh,而核電發電量減少72TWh,再生能源確有降低德國國內化石燃料使用之效;另文中提及德國2009年至2013年間褐煤發電成長之事實,係因當時新興市場之排放權證進入歐盟交易系統後,天然氣發電減少,因而導致燃煤比例相對提高,特此提出資料補充。 原文中文翻譯如下: 德國的能源轉換過程,真的像是法蘭克‧德西許納(Frank Drieschner)在報紙上說的那樣,是一個骯髒的錯誤嗎? 讓我們從檢視一些事實開始。2000年的時候,德國聯邦議院通過了再生能源法修正草案(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ct),同一天政府批准了一個逐步停止核能運轉的時間表。從那時開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上升了144萬億瓦特/時 (TWh),而同時核能電廠產生的電量下降了72萬億瓦特/時。從那時開始,再生能源發電量快速增加,補足甚至遠遠超過了因逐步減產而下

2016.04.12
2016.01.12

德國非核的作法與願景 / 闕棟鴻

德國能源政策係以 3E 為最高指導原則,所謂的 3E 政策,即包含了能源安全 (Energy Security)、經濟效率 (Economic Efficiency)及環境永續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為強化能源安全、減緩溫室氣體排放、逐步邁向非核家園,德國早從1980年,即著手規劃能源轉型,希望藉由再生能源發展,減少對石油、天然氣、煤炭及核電的依賴。為展現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之決心,德國政府更於2010年提出能源概念,其整體目標架構如下圖所示。 為邁向非核達成能源轉型目標,德國聯邦政府經濟暨能源部(Federal Ministry for Economic Affairs and Economy)於2012年5月發布新能源政策,說明德國邁向新能源世代的各種政策與措施,同時,為了確實檢討能源轉型之進展與策略,德國自2011年後,每年皆會發布檢視報告(Monitoring Report),檢視能源轉型的進度是否符合預期,同時每三年發布通盤檢討的進展報告(Progress Report),確認能源轉型之目標是否需要額外的補充說明或是修正。

2016.01.12
2015.12.24

產業節能減碳 厚植綠色競爭力 / 吳明機

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已於104年7月公布實施,明訂國家長期減量目標為「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2005年排放量50%以下」;為呼應2015年巴黎新氣候協議減碳行動,行政院亦對國際宣示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DCs)減量目標為「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為BAU減量50%」,相當於2005年排放量再減20%。 減碳目標是個挑戰,但也給產業帶來新的機會,讓企業重新審視如何導入更高效率的節能減碳技術與設備、使用更乾淨的低碳能源、以及加速產業升級轉型。面對國內外減碳壓力,企業可以更積極的將節能減碳、綠色環保思維,納入產品設計、生產、製造、廢棄物處理等經營環節,落實綠色管理與低碳生產,做好企業經營的全面綠化。

2015.12.24
2015.10.27

台灣離岸風電的規劃與現況 / 林大惠、張永源、黃聰文

台灣擁有豐富的海上風能資源,根據 4C offshore 調查顯示,全球排名前十大具開發潛能離岸風場,九個即在台灣沿海。在排除海域限制開發區域後,並考量疑似斷層帶、生態保育區、3級以上淺層地震等有關安全及環保問題區域予以排除,保守估計,台灣西海岸水深5~50公尺範圍約有 6.2 GW 可開發裝置容量。 台灣海上風力資源充沛,不論以尋覓替代能源或是二氧化碳減量的觀點來看,離岸風力發電應是我國可以大力發展應用的永續綠色能源。若是開發商能藉由離岸風電場的設置,自國外引進技術,並結合國內相關資通訊、電機、金屬機械產業及海事營造工程之優勢,在適切的產業策略引導下,必可迅速育成風力發電產業,除了能使我國達成再生能源目標外,進而對國內就業與產業發展有所助益,達成環保與經濟雙贏的局面。 台灣離岸風電建置現況 依據2011年經濟部能源局公布的「確保核安穩健減核、打造綠能低碳環境、逐步邁向非核家園」能源政策,政府積極推動「千架海陸風力機」計畫,目標在2030年前安裝4,000 MW離岸風力機,預期可創造超過新臺幣六千四百億元的內需市場商機。我國推動離岸風電開發,係參考國外推動

2015.10.27
2015.08.18

智慧電網 / 陳在相

「智慧電網」是什麼? 智慧電網 (smart grid) 可說是最近的、複雜的且仍在不斷發展中的一種概念,它使電網許多潛在的新功能或性能成為可能。因此,它可用多種方式予以定義。 國際電工委員會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IEC) 將「智慧電網」視為一種「行銷術語 (marketing term)」,而非「技術定義 (technical definition)」;再者,世界各國或區域因地理、政治、社會、經濟等各種條件的不同,對「智慧電網」的定義或闡釋亦有所別,致使其迄今仍無國際公認的一致性定義[1]。 一般的認知是,智慧電網係因資訊與通訊技術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的導入,使得電網變得更具彈性、能互動,且能就要求為即時反饋。因此,智慧電網的首要觀點並非「它是什麼?」,而是「它做什麼?」,亦即如何做?使它能對電業、用戶、利益關係人、環境、社會、經濟、國家甚或全人類有利。基此,智慧電網的概念可有許多的定義與闡釋,取決於特定的人或團體及其所

2015.08.18
2015.08.14

發展再生能源,需以穩固的基載電力為後盾 / 林全能

能源發展一直是國際媒體關注與報導的焦點議題,觀察近期有兩個國際媒體對能源發展議題的報導,一是華爾街日報7月23日社論提及「臺灣選擇廢核恐增加自身脆弱性」,並評論民進黨蔡英文主席,要求2025年廢核並以再生能源取代之訴求過於理想。另外是國際媒體報導美國總統歐巴馬在8月4日正式發布「潔淨電力計畫」以提升熱效率、天然氣及增加多元低碳發電,將再生能源及核能視為低碳發電的重要選項,並以此方向訂定2030年電力部門CO2排放較2005年削減32%。這兩項國際媒體報導,一是直接對我國能源政策提出針砭建議,另一項雖是報導他山之石,但亦帶給我國能源發展政策有重大啟示。 從現實面來看,臺灣地狹人稠,98%能源依賴進口,電網屬孤島型獨立供電系統,所面臨能源情勢嚴峻,能源發展政策應首重確保穩定及安全供應並滿足產業及民生需求,必須充分運用各種能源優點,建構穩定基載電源。也因此在具有潔淨及穩定特性之核能運用上,雖然在臺灣面臨高度爭議,核四亦在去(2014)年因部分反核團體採取之激烈抗爭,政府為顧及社會和諧,在確保不限電、維持合理電價及達成國際減碳三原則下,以負責任態度採取核四廠封存,保留在未來需要時,仍可運

2015.08.14
2015.06.09

生質能--台灣未來再生能源與永續發展的要角 / 蔡岳勳

面臨種種石化能源漸趨枯竭與供應穩定性的警訊,並因應後京都議定書時代之挑戰,台灣高度依賴進口能源,如何提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提高新興替代能源使用比例,降低進口能源依賴,將是我國未來永續發展之關鍵。而發展新能源主要目標係降低進口原油之依存,增加能源使用效率並促進再生能源之開發,已是全球主要國家與地區,因應氣候變遷與發展新能源政策之主要方向。 而在眾多再生能源種類當中,推動具有「碳中立性」(carbon neutral)特性的生質能(bio-energy),近年來被許多國家政府視為降低依賴進口的化石能源以及減緩全球暖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美國近年來大力推動生質能之發展,美國發展之再生能源中,生質能已儼然成為要角,美國能源資訊局(EIA)於2011年統計,美國再生能源使用率占總能源的9%,而其中超過一半來自生質能源所供應,主要分為生質燃料供應與生質能發電二大替代能源之開發。而在歐洲,德國近10餘年積極推動生質能發電成果,生質能發電已成為德國第二大再生能源來源。 我國推動生質燃料的政策,始於2006年10月行政院所核定並由經濟部所推動之「發展綠色能源-生質燃料執行方案」

2015.06.09
前往第 頁 / 共5頁
2015.03.14

「能源新願」已是現在進行式/林全能

發生福島核災至今已屆4年,關心核能議題的民眾再度走上街頭,提出「能源新願」等訴求。然而回顧過去這4年來,政府對核能安全的用心與努力實已凌駕世界許多國家之上,讓核能的使用安全沒有妥協與模糊的空間。此外,遊行民眾提出的「能源新願」要求,政府在歷經103年啟動之全國能源會議及廣邀民眾共同獻策後,再度重申綠能與積極節能是政府持續推動不懈怠的政策主軸之一。 回顧本次全國能源會議,就是在回應103年「核四安檢後封存,未來商轉與否交由公投決定」後的能源新情勢,我們以「未來電力哪裡來?」為主題,藉由公開、透明、多元參與的會議平台,傾聽各界對電力供給面、需求面、環境面的聲音。在歷經4個多月的理性討論後,雖有部分議題仍無法形成共識,但獲得158項共同意見,凝聚許多對臺灣未來電力發展的共識,包括此次遊行民眾訴求的能源新願方向。 針對環團所關心的節能政策,全國能源會議已達成60項共同意見,將在現有節能基礎下,透過技術研發、示範運用、獎勵補助、產業發展、查核輔導,教育宣導、強制性規範與標準等七大策略,持續推動工業、住宅、服務業、運輸與農業部門節能措施等,並在考量兼顧經濟發展、技術可行、社會可接受、符

2015.03.14
2015.03.14

履行世代正義 妥善處理核廢料 / 李肖宗

自從民國67年核能一廠啟用運轉以來,核能發電在台灣已歷經36年有餘,連同在醫療、科研、工業、農業等其他核能和平利用領域所產生的放射性廢料,這些廢料已累積有相當可觀的數量。不管國人贊不贊成繼續發展核能發電,應正視已產生的核廢料必須迫切與妥善處理的事實,而不能把這個難題留給後代子孫去解決。 美國在2009年時,歐巴馬政府終止了內華達州Yucca Mountain用過核燃料最終處置計畫,之後能源部成立了藍帶委員會 (BRC on America’s Nuclear Future),就美國用過核燃料的管理政策提出檢討;能源部隨後接受了BRC的報告,於2013年1月發布「用過核燃料暨高放射性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策略」。BRC的報告有8項建言,頭兩項就是「以一個新的、同意為基礎的步驟(consent-based approach)來進行最終處置場的選址工作」及「成立一個新的核廢料專責機構並給予足夠的授權與資源以期成功履行其任務」。

2015.03.14
2015.03.10

下一代的電從何處來 / 葉宗洸

根據經濟部在甫落幕的「全國能源會議」中提供的資料,台灣地區有八成二的民眾,並不瞭解我國高達98%的能源經由進口而來。對於極度缺乏天然資源但經濟發展卻主要依賴出口貿易的台灣而言,這樣的調查結果,著實令人憂心。在民眾認知普遍不足且民粹論述當道的情況下,不僅既有的能源選項會逐步受到限縮,未來的能源開發也將注定陷入艱難的處境。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必須靜下心來務實地思考,到底要為下一代提供甚麼樣的未來? 由於電力產出為我國進口能源的大宗消費項目,本文將就我國未來的電力供給進行探討。在進入主題之前,必須進行以下的概念說明。首先,在計算全國的電力需求時,本文將以台灣電力公司的發購電量為基準,不考慮發電設施自用的電量與民間自發自用的電量,而前述的發購電量除台電公司本身的發電量,也同時納計自民營電廠或其他民間發電設施購入的電量。接著必須留意的是,各項發電設施均有各自的「裝置容量」,但此裝置容量並不能用來代表實際發電量,更具體的數據是將裝置容量乘上某一特定年度的「容量因數」後,才是該設施在當年度的發電量。因此,若有裝置容量一樣大的太陽能發電機組與核電機組,在分別考慮較接近現況的14%與90%的年

2015.03.10
前往第 頁 / 共4頁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lo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