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
Loading
名家論
2018.11.20

加速人工智慧應用 提升產業競爭力/詹文男

作者:詹文男/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 肯錫全球研究院九月初公布最新研究報告指出,至2030年,全球多數大型企業將廣泛應用各式人工智慧(AI),其中約七成將採用至少一種形式的AI;未來十年AI預計每年能為全球GDP成長率貢獻約1.2%。總體而言,AI在2030年前可望帶來13兆美元的產值,其價值堪比過去的蒸汽機等革命性技術。

2018.11.06

2019年亞太區域經貿走勢評析/譚瑾瑜

作者:譚瑾瑜/台灣經濟研究院新興市場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2018年愈趨高漲的美、「中」貿易衝突,引發全球及亞太區域經貿發展不穩定的氛圍,如今2018年已近尾聲,美國期中選舉及G20高峰會亦將來臨,針對2019年亞太區域經貿走勢,提出觀察重點。

2018.11.06
2018.10.23

如何做出精密的工業產品/李家同

作者: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我們總希望自己能夠設計並製造非常精密的工業產品,只有這種產品有很高的附加價值,我總覺得很多人並不了解如何才能做出這種產品,我現在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我們都知道馬達的功能,可以使一個軸旋轉,如果我們需要一個非常精密的馬達,我們會想在任何時間知道馬達轉了多少度,這種測量的設備叫做光編碼機,馬達轉一圈是轉了360度,如果不精密的話,我們可以測量出馬達轉了45度,可是如果非常精密的話,我們就可以測量出馬達所轉的度數是一萬分之一度,這不是容易的事,在下面我要解釋這是如何做到的。

2018.10.23
2018.10.02

美中貿易戰走勢及因應策略/王健全

作者: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代理院長 最近,美國川普總統在三○一條款調查後,針對大陸出口至美國產品的340億美元(第一波)、160億美元(第二波)課徵25%的關稅。大陸方面則表明來而不往非禮也,也打算對美國600億美元左右的產品課徵關稅保護。之後,川普總統更表示打算對大陸高達2000億美元產品出口至美國課徵25%關稅。上述貿易戰的發展,以及可能衝擊台灣相關產業發展的大小,值得進一步觀察。

2018.10.02
2018.09.25

該編些老年指標了/于國欽

作者:于國欽/工商時報社論主筆 我國人口正快速老化,根據國發會日前的推估,再過八年我們高齡人口(65歲以上)的比例就要達到20%,每五個人裡就有一個老人,這個老化的趨勢已無法迴避。

2018.09.25
2018.09.11

改變台灣 用設計翻轉城市/張基義

作者:張基義/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董事長 面對現今跨領域整合趨勢,設計界亦面臨全新的革命。傳統的單純設計思考已逐漸轉變為「創造集體智慧,提供知識共享」的設計服務系統。設計師須善用在地美學,利用專業能力創造獨特觀點,並且顛覆一切既成視覺標誌的美學,才能成就真正為大家服務的創新設計。在這個瞬息萬變、越難掌控的時下社會,設計師和藝術家擅長將看似不相關的事物連結、進而促成新的可能發生,藝術、科技與設計的跨域創新是當代領導者重要的關鍵能力。

2018.09.11
2018.09.04

美中貿易衝突下 關注區域整合走勢/譚瑾瑜

作者:譚瑾瑜/台灣經濟研究院新興市場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繼美、「中」貿易衝突持續加溫,全球各區域亦開始出現新倡議及變化。除了美國、日本、澳洲聯手提出的印太戰略之外,歐盟亦將於9月提出「歐亞連結」戰略,若再加上8月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剛召開的經濟部長會議,隱約看出在美、「中」貿易衝突的影響下,全球各區域均致力於合縱連橫,對於身處其中的台灣,應當持續關注後續走勢。

2018.09.04
2018.08.21

擁抱區塊鏈?  企業導入前停看聽/朱宜振

作者:朱宜振/BiiLabs共同創辦人 2017年中國因區塊鏈巨大泡沫帶來的割韭菜效應,導致中國政府出面制止各種利用區塊鏈做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幣發行)的行為,但也因為這樣,確實一下子讓全世界都認識或聽過區塊鏈。隨之而來,許多人開始疑惑自身的商業模式與區塊鏈是否或應否發生關聯?企業又該如何做評估?正是筆者在此想討論的重點。

2018.08.21
前往第 頁 / 共46頁
2017.03.14

「變形TPP」成形 亞太自貿區FTAAP雛型已現/譚瑾瑜

少了美國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正在謀求新的組合模式起死回生。今(2017)年3月10日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主持例行記者會時,證實智利外長邀請中國大陸參與3月14至15日舉行的TPP成員國會議,並表示中國大陸正在積極研究與會事宜。報載非TPP成員國除了中國大陸受邀之外,韓國亦被邀請。「減一加二的變形TPP」正在成形。 美國以外的亞太國家強烈希望亞太區域經濟加速整合是「變形TPP」為何出線的主要推手。目前全球前三大經濟體均在亞太地區,美國雖然仍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然而近十年來亞洲新興經濟體持續高經濟成長,中國大陸更是其中最主要的成長動能。最新資誠報告除了預測2050年時世界上最大的七個經濟體中有六個是新興經濟體之外,巴西、中國大陸、印度、印尼、墨西哥、俄羅斯、土耳其等七大新興經濟體(E7),將從現在占世界GDP的35%,增加至占世界GDP的五成,E7並有五個在亞太地區,其中,中國大陸、印尼、墨西哥、俄羅斯則是APEC成員。 此外,環球透視機構(Global Insight)也指出,至2030年全球將有六成中產階級集中於中國大陸、東協和印度。因而隨著亞洲國家經濟崛起

2017.03.14
2017.03.07

談共享經濟的商業發展模式與潛在風險/黃兆仁

2008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Lawrence Lessig首度提到「共享經濟」,認為經濟活動可經由不具資產所有權的參與者,共同分擔成本、以交換與租用資源達到協同消費(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目的。資產或資源擁有者可以將閒置的資源投到市場,提供需求者使用,並收取成本或費用,達到資源運用極大化的原則。內容從有形到無形資產,方式途徑則包括企業間資源運用與服務(B2B)、企業對消費者服務(B2C),與消費者間的協同互動(C2C)。 近期,共享經濟更進一步發展為利害關係人間的協同活動(collaborative activities),以數位平台業者為核心,透過網路科技,進行即時性且精準的標靶式商業媒合,再處理收款與拆帳分配。商業整體概念則是匯聚供需市場資訊,業者建立自有平台與共享經濟生態系,對跨國市場的發散式的個體或群體提供服務,促使資源提供者在市場信任的基礎下釋出閒置貨品、商品、募資、空間、技能及其他可使用的事物,資源需求者也可在共享經濟市場上找到低成本或高效益的資源與服務。如此一來,供需雙方藉由數位平台的搓合,找到兩造滿足點,進行交易行為,做到資源有

2017.03.07
2017.02.21

到底什麼是新媒體?/程世嘉

台灣對於新媒體的討論從未停止過,傳統電視台、廣播電台、報紙、雜誌面臨數位化的衝擊,紛紛宣示要成為「新媒體」;一些網路原生的新創公司,也直接以新媒體自居出現在網路上。但到底什麼是新媒體?我們在面對數位經濟的時候、又要以怎麼樣的架構來思考整件事情? 最近跟一位出版界的前輩聊天,對方感嘆出版業越來越難做,所以最近創業要做線上教育,我跟她說以前出版業是「販賣資訊」,對這個業界來說最重要的是擺脫這個思維,現在資訊不值錢了、網路上到處都是,要做的是「販賣體驗」,也只有販賣體驗可以賺得到錢,如果思維不改,說自己要做新媒體是很危險的。 新媒體沒什麼神祕的地方,只是大家常常把新媒體當成一個模糊的整體,所以很難去討論它。我把「新媒體」拆解成三個元素:「工具」、「載體」、「內容」來討論和分析,這也是我自己看待整個新媒體產業的方式,舉例來說: 工具:Google Analytics, Facebook, YouTube, SEO 工具, chatbot, AI 載體:手機、電視、PC、VR 頭套 內容:各種直播內容、錄播內容、短視頻、圖片、文字 這三個元素彼此交織在一起,就是新媒體

2017.02.21
2017.02.14

創業人必修的三堂課/洪聖倫

從事創業育成工作,被問到關於創業問題最常見的,大概就是「創業能不能教?」這件事。老一輩的人都說「生意仔難生」,到底是不是真有這一回事?還是這純粹只是一種迷思。 就我的經驗來說,我認為創業這件事,比較像是運動競技。你不能否認有些人就是天生跳得比你高、跑得比你快、體力比你好,然而若一般人經過專業而嚴格的訓練,這樣的人應該也能比沒經過訓練的人強,這大概就是我對「創業能不能教」的回應。 簡單說,在創業這件事上,確實有天生商業嗅覺就是比你靈敏的人,但如果一般人經過專業訓練,或許未必能及得上天生好手,但要說比普通沒受過訓練的人要強,這大概也能成為事實。 比方說,我認識一位50多歲的大嬸,她就是天生的投資高手,她只有小學畢業,但她的財務觀念卻已經是大學等級以上的水準,甚至比一般科班大學生要強。很多觀念她就是無師自通,透過平常的觀察與實戰,像是買賣股票、擺攤做生意、跟朋友周轉借錢,經年累月的經驗造就了她後來有可觀的投資成果。當我多年前跟她聊天時,驚覺我們受的高等教育知識她雖然沒有,也未必說得出道理,但對於同一個問題卻有相同的結論與判斷力,真叫人佩服。 回到我們的主題,到底身為一

2017.02.07

如何讓民眾對經濟有感/王健全

最近二、三年來,媒體常用「無感」二字來形容民眾對經濟不佳的感覺。但百貨公司周年慶滿滿的人潮又做何解釋?其實不是所有人都對經濟無感,而是資源較少的族群,在一連串金融風暴亂象下,抵抗景氣波動的能力相對降低,致引發對經濟復甦的無感,尤其是對三中一青(中低收入、中小企業、中南部及青年人)的衝擊最為明顯。 首先,在全球金融海嘯後,中低收入族群生活陷入困境。因為全球採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在熱錢到處流竄下,投入報酬率較高的房地產、股票等金融投資,造成股價、房價大幅飆漲,富有族群財富大為增加,反之,實質的產業投資少,產生失業、薪資停滯,致一般受薪階級受害,形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M型社會」。 其次,過去中小企業提著手提箱全球行銷,以及其綿密的產業群聚是臺灣競爭力的關鍵。雖然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賦予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更多的商機,但資訊的投資及網路的比價效應,也壓縮中小企業的競爭空間,直接出口比重也由十年前的18%多下跌至目前的14點多%左右。 再者,中南部的相對弱勢,這和中南部由過去的重化工業轉型至服務業相對較為不順利有關。而最近大陸團客的減少,對中南部的服務業衝擊更大,因為北部的自由行

2017.02.07
2017.01.24

反省大學教育的最後一哩/于國欽

政府十多年來一直陷入學用落差的迷思,並認為應儘速讓大學的學程跟上業界的技術,好好補上這最後一哩,即可降低高學歷高失業的問題。因而增設產業碩士專班學程、強化大學生的實習課程、引進業界師資等等,然而這些措施實非正本清源之策。 愛因斯坦曾說:「大學的價值是鍛鍊大腦的思考能力,所謂教育是忘卻在學校的全部內容之後,所剩下的本領。」此話說的真好,大學並非就業訓練班,而是培養學子們思考與學習的地方,不論學的是文學、哲學、商學或物理、數學,經過四年的大學教育之後,都應該有足夠能力從事自己有興趣的工作,其實所學與所用有落差又何妨,學文學的誰說不能成為金融家?學電氣的誰說不能成為化學家?管國家財政的誰說不能領兵打仗? 台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大學及研究所唸的是機械,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大學唸的是電氣工程,至於199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盧卡斯,大學主修歷史,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凱因斯大學主修數學和文學。他們後來所從事的工作皆不是大學主修的學門,但卻卓然有成,這說明了大學四年如果能讓學生嚐到讀書的樂趣,學得紮實的基礎學門,並且有正確的價值觀,未來不論從事哪一行,皆可游刃有餘,「

2017.01.24
2017.01.19

營業秘密法對產業之重要性/吳明機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無論是商品、技術、知識、服務、人才等生產要素均產生跨國、跨地區的流動與交換,全世界連結成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各國企業發揮各自優勢,從而取得重要經濟地位。經濟全球化,不論對我國或是其他國家來說,都是ㄧ把雙面刃,既是機會,也是挑戰。其確實有利於科技全球性的擴張,不僅使得各類產業得以快速拓展商業版圖,也讓全球得以享受知識技術的最新成果。然而,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各企業所面臨的風險、挑戰也更加嚴峻,有體財產權的保護已非首要目標,如何避免重要無體財產權遭他人輕易掠奪才是致勝關鍵。 國際競爭激烈 掀起營業秘密保衛戰 近年來,台灣的經濟重心已逐漸由過去的傳統產業,轉移至高科技知識產業,也從過去的技術輸入國轉為技術輸出國,所面臨的競爭對手已非發展中國家,而係世界重要經濟大國如中國大陸、美國、韓國等。國與國之間激烈競爭除了專利戰,現在更是直接高薪挖角公司專業技術人員或高階管理人員,藉由其腦中所記憶的知識來獲取競爭對手的專業技術及營業秘密,而其又正是各企業於市場競爭上的利器與優勢,一旦遭竊,則長年研發心血將一切白費。近幾年來如台積電梁孟松案、聯發科袁帝文案、HTC內鬼案,

2017.01.19
2017.01.17

推動創新創業 借鏡法國經驗/詹文男

「創新創業」一直是政府念茲在茲的重點政策,但如何激發及鼓勵更多國內、外的優秀人才來國內創業發展,機制與環境缺一不可。尤其有鑑於一些東南亞年輕人在台灣成功的個案經驗,政府希望能擴大推動,期望讓台灣成為亞太創新交流樞紐,不僅希望加強與矽谷的聯繫,也鼓勵世界各國的年輕人到台灣來學習;並且透過台灣的育成系統,幫助他們在台灣創業,解決他們從初期募資、發展產品到上市櫃過程,所遇到的所有問題,能夠給他們一個系統性的協助,亦即所謂的『亞洲青年創新IPO中心』。若這些構想,能夠儘速的集中資源,包括法規的調整,法人能量的集結與誘因的釋出,相信國內的創業風潮有機會進一步開展。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有這樣的企圖與規劃,但放在全球的競技場上,是否有比其他國家更好的優勢來做差異化,或者在速度上能跟他國競爭,恐怕需要更加把勁。以法國在2016年六月所舉辦的第二屆海外創業競賽French Tech Ticket為例,相較於第一屆大幅擴大其規模,預計將補助70個創業團隊(第一屆23個),並且由41個育成中心及180位新創企業家提供創業諮詢及輔導。 此一創業競賽參與對象為2-3人的外國團隊,成員最多1人為法國

2017.01.10

產業創新條例修法應有的思維/張建一

「產業創新條例」是1950年代台灣產業開始發展以來,政府協助推動產業政策最重要的法條之一。過去台灣產業能夠順利發展與成功轉型,除了企業的努力外,各界普遍認為是政府務實與有彈性的產業政策在背後支持與推動。而這些政策背後的法源依據,就是1960年的鼓勵民間企業只要投資就給予獎勵的「獎勵投資條例」、1990年鼓勵民間企業進行功能性投資(研發與人才培訓)與投資政府欲發展的策略性產業的「產業升級條例」,以及2010年鼓勵企業創新的「產業創新條例」(以下簡稱產創條例)。這三項條例的制定也說明了台灣產業從過去的要素驅動、效率趨動邁向以創新驅動為主的經濟體。 然而,各界常常開玩笑說,這三項條例從「投資」、「升級」到「創新」,名稱愈改愈好聽,但事實上產業界所需要的政策牛肉卻愈來愈少。主要原因除了2010年的營利事業所得稅修法將企業的營利事業所得稅率由25%大幅降為17%,財政部認為,政府所收到稅收資源已經部分還給企業,企業可以自己決定用來進行研發或給予員工加薪,因此沒必要也沒有多餘資源再對企業從事的研發與人才培訓等功能性投資進行租稅獎勵抵減了。此事可從我國的科技預算雖然逐年增加,但經濟部所分配到的

2017.01.10
2017.01.03

川普時代 前瞻2017亞太區域整合/譚瑾瑜

2017年亞太區域經貿整合,將因川普即將上任而有所變化,然而無論TPP是否存續,未來類TPP的亞太經濟整合發展仍將持續,包括RCEP、FTAAP、AEC等,主因是當前亞洲經濟崛起的事實已經浮現,高經濟成長動能將會吸引資金進駐投資,並進而帶動區域內市場開放的需求。 亞太區域經濟整合受關注 若從2008年與2015年的實質GDP做一比較,七年間東亞及太平洋地區實質GDP成長率高達34.35%,遠高於北美洲的10.34%及歐盟的2.36%。同期間中國大陸實質GDP成長76.0%,並追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則成長10.26%,成長幅度亦屬快速但不若中國大陸,至於歐洲的英國及德國,同時間成長幅度依序為8.1%、6.03%,而2015年英德兩國相加起來的實質GDP金額,也已小於中國大陸。 由全球經濟規模變化可以了解,前兩大經濟體均位於亞太地區,仍為全球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並各居太平洋一方,何以亞太區域經濟整合如此受到關注有其原因。未來亞太區域經貿體系之發展,將會依循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經濟實力消長而持續演進。 市場開放TPP具參考指標 各成員國

2017.01.03
2016.12.27

談如何打造亞洲矽谷

最近政府希望能打造亞洲矽谷(據說應該是亞洲‧矽谷,可是我無法瞭解何謂亞洲‧矽谷,而且我的朋友們也都只懂亞洲矽谷,所以我就仍然用亞洲矽谷),我所知道的亞洲矽谷乃是半導體重鎮,我國的半導體年產值是800億美金,政府不能不重視這個產業。可是半導體工業有很多面向,美國半導體之所以發達就是因為在很多的技術上都相當有成就。 我認為半導體工業至少需要以下幾個產業: 一、半導體製程產業 我們國家在半導體製程方面是相當不錯的,我們應該感激台積電在這方面的成就。但是我們也要小心,因為韓國在這方面也有相當不錯的技術,美國的Intel也很想進入代工的產業。 二、IC設計產業 關於IC設計,本來我們國家是相當領先於中國大陸的,可是中國大陸最近的追趕實在是相當可怕。我們在過去常常說:某某台灣的公司在大陸有沒有競爭的對手,現在恐怕要反過來說了。我們如果很冷靜地分析我國IC設計的產業狀況,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公司產品依然不夠多樣化。也就是說我們沒有像美國德州儀器或者歐洲義法半導體這一類的公司,他們的產品絕對的多元化,就以放大器而言,這種公司就有各種的放大器。就以車用IC來說就有幾百種

2016.12.27
前往第 頁 / 共34頁
facebook ig line youtube
top